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少警敏能文,美風儀,善談論。
居父喪,哀毀逾禮。入太學,所與游皆天下名士。
欽宗嗣位,補承務郎,授鴻臚寺簿。金人犯闕,肅被命詣敵營,留五十日而還。
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賜金國帛一千萬,肅在其營,密覘,均與將士之數,大約不過八萬。
至是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賞必罰,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則不然,有同時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轉數官,或尚為布衣,輕重上下,只在吏手。
賞既不明,誰肯自勸?欲望專立功賞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陳。若功狀已明而賞不行,或功同而賞有輕重先后者,并置之法。”
上從之。朝臣受偽命者眾,肅請分三等定罪。
上以肅在圍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肅具言之,上以為然。
耿南仲得祠祿歸,其子延禧為郡守,肅劾:“南仲父子同惡,沮渡河之戰,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鎮,明日截兩河。 及陛下欲進援京城,又為南仲父子所沮。
誤國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嘗薦肅于欽宗,肅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賜五品服。
范訥留守東京,不戰而逃。肅言:“訥出師兩河,望風先遁,今語人曰:‘留守之說有四,戰、守、降、走而已。
戰無卒,守無糧,不降則走。’且漢得人杰,乃守關中,奔軍之將,豈宜與此。
”訥遂罷。內侍陳良弼肩輿至橫門外,買入內女童,肅連章論之。
時官吏多托故而去,肅建議削其仕版,而取其祿以給禁衛,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肅在諫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納。
會李綱罷,肅奏曰:“綱學雖正而術疏,謀雖深而機淺,固不足以副圣意。 惟陛下嘗顧臣曰:‘李綱真以身徇國者。
’今日罷之,而責詞甚嚴,此臣所以有疑也。且兩河百姓無所適從,綱措置不一月間,民兵稍集,今綱既去,兩河之民將如何哉?偽楚之臣紛紛在朝,李綱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黨稍能正罪,今綱既去,叛臣將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兩河無兵,外夷驕矣,李綱于此,亦不可謂無一日之長。
”執政怒,送肅吏部,罷歸居家。紹興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賞既不明,誰肯自勸 勸:勉勵B.肅言之不恤 恤:救濟C.會李綱罷 會:恰逢D.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乖:違背6.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鄧肅“論議抗直”的一組是 ( )①肅義不屈,奔赴南京 ②欲望專立功賞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陳 ③誤國如此,乞正典刑 ④奔軍之將,豈宜與此 ⑤李綱真以身徇國者 ⑥李綱于此,亦不可謂無一日之長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鄧肅是南劍沙縣人,他很孝順,在為父親守喪期間,他悲傷過度以致損毀了身體。 張邦昌建立偽政權后,他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B.金國入侵,鄧肅奉旨前往金營,被金軍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在此期間朝廷賞賜金國絲帛一千萬,鄧肅在其軍營偷看到分給將士的不過八萬,他由此認定金國不足畏。
C.鄧肅認為金國賞罰分明,不弄虛作假,所以軍士肯于用命。 于是建議朝廷設立專門管理功賞的機構來規范賞罰制度,得到皇上許可。
D.李綱任宰相時,鄧肅認為他技藝疏淺,機變不足,建議免去其職務,因此惹惱皇帝,被罷免官職。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上以肅在圍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譯文: ⑵肅建議削其仕版,而取其祿以給禁衛,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譯文: 【參考答案】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答案 B 6。
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鄧肅“論議抗直”的一組是 ( ) 答案 B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答案 D 8。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 ⑴皇上認為鄧肅在敵營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讓他詳細奏報。
⑵鄧肅建議從記載官吏名籍的簿冊中削去他們的名字,并把他們的俸祿拿來給禁衛,請求讓有關部門懲治他們。 【參考譯文】 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
少年時,他機警聰敏善于寫文章,風度儀態優美,能言善辯。在為父親守喪期間,悲傷過度超出了常禮。
進入太學,與他結交的人多為天下名士。 欽宗即位后,任承務郎,授鴻臚寺主簿。
金國入侵,鄧肅奉旨前往金營,被金軍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張邦昌建立偽政權后,鄧肅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這之前朝廷賞賜金國絲帛一千萬,鄧肅在其軍營偷看到分給將士的不過八萬。到這個時候就對高宗說:“金人不值得畏懼,但金軍賞罰分明,不弄虛作假,所以軍士都肯拼命。
而朝廷卻不同,有同時立功而功勞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卻還是平民百姓。賞賜的輕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員手上。
功賞不明,誰肯自我勉勵呢?希望朝廷設立專門管理功賞的機構,使立功者能夠自已陳報。如果功狀明確,而獎賞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獎賞不公,有輕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關部門的責任。
”朝廷采納了鄧肅的意見。朝廷官員中有許多投降過偽政權的,鄧肅請求將這些人分三等。
“鄧肅,字志宏——避寇福唐,以疾卒”的翻譯
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
少警敏能文,美風儀,善談論。居父喪,哀毀逾禮。
入太學,所與游皆天下名士。欽宗嗣位,補承務郎,授鴻臚寺簿。
金人犯闕,肅被命詣敵營,留五十日而還。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先是,朝廷賜金國帛一千萬,肅在其營,密覘,均與將士之數,大約不過八萬。至是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賞必罰,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
朝廷則不然,有同時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轉數官,或尚為布衣,輕重上下,只在吏手。賞既不明,誰肯自勸?欲望專立功賞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陳。
若功狀已明而賞不行,或功同而賞有輕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從之。
朝臣受偽命者眾,肅請分三等定罪。上以肅在圍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
肅具言之,上以為然。耿南仲得祠祿歸,其子延禧為郡守,肅劾:“南仲父子同惡,沮渡河之戰,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鎮,明日截兩河。
及陛下欲進援京城,又為南仲父子所沮。誤國如此,乞正典刑。”
南仲嘗薦肅于欽宗,肅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賜五品服。范訥留守東京,不戰而逃。
肅言:“訥出師兩河,望風先遁,今語人曰:‘留守之說有四,戰、守、降、走而已。戰無卒,守無糧,不降則走。
’且漢得人杰,乃守關中,奔軍之將,豈宜與此。”訥遂罷。
內侍陳良弼肩輿至橫門外,買入內女童,肅連章論之。時官吏多托故而去,肅建議削其仕版,而取其祿以給禁衛,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肅在諫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納。會李綱罷,肅奏曰:“綱學雖正而術疏,謀雖深而機淺,固不足以副圣意。
惟陛下嘗顧臣曰:‘李綱真以身徇國者。’今日罷之,而責詞甚嚴,此臣所以有疑也。
且兩河百姓無所適從,綱措置不一月間,民兵稍集,今綱既去,兩河之民將如何哉?偽楚之臣紛紛在朝,李綱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黨稍能正罪,今綱既去,叛臣將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兩河無兵,外夷驕矣,李綱于此,亦不可謂無一日之長。”執政怒,送肅吏部,罷歸居家。
紹興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
少年時,他機警聰敏善于寫文章,風度儀態優美,能言善辯。在為父親守喪期間,悲傷過度超出了常禮。
進入太學,與他結交的人多為天下名士。欽宗即位后,任承務郎,授鴻臚寺主簿。
金國入侵,鄧肅奉旨前往金營,被金軍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張邦昌建立偽政權后,鄧肅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這之前朝廷賞賜金國絲帛一千萬,鄧肅在其軍營偷看到分給將士的不過八萬。到這個時候就對高宗說:“金人不值得畏懼,但金軍賞罰分明,不弄虛作假,所以軍士都肯拼命。
而朝廷卻不同,有同時立功而功勞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卻還是平民百姓。賞賜的輕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員手上。
功賞不明,誰肯自我勉勵呢?希望朝廷設立專門管理功賞的機構,使立功者能夠自已陳報。如果功狀明確,而獎賞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獎賞不公,有輕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關部門的責任。”
朝廷采納了鄧肅的意見。朝廷官員中有許多投降過偽政權的,鄧肅請求將這些人分三等定罪處理。
皇上認為鄧肅在敵營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讓他詳細奏報。鄧肅一一詳細奏來,皇上認為他說得對。
耿南仲要告老還鄉,他們的兒子延禧為郡守。鄧肅彈劾耿南仲父子說:“南仲父子都是罪惡之人,阻礙渡河之戰,遏止勤王的軍隊,今日割讓三鎮,明日割讓兩河。
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們這樣危害國家,乞求處以典刑。”耿南仲曾向欽宗推薦過鄧肅,但鄧肅言辭上沒有一絲憐憫,欽宗贊嘆鄧肅忠心耿直,特賜他五品服。
范訥留守東京,不出戰就逃跑。鄧肅上表彈劾范訥:“范訥曾出兵兩河,不戰而逃。
現在對人說:‘留守的說法有四種,出戰、留守、投降、逃跑罷了,如果要出戰卻沒有兵卒,要防守卻沒有糧草,不愿投降的話只能逃跑。’況且漢朝得到俊杰才士守住關中, 這樣的不戰而逃之將,怎能委以重任。”
朝廷于是罷免了范訥的官職。管理宮室之事的陳良弼乘轎子到橫門外,買內女童,鄧肅連上奏章責問,當時朝中官吏多推脫離開,鄧肅建議從記載官吏名籍的簿冊中削去他們的名字,并把他們的俸祿拿來給禁衛,請求讓有關部門懲治他們。
鄧肅身為諫官,遇事感憤激昂,不到三個月,總共上書二十多個奏章抗命,所進諫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納。恰逢李綱被罷免宰相職務,鄧肅上奏說:“李綱品學雖正但技藝疏淺,謀劃雖深廣但機變不足,本來不足以與圣意相稱。
但陛下曾經對臣說:‘李綱是真正的以身報國者。’今日罷免他,并且責罰非常嚴苛。
這是我有疑慮的原因。況且兩河百姓本無所適從,李綱任職不足一個月,百姓和士卒漸漸招集了起來。
現在李綱離開了,兩河之民將怎么辦呢?張邦昌的余黨,很多還在朝做官,李綱先前乞求驅逐逆臣邦昌,然后才能治叛黨的罪。現在李綱罷免了,對叛臣將怎么辦呢?叛臣在朝廷,政事就偏離正軌了;兩河沒有兵力,外夷就會作亂。
李綱在這里也不可說沒有一點作用。” 朝廷動怒,鄧肅被交吏部審查,被罷免歸鄉。
“鄧肅,字志宏——避寇福唐,以疾卒”的翻譯
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
少警敏能文,美風儀,善談論。居父喪,哀毀逾禮。
入太學,所與游皆天下名士。欽宗嗣位,補承務郎,授鴻臚寺簿。
金人犯闕,肅被命詣敵營,留五十日而還。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先是,朝廷賜金國帛一千萬,肅在其營,密覘,均與將士之數,大約不過八萬。至是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賞必罰,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
朝廷則不然,有同時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轉數官,或尚為布衣,輕重上下,只在吏手。賞既不明,誰肯自勸?欲望專立功賞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陳。
若功狀已明而賞不行,或功同而賞有輕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從之。
朝臣受偽命者眾,肅請分三等定罪。上以肅在圍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
肅具言之,上以為然。耿南仲得祠祿歸,其子延禧為郡守,肅劾:“南仲父子同惡,沮渡河之戰,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鎮,明日截兩河。
及陛下欲進援京城,又為南仲父子所沮。誤國如此,乞正典刑。”
南仲嘗薦肅于欽宗,肅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賜五品服。范訥留守東京,不戰而逃。
肅言:“訥出師兩河,望風先遁,今語人曰:‘留守之說有四,戰、守、降、走而已。戰無卒,守無糧,不降則走。
’且漢得人杰,乃守關中,奔軍之將,豈宜與此。”訥遂罷。
內侍陳良弼肩輿至橫門外,買入內女童,肅連章論之。時官吏多托故而去,肅建議削其仕版,而取其祿以給禁衛,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肅在諫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納。會李綱罷,肅奏曰:“綱學雖正而術疏,謀雖深而機淺,固不足以副圣意。
惟陛下嘗顧臣曰:‘李綱真以身徇國者。’今日罷之,而責詞甚嚴,此臣所以有疑也。
且兩河百姓無所適從,綱措置不一月間,民兵稍集,今綱既去,兩河之民將如何哉?偽楚之臣紛紛在朝,李綱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黨稍能正罪,今綱既去,叛臣將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兩河無兵,外夷驕矣,李綱于此,亦不可謂無一日之長。”執政怒,送肅吏部,罷歸居家。
紹興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
少年時,他機警聰敏善于寫文章,風度儀態優美,能言善辯。在為父親守喪期間,悲傷過度超出了常禮。
進入太學,與他結交的人多為天下名士。欽宗即位后,任承務郎,授鴻臚寺主簿。
金國入侵,鄧肅奉旨前往金營,被金軍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張邦昌建立偽政權后,鄧肅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這之前朝廷賞賜金國絲帛一千萬,鄧肅在其軍營偷看到分給將士的不過八萬。到這個時候就對高宗說:“金人不值得畏懼,但金軍賞罰分明,不弄虛作假,所以軍士都肯拼命。
而朝廷卻不同,有同時立功而功勞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卻還是平民百姓。賞賜的輕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員手上。
功賞不明,誰肯自我勉勵呢?希望朝廷設立專門管理功賞的機構,使立功者能夠自已陳報。如果功狀明確,而獎賞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獎賞不公,有輕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關部門的責任。”
朝廷采納了鄧肅的意見。朝廷官員中有許多投降過偽政權的,鄧肅請求將這些人分三等定罪處理。
皇上認為鄧肅在敵營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讓他詳細奏報。鄧肅一一詳細奏來,皇上認為他說得對。
耿南仲要告老還鄉,他們的兒子延禧為郡守。鄧肅彈劾耿南仲父子說:“南仲父子都是罪惡之人,阻礙渡河之戰,遏止勤王的軍隊,今日割讓三鎮,明日割讓兩河。
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們這樣危害國家,乞求處以典刑。”耿南仲曾向欽宗推薦過鄧肅,但鄧肅言辭上沒有一絲憐憫,欽宗贊嘆鄧肅忠心耿直,特賜他五品服。
范訥留守東京,不出戰就逃跑。鄧肅上表彈劾范訥:“范訥曾出兵兩河,不戰而逃。
現在對人說:‘留守的說法有四種,出戰、留守、投降、逃跑罷了,如果要出戰卻沒有兵卒,要防守卻沒有糧草,不愿投降的話只能逃跑。’況且漢朝得到俊杰才士守住關中, 這樣的不戰而逃之將,怎能委以重任。”
朝廷于是罷免了范訥的官職。管理宮室之事的陳良弼乘轎子到橫門外,買內女童,鄧肅連上奏章責問,當時朝中官吏多推脫離開,鄧肅建議從記載官吏名籍的簿冊中削去他們的名字,并把他們的俸祿拿來給禁衛,請求讓有關部門懲治他們。
鄧肅身為諫官,遇事感憤激昂,不到三個月,總共上書二十多個奏章抗命,所進諫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納。恰逢李綱被罷免宰相職務,鄧肅上奏說:“李綱品學雖正但技藝疏淺,謀劃雖深廣但機變不足,本來不足以與圣意相稱。
但陛下曾經對臣說:‘李綱是真正的以身報國者。’今日罷免他,并且責罰非常嚴苛。
這是我有疑慮的原因。況且兩河百姓本無所適從,李綱任職不足一個月,百姓和士卒漸漸招集了起來。
現在李綱離開了,兩河之民將怎么辦呢?張邦昌的余黨,很多還在朝做官,李綱先前乞求驅逐逆臣邦昌,然后才能治叛黨的罪。現在李綱罷免了,對叛臣將怎么辦呢?叛臣在朝廷,政事就偏離正軌了;兩河沒有兵力,外夷就會作亂。
李綱在這里也不可說沒有一點作用。” 朝廷動怒,鄧肅被交吏部審查,被罷。
《具瞻堂記》鄧肅 全文翻譯
鄧肅
〔公元一〇九一年至一一三二年〕字志宏,南劍沙縣人。生于宋哲宗元佑六年,卒於高宗紹興二年,年四十二歲。少警敏能文,善談論。李綱見而奇之,相倡和,為忘年交。入太學;時東南貢花石綱肅作詩十一章,言守令搜求擾民,被屏出學。欽宗立,召對便殿,補承務郎,授鴻臚寺簿。金人犯闕,被命詣金營,留五十日而還。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奔赴南京,擢右正言。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當,多見采納。會李綱罷相,上疏爭之,干執政怒,罷歸居家,避寇福唐,患病卒。肅著有栟櫚集三十卷,《揮塵后錄》傳于世。
投筆從戎重點字詞解釋
班超字仲升,扶風安陵人,是徐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為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到洛陽。家里窮,常給官府雇傭抄書來養家。長期的勞苦,曾經停下活,扔筆感嘆:“大丈夫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應該模仿傅介子、張騫立功在異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
后來,班超出使西域,終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際泰勤讀文言文的重點解詞
陳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家里貧窮,不能夠拜師讀書,又沒有書籍,有時拿鄰居家孩子的書,躲著人偷偷地誦讀.從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書經》,書的四角已經磨滅變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沒有劃分句讀,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于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十歲,在舅家藥籠中見到《詩經》,拿著就快速地跑了.父親看見了,很生氣,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陳際泰就把《詩經》帶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詠《詩經》,于是終身都沒有忘記.很久以后,返回臨川,同艾南英等人憑借八股文而聞名天下.陳際泰寫詩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寫二三十首詩,先后寫的詩達到了萬首.讀書人應試詩文的數量,沒有比得上陳際泰的.。
響遏行云的文言文翻譯和字詞解釋
譯文
戰國時期,有個喜歡歌唱的青年,名叫薛譚。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詣,便拜秦青為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有了很大進步,受到了同行的稱贊。
薛譚自以為已經把老師的本領學到手了。于是,有一天,他便去向秦青告別,秦青沒有挽留他。第二天,秦青在郊外設宴為他送行。在飲酒話別的時候,秦青打著拍子,唱了一支非常悲壯的歌曲,那高亢的歌聲使周圍的樹木都顫動起來,天空中的流云都停了下來。
薛譚聽得入了迷,意識到自己的驕傲自滿有多么愚蠢。他十分慚愧地對秦青說:“老師,我原以為學得和您差不多了,現在才知道比老師差遠了,請老師原諒我,讓我繼續跟您學習吧。”
秦青聽了,笑了笑,讓他留了下來。
原文: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釋義
響遏行云:聲音高入云霄,阻住了云彩飄動,一般用來形容歌聲嘹亮。
響:聲音。
遏:阻止。
行云:飄動的云彩。形容聲音嘹亮,高入云霄,連浮動著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謳:唱歌。
窮:盡。
郊衢:郊外大路旁。
撫節:按著節拍。
悲歌 :歌聲雄壯 。
謂:認為。
謝:道歉。
踐行: 用酒食為朋友或為親人等等的人送行。
辭: 告別。
送行:送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鄧肅字志宏重點詞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