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的實踐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人類邁進了二十一世紀。
她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世紀,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具備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她也是一個知識經濟社會,要求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終身學習能力;她更是一個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
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她對閱讀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
在小學階段養成這個習慣,將成為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主宰人的一生。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去引導學生在會讀一本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博覽群書,吸收名家名篇的語言精華。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師生、文本之間的多項交流、深層交流,不僅具有人與人的言語交際特征,而且突出地反映了人與文本的對話。
因此,學生在讀文章時對文章的感知、理解、體會、反思、運用更是體現為一種深層次的能力,為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日倍增,教師應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為了讓孩子從小開始發展語言文字,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僅需要學校創設氛圍,也需要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的影響。
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是一項系統的,重要的,持續性強的工作,經常訓練,逐步培養,教會學生學會大量閱讀有益知識,讀后有所收獲。
當前,受應試教育、多種媒體、功利化閱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教師、家長對學生閱讀的目的持功利性觀點或否定態度的居多,大量的書寫作業占據了學生的時間,導致可供其獨立支配的閱讀時間更是微乎其微,再加上電視媒體的消極影響,缺乏正確完整的閱讀習慣培養體系指導,導致學生讀書興趣不濃、數量偏少、閱讀習慣不佳、能力有待提高等現象。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學校閱讀習慣培養的資源,針對學生現狀,開辟多種途徑,積極培養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改變目前小學生“做題多、讀書少、興趣淡、能力差”的狀況,逐步達到課程標準。
通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引導小學生學會自主選擇有意義的材料進行閱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使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良好的閱讀習慣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伴侶。
三、現有研究水平
課題負責人曾經進行過相關課題研究工作,具有研究經驗,研究能力。
參與本課題研究和實踐的都是年輕老師,他們負有激情,充滿朝氣,有做好本項工作的強烈愿望,在加上他們觀念比較新,方法比較多,這為本次課題研究成功提供了強有力準備。
四、可行性分析
學校具有豐富的圖書資源,全體學生家長支持,具有閱讀時間,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理論水平比較高,授課基本功比較扎實,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比較超前,工作熱情比較高,相信他們能夠團結在課題組周圍,認真負責地、出色地完成這次研究任務。
五、過去一年所做的工作
(一)教育教學通力合作,進行資源整合
學校為高效率地開展工作,將能夠整合的工作進行整合。
閱讀工程與習慣培養進行整合,就是其中之一。
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教育活動的開展、學校宣傳陣地的建設,圍繞同一主題進行,減輕了班主任的壓力,使教育教學工作形成一盤棋。
(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學校針對學生閱讀空間小的現狀,進行科學規劃,設計了閱覽室、讀書吧、讀書走廊。
最大限度地開辟開放式的閱讀空間。
(三)開展多樣的閱讀活動
1、班級圖書角
學校根據現有的條件,每學期把圖書室的圖書下發到各個班級,建立圖書角,各班選派圖書管理員,對圖書進行管理和閱讀登記。
學生則利用午間、課間、自習的時間進行閱讀。
每學期圖書更換一次。
這樣一來,解決了學校閱讀空間小的難題,學生小干部也得到了鍛煉,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閱讀。
每學期末,學校根據學生讀書情況評選校級“讀書小狀元”,進行表彰。
2、發揮宣傳陣地作用,搭建展示平臺
學校通過紅領巾廣播,開辟了好書推薦欄目,學生將自己閱讀過的有意義的圖書,介紹給大家,共同分享。
學校少先隊建立的隊刊《心蕾》是奧運之前建立的校園刊物。
奧運之后,學校將它作為宣傳陣地之一,刊登學生的優秀作文、讀后感,為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提供空間。
3、召開主題班會
為配合閱讀工程的開展,德育處組織各班召開閱讀興趣、習慣為主題的班會。
各班以讀書成果匯報等形式開展活動,促進了閱讀工程的開展。
4、與災區小朋友共讀一本書活動
暑假期間,三里屯小學組織全校學生參與了遠洋之帆基金會開展的“北京、四川災區學生共讀一本書”活動。
學生在暑假中閱讀有意義的圖書,撰寫讀后感,并將讀后感寄給災區小伙伴。
學校為鼓勵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愛心,對上交的讀后感進行了評選,獎勵優秀的學生,在開學典禮上進行了全校的展示。
這也是本學期學校讀書工程的良好開始。
(四)培養師資力量
學校于2009年1月組織教師到香港呂明才小學進行學習考察。
在手拉手學校,雙方校長進行了閱讀活動的交流匯報,教師走進班級聽課,走到學生中間聊天,了解了西方閱讀教學模式,對學校開展閱讀活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學期開學,教師收集整理了各自的閱讀教學故事,學生閱讀的案例,對現有資源進行了整理。
六、新學年的工作
在過去的一年中,學校為學生搭建了閱讀的舞臺,促進了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但是,如何提高全體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還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
因此,在幸福村學區的指導下,學校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制定了研究計劃。
下面,我將我校下一階段將要開展的工作進行匯報,請專家給予批評、指導。
(一)創設閱讀氛圍,完善學生閱讀空間
本學期,學校將在本校、分校分別建立學生閱覽室和閱讀走廊。
完善校園文化,創建良好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
(二)系統研究課題,做到科學嚴謹
1、研究內容
(1)調查、了解研究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等。
(2)對每個學生進行定性分析(具有閱讀習慣成因、類型;不愛閱讀成因、類型),并制定有針對性引導方案。
(3)實驗班主任做好實學生方面的指導工作。
(4)對評價指標展開調查及數理統計,并對實施效果鑒定。
2、研究對象及評價指標
對象:三里屯小學全體學生
評價指標:各班學生閱讀量統計;各班學生閱讀時間統計;學生閱讀種類統計;學生讀后感統計;學生摘記字數統計;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統計。
3、研究方法
行為研究法
調查法
觀察法
4、研究步驟(研究周期:一學年)
(1)準備階段(2009.9-2009.10)
A、理論學習
B、制定研究計劃
C、課題申報
(2)實施階段
A、通過調查、訪談,了解研究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參與課外閱讀的學生數、閱讀時間、閱讀書目、讀書筆記記錄情況等)。
(2009.10.1-2009.10.15)
B、對參與實驗學生進行定性分析,并制定有針對性指導方案。
(2009.10.15-2009.11.1)
C、試驗班級實施方案,矯正方案,并對相關資料數據進行積累和記錄。
(2009.11.5-2010.7)
D、對評價指標作數理統計、撰寫結題論文和報告。
(2010.8-2010.10)
5、研究成果形式
本課題在實踐研究的同時,重視有關材料、典型事例及數據的積累和采集,最后以研究報告形式結題,并附課題組人員工作體會與總結、學生讀后感等有關材料。
6、研究組成員及分工
朱勇哲 課題負責人 把控、指導課題組進行課題研究的計劃、實施、總結工作。
沈春燕 課題負責人 指導課題研究,協調課題組成員工作,督查研究開展進度與效果。
李鴻麗、趙軍、侯海濤、章錦 課題負責人 負責制定、調整研究計劃,實施方案設計,階段性研究報告,結題研究報告,結題論文匯總和撰寫。
佟艷宏 王秀梅 協助制定研究計劃、撰寫論文。
負責理論學習,負責資料采編與積累。
實驗班班主任,負責本班學生現狀以及優化方案,對閱讀效果等作定性分析,積累資料以備研究。
7、研究經費
學校為購買相關理論書籍及實驗用品、邀請專家等進行資金保障。
(三)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舞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課外閱讀習慣培養方面的有什么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