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觀音菩薩的句子
楊柳觀音:手持凈瓶、楊枝的立像。
是近現代最常見的圖塑形象。在非正規殿堂與民間,幾乎取代圣觀音而成標準像。
《西游記》第六回中,首次對觀音菩薩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寫。“眉如小月,眼似雙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
在這里,與其說觀音被描寫成一位法相莊嚴的女菩薩,還不如說作者是按照人世間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傳在民間的觀音傳說。
第十二回也有相應的描寫,著重強調了手里托著“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掃開殘霧垂楊柳”,并指出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救苦原身”。 魚籃觀音:手提竹籃,或反手提魚之像。
第四十九回寫:觀音菩薩早上扶欄看花時,不見池中金魚出來參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經人。于是連梳妝打扮都不顧,在林中削篾編籃。
作者借孫悟空的眼光介紹她:“┉┉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
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因她沒有梳妝,便少了一些神圣的靈光,卻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與百姓的距離近了起來。 持蓮觀音:坐蓮葉上,手持蓮花,常為清麗的少女面孔。
第四十二回:觀音菩薩令惠岸去李天王處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薩接在手中,拋將去,念個咒語,只見那刀化作一座千葉蓮臺,菩薩縱身上去,端坐在中間”,智擒了紅孩兒。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騎觀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攙孩兒”的觀音老母形象,寺廟的觀音造像中也時有出現。
描寫觀音菩薩的句子
楊柳觀音:手持凈瓶、楊枝的立像。是近現代最常見的圖塑形象。在非正規殿堂與民間,幾乎取代圣觀音而成標準像。《西游記》第六回中,首次對觀音菩薩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寫。“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在這里,與其說觀音被描寫成一位法相莊嚴的女菩薩,還不如說作者是按照人世間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傳在民間的觀音傳說。第十二回也有相應的描寫,著重強調了手里托著“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掃開殘霧垂楊柳”,并指出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救苦原身”。
魚籃觀音:手提竹籃,或反手提魚之像。第四十九回寫:觀音菩薩早上扶欄看花時,不見池中金魚出來參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經人。于是連梳妝打扮都不顧,在林中削篾編籃。作者借孫悟空的眼光介紹她:“┉┉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因她沒有梳妝,便少了一些神圣的靈光,卻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與百姓的距離近了起來。
持蓮觀音:坐蓮葉上,手持蓮花,常為清麗的少女面孔。第四十二回:觀音菩薩令惠岸去李天王處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薩接在手中,拋將去,念個咒語,只見那刀化作一座千葉蓮臺,菩薩縱身上去,端坐在中間”,智擒了紅孩兒。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騎觀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攙孩兒”的觀音老母形象,寺廟的觀音造像中也時有出現。
古代描寫觀音大士的詩句有哪些
1、 《觀音大士贊》
宋·釋師范
提起數珠呈伎倆,無端弄出孩童相。何似月明霜滿天,孤猿啼斷千峰上。
2、 《禮觀音大士二首和湘靈》
明·沈天孫
蓮花寶座百由旬,蓮表禪心不染塵。大士儻容為侍者,此生愿脫女人身。
3、 《禮觀音大士(二首)》
明·屠瑤瑟
水月觀音水月明,只將慈眼視眾生。眾生無量悲無量,應感如傳空谷聲。
4、 《觀音大士贊》
宋·釋道沖
一切音聲相,是人聽以耳。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聽。非物以眼聽,六根。
5、 《觀音大士贊》
宋·釋慧遠
大哉觀世音,功德不思議。來說是非人,是非人便是。
6、 《觀音大士贊》
宋·釋普濟
空如來藏,立大圓鏡。水落石出,月明云凈,瞻之仰之,群機普應。
7、 《觀音大士贊》
宋·釋普巖
草木丘陵,風雷云氣。具足妙相尊,證入三摩地。萬象森羅從鼎沸。
8、 《觀音大士贊》
宋·釋紹曇
足下青蓮花半敷,倚巖危坐手輪珠。普門真境難描邈,剛被人傳入畫圖。
9、 《觀音大士贊》
宋·釋原妙
大海波心,磐陀石上。真觀凈觀,是相非相。如月在天,無水不現。水月。
10、 《觀音大士贊》
宋·釋智遇
寶瓶翠柳常隨手,又向青蓮葉上行。五濁世中無垢染,不須慈眼視眾生。
11、 《觀音大士贊》
宋·釋宗杲
過去正法明,現前觀自在。眼觀諸音聲,耳聽眾妙色。二義俱寂滅,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