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帶橫的詩句
橫江詞(六首其二)(李白)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蝶戀花(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
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處,
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
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秋千去。
長干行(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自小不相識。
下渚多風浪,蓮舟漸覺稀。
那能不相待,獨自逆潮歸。
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涌。
由來花性輕,莫畏蓮舟重。
代贈(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橫江詞(六首其五)(李白)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橫江詞(六首其三)(李白)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橫江詞(六首其一)(李白)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
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
蝶戀花·早行(周邦彥)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闌,轤轆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怎么寫“橫”開頭的七字霸氣詩句
“橫”開頭的七字霸氣詩句具體如下:
1. 《題西林壁》宋 ·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 《自嘲》近代 · 魯迅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冬秋。
3. 《秋風辭》漢 · 劉徹
秋風起兮白云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4. 《從軍行》唐 · 陳羽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5. 《送蓀友》清 · 納蘭性德
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橫門驪歌淚如雨。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墮,此時君亦應思我。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無成已如此。
平生縱有英雄血,無由一濺荊江水。荊江日落陣云低,橫戈躍馬今何時。
忽憶去年風月夜,與君展卷論王霸。君今偃仰九龍間,吾欲從茲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風未落如朝霞。君如載酒須盡醉,醉來不復思天涯。
形容氣勢的詩句
氣勢磅礴的詩句(一)
俠客行【唐】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少年行其一【唐】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 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楊邊。
少年行其二【唐】王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少年行其三【唐】王維
一身能擘兩雕弧, 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其四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不遇詠【唐】王維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此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氣勢磅礴的詩句(二)
劉生【唐】盧照鄰
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報恩為豪俠,死難在橫行。翠羽裝刀鞘,黃金飾馬鈴。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
紫騮馬【唐】楊炯
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騮。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秋。發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州。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
有什么四句五個字的古詩?橫著的
浮萍一道開。孤舟蓑笠翁,萬徑人蹤滅。不解藏蹤跡。
《塞下曲》 盧綸(唐)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jì)逐,大雪滿弓刀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撐小艇,疑是地上霜答:《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春曉》 孟浩然(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鹿柴》 王維(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yǐng)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靜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偷采白蓮回,獨釣寒江雪,低頭思故鄉
《絕句》(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舉頭望明月
有橫聯的有關節日的對聯或節日的詩句
帶橫批的春聯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云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橫批:喜氣盈門
汗馬絕塵安外振中標青史 錦羊開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橫批:春滿人間
--------------------------------------------------------------------------------------------------------------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紅梅含苞傲冬雪 綠柳吐絮迎新春 橫批:歡度春節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橫批:鳥語花香
春滿人間歡歌陣陣 福臨門第喜氣洋洋 橫批:五福四海
春臨大地百花艷 節至人間萬象新 橫批:萬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順心永安康 橫批:四季興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錦繡 華夏騰飛祖國萬年輕 橫批:山河壯麗
迎新春江山錦繡 辭舊歲事泰輝煌 橫批:春意盎然
舊歲又添幾個喜 新年更上一層樓 橫批:辭舊迎新
東風化雨山山翠 政策歸心處處春 橫批:春風化雨
家過小康歡樂日 春回大地艷陽天 橫批:人心歡暢
多勞多得人人樂 豐產豐收歲歲甜 橫批:形勢喜人
壯麗山河多異彩 文明國度遍高風 橫批:山河壯麗
財連亨通步步高 日子紅火騰騰起 橫批:迎春接福
福旺財旺運氣旺 家興人興事業興 橫批:喜氣盈門
大地流金萬事通 冬去春來萬象新 橫批:歡度春節
大地歌喚彩云 滿園春關不住 橫批:春色滿園
題西林壁的全部詩句
題西林壁的全部詩句: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版本一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版本二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創作背景:
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1-3]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