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事例及名言古代 國內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寫道: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另有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紅樓夢》等。
越王勾踐,經受奴仆之苦,而臥薪嘗膽,戰勝吳國,成就大業。
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咤風云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
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 白居易:被發配江洲,于是有了琵琶行. 李白:因為做詩被貶,從此再也沒有進過長安. 陶淵明:看不慣官場腐敗,種豆南山下,不為5斗米折腰 陸游: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從為被朝廷聘用過,一生貧窮落魄 辛棄疾:投降南宋以后,再未上過疆場 蘇軾: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 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他的(滿江紅) 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后,一個人到林中隱居,當他得知自己的主張被廢以后,憂郁而終(他曾經任丞相) 國外 貝多芬:雙耳失聰,寫下《歡樂頌》等廣為流傳的曲子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雙耳失聰,著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現代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
他一直是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景仰的總統之一。
而就是這一位得到了許多鮮花和掌聲的偉大的總統,他的人生卻異常的坎坷,從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從七歲到二十四歲林肯的少年時光充滿著人生的慘痛,從三十九歲到四十九歲這十年間,林肯的政治生活更是充滿著挫敗。
直到通過無數艱辛的努力,最終在五十一歲時當選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并以一個偉大的總統形象載入了世界歷史中。
張海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
從那時起,張海迪便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
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
也因此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論述的道理 一個人假設常處于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
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
名言警句 危,戒奢以儉”,“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孔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歐陽修:“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魏絳:“‘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李商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例子越詳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