您好,看到您《對聯紙的制作》解析很透,想請教一下:古代女人用的口紅紙,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的呢?
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
其實它就是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它決定環保無毒。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義。
除了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制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用紅紙,那已經是很后面的事了,之前紙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貴重物品,更不可能用來做口紅了。那種紅紙也是用調好的胭脂淘上去的。
據記載,紂王愛將凝固的花汁給寵妻愛妾染指甲和化妝面容,因這種化妝品最早源于燕國,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寫對聯的紙學名叫什么?
正丹紙,這種紙用紅丹色染成,其特點是不易褪色,所用紅丹經研磨,加膠水開色,兩人合染,用炭火焙干,焙時火面加蓋草灰,防止火焰烤壞紙張。此紙用玉扣紙為佳。做工精細,要求嚴格,產量不高。過去,每人平均一天只染400~500張,這種紙一般多用于較精臻的用品上,如書籍封面或畫集書刊題簽等。中國古籍線裝書用此紙作扉頁,除了裝飾之外,還有防蟲蛀的功能,對保護書籍有特殊功效。鮮紅不易褪色。在正丹紙面灑貼上銀箔或銅錫箔細碎片叫“銀摻”,使其紙面金星點點,更富有特色。“銀摻”正丹紙多作封面或對聯用。由于久不易褪色,有“萬年紅”或“永不褪色”之稱。
對聯是怎么來的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聯的紙是用什么做成的,您好,看到您《對聯紙的制作》解析很透,想請教一下:古代女人用的口紅紙,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