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平仄怎么分?
以上下聯最后一個字的聲調分,要求上聯是仄聲(漢語拼音的三聲四聲),下聯是平生(一聲二聲)
比如:上聯:室雅何須大。大是四聲,為仄
下聯:花香不在多。多是一聲,為平
大多是這樣的,但是當你在讀名聯的時候也不排除有意外的情況,因為古人分平,上,去,入四聲與現在的一二三四聲是不能完全匹配的
希望對你有用
對聯如何分平仄?
1、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2、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并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詞組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3、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
擴展資料:
對聯的起源: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
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
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
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的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對聯
對聯的仄起平落是什么意思,兩聯都是平或都是仄怎么辦
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媽(陰平)麻(陽平)馬(上聲)罵(去聲)
擴展資料:
一副好的對聯應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1、首先,字數是相等的。這是對聯的基本要求,也是對聯形式整齊的前提。
2、句子一致,詞性相對。也就是說,頂行里的一個單詞與底行里的一個單詞相對應,頂行里的一個單詞與底行里的一個單詞相對應,頂行里的一個短語與底行里的一個短語相對應。同時,相應位置的詞要有相同的詞性。名詞到名詞,動詞到動詞,形容詞到形容詞,副詞到副詞,等等。
3、語義相關性。上下聯軸器所表達的意義要相互關聯,上下聯軸器的內容要結合起來,才能表達完整的意義。
4、斜水平升降,與斜水平相匹配。即上一組的最后一個字為斜調,下一組的最后一個字為水平調。另外,對聯對應位置的字盡量相對,使對聯讀起來抑揚頓挫,音色優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對聯(語文文學名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聯仄起平落怎么區分正反,對聯的平仄怎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