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青年人的縮影應該說,家這部作品,在文字上并不出彩,沒有很優美、含蓄,象文學的東西。
基本上是平鋪直敘,就像是我們中的一員寫得博客一樣,親切,自然,感情很自然的流露在字里行間,透過這樣的文字,我看到了一個小“憤青”—覺慧,就像我們中很多人一樣,叛逆,懵懂,外表已然是個大人,內心深處卻依然是個孩子,渴望自由的翱翔,憧憬自由卻不知什么是自由。
這正是我們這一代內心的寫照,生活在一個嶄新的花花世界中,每天被各種新信息的海洋所淹沒,感覺就像是另一個五四。
那時候,覺民,覺新,覺慧以及和他們同一代的人就是被大量的新信息所震撼到,從內心被激起革命的思想嗎?而我們,叛逆,非主流,已經形成了一個自己的新世界。
別人并不能夠插足。
還有戀愛,覺慧的戀愛是單純的,戀上的,也是一個不該戀之人。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就更多了,瘋狂的戀愛,山盟海誓,又只因為一點點在外人看起來很可笑的理由而分離,為此悲痛欲絕就像是雷雨里面的那個四鳳,一樣的悲慘(話說這兩部作品超像的,不知誰抄誰)。
這就像是純純的初戀,不顧一切,不計后果,不惜代價,只為一個人。
覺新就像是一個八零后,已經漸漸從少年時的火熱退出了,慢慢的渴望穩定,安全的家,革命,學生運動已經離他遠去,他的世界里,只有他摯愛的人,對他來說,一個人就是他的一切,管他外面的世界怎么天翻地覆,只要家在,一切就在。
當然,也不是說他不關心別的事,只是相對來說更加偏向罷了,很多八零后在結婚生子之后就放棄了他們青年時的愛好。
轉而去關心他們的家庭和孩子。
而大哥,就像是一個成功人士,青年時的夢,已經淡忘,遠去了。
轉而關注更現實的,世故的東西,比如和長輩們的關系,一家人是否和睦,平均一家人的利益等等。
于是,大哥就像是一塊被生活磨光了棱角的鵝卵石,漸漸的與這舊式的生活融為了一體。
慢慢的,覺得生活還不錯,過得下去,孩子出生,成長,希望就落在了孩子的肩上。
于是,年少之事,就只有偶爾在音樂中慢慢回味,咀嚼了。
回到這部書本身,個人不太認同里面革命的做法,事物就是要循序漸進,螺旋著發展,我相信,等到覺新的孩子長大了,就絕不會再會受到家長這樣封建的對待,畢竟家長都受新式教育了。
而指望在中國幾年之內跑步進行民主,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主管的來看,我甚至覺得所謂的這些苦難無非是三弟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
有什么大不了的呢?無非就是家長不讓早戀,不讓看自己喜歡的雜志,不讓自己出去瞎折騰。
這些,在我們看來再稀松平常不過了。
也許是時代不同了吧。
家是一部能夠讓我引起思考的作品,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