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找到的 不過不是英文版的 抱歉了
失喪的人——讀彌爾頓的《失樂園》有感
最近非常喜歡清教徒的作品,欣賞他們對生活的嚴謹,對信仰的專純。
彌爾頓也是一個清教徒。
雖然早知道這部作品,也早就放在書架上了,卻到今天才拿起來讀。
擦去書上薄薄的積灰,才發現,原來占有真的不等于擁有。
過去買書,但求占有,不求擁有——只買不讀
《失樂園》是彌爾頓對圣經創世紀1-3章的文學解讀。
也結合了圣經中的《以西結書》《以賽亞書》《啟示錄》展開了一些合理的想象和發揮,要重述一個伊甸園的故事。
《失》的文學價值是不用贅言的,他的頭銜是號稱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史詩。
《失》更是一本對伊甸園故事的神學解讀。
彌爾頓相信,那在伊甸園中曾經發生過的“墮落”事件,是今天人類生活一切不幸和苦難的根源。
在他的信念中,人是一個失喪的人。
上帝起初造天造地造萬物,都是“好的”,然后再造人安置在伊甸園中——伊甸就是快樂的意思。
每一次創造里面,都會講一句話,神看著是好的,造好了,一定加一句話,“神看著是好的”。
惟獨造完人以后,神說“甚好”。
神把一切都造好了,再造人,安置其間。
可見上帝對我們的愛。
可是奇怪,那么多“好的”,“好的”,“好的”給人,人不在乎,人不感恩,人無所謂,但惟獨那個神不給的,人偏偏覺得很有意思,人覺得很寶貴,他覺得那個不給他的才是最好的。
神給的,不珍惜;神不給的,拼命去得,得到的時候,失去的更多。
這就是墮落。
一個人在神的面前,當你得到了你不該得到的,你一定會失去不該失去的。
他們得到了不該得到的,但他們失去更多不該失去的。
不要為了幾分鐘的快樂,就為自己留下一輩子的痛苦。
這就是失樂園。
彌爾頓對于人的墮落,對于罪的解釋,最精妙之處,就是提到罪是對自由意志的誤用。
彌爾頓解釋,人為什么墮落?
兩個原因: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什么? 就是人擁有自由意志,外因是什么? 是撒旦的誘惑。
撒旦從哪里來? ——這也是彌爾頓的神學獨到之處。
撒旦不是上帝造的,彌爾頓結合《以賽亞書》14章,解釋魔鬼墮落前是天使長,天使長的墮落而成為撒旦,而天使長的墮落是因為他對自由意志的誤用。
彌爾頓受清教徒的神學影響,他看見,罪不是上帝造的,罪乃是對自由意志的誤用。
這樣問題就來了,既然自由意志可能帶來墮落和犯罪的危機,上帝為什么還要給人自由意志?
彌爾頓解釋說
“不自由,他們怎能證明他們的真誠出于真正的忠順、篤信和愛敬?”
上帝沒有把人造成機器人,賦予了人類自由意志。
沒有自由意志,就沒有道德的可能。
自由被誤用后,人就失去了自由。
康德說什么是自由,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正的自由乃是,你想不做什么,你就可以不做什么。
人就是失去了這個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的自由。
罪成為一種捆綁,使我們無法自拔。
你再大的力量,也無法抓住自己的頭發拔起你自己。
罪成為一種牽引力,使我們偏離真善美愛圣。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兩個人在大海抓魚。
卻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根據羅盤指示,還是一樣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他們感到奇怪,后來檢查才發現,原來在羅盤附近有一盞帶磁鐵的燈。
羅盤當然能指示正確的方向,但因為磁鐵的牽引力,它失去了這個功能。
人性受到罪的玷污以后,也像那個羅盤一樣,失去了正常的功能,使我們失去的回家的方向,成為一個迷路的人,成為一個失喪的人。
這就是苦難的開始。
然而,故事并沒有到此結束。
否則,豈不令人陷入悲觀,沮喪? 清教徒的作品,有一個特點,
不管怎樣的鞭撻罪惡,最后一定會有個恩典的得勝。
彌爾頓在最后的篇章中,提到天使領亞當上了一座山,不但看到人類歷史中的血腥和苦難,更讓他看見了圣子耶穌基督的犧牲和代贖,解決了罪的問題,給我們在恩典中有一個得勝的盼望和信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關彌爾頓的失樂園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