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段話表現李煜是吟詠詩句的高手
《虞美人_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為何吟詠詞句的高手
因為李煜上面有好幾個哥哥,皇位本不會輪到他。
所以自小李煜就知道自己與皇位無緣,況且他喜歡舞文弄墨,編舞作曲。這些詩詞歌畫類,可以說他是個有天分的青年。
可惜天家無情,上面的五個哥哥早夭的早夭,作死的死了·······最后讓他這個最不會做皇帝的人當了皇帝。可能是陰差陽錯,也許天意弄人。
其實李煜本人長的是天庭飽滿,且一只眼重瞳,在古代這就是帝王相,因為那個五帝之一的舜和西楚霸王項羽都有重瞳。這讓當時李煜的大哥,就是太子很是不安,對李煜各種小動作或者什么,李煜為了表明自己無心帝位,整天沉迷于詩詞歌舞,自己綽號“鐘隱”、“蓮峰居士”,久而久之估計這個吟詠詞句的功力就高了。
再者他本就有這方面的天賦。說點題外話,李煜的這個太子大哥李弘毅十分英武,抵御外敵,戰功赫赫,本就是皇位的鐵定繼承人。
但是當時的皇帝就是李煜他爹腦抽了還是咋地說是要“兄終弟及”,這也就是說他死了之后皇位由李煜的叔叔繼承。這李弘毅能不急么,所以找了個法子把他叔叔毒死了。
要說這保家衛國的人就是不一樣,自古皇位爭奪那個不是血流滿地,天家無父子,但李弘毅毒害了他叔叔后寢食難安,噩夢連連,嚇得魂飛魄散,幾個月后就死了。李煜其他的哥哥也早就夭折,皇位最后落到他的手上。
李煜不曾想過掌控權力,也沒上過帝王學,所以皇帝當得不怎么樣。但是他通音律,善辭章,精書畫。
他勤奮好學,藏書豐富,不是個好皇帝,卻是個文人皇帝。李煜成為帝王就是個錯誤,而且是所有錯誤的根源。
李煜相關句子
加我Q:844 313 246
我空間有很多,不只是寫李煜的
也可以加群271 746 714
我給你從空間摘幾個:
筆塵難挑千秋國,摔碎了山河,李煜別過人間,太匆匆
終于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后,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瓏社稷,可笑卻無君王命。
鳳凰臺上鳳凰游,負約而去,一夜苦等,從此江南江北,萬里哀哭。
嗟嘆紅顏淚、英雄歿,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歡顏。
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
好吧,你自己去看吧,總共699句
李煜經典詞句
李煜經典詞句:
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子夜歌--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更漏子--珊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長相思--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烏夜啼--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簡述李煜對詞的發展的貢獻
你可以自個提取歸納啊,這么懶???后主李煜在政治上為亡國之君。
然而,在文學方面卻寫出了沁人心脾的詞章,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由他對詞的開拓之功決定的。本文探討李煜對詞的開拓之功及其原因,以期更為全面地認識李煜在文學史的地位。
李煜對詞的開拓之功,大致有三方面:首先恰似一江春水般的真切抒情。 詞初起于民間,最早的敦煌曲子詞多反映了當時民間生活的真情實感,但其自如宮廷和貴族大家后,便被引上了歧途,成為皇家貴族和士大夫在花間樽前娛賓遣興的工具。
其中,最突出的是以華糜的文辭來描摹婦女的體態和風情。由于內容貧乏空虛,文人們便千方百計在形式上下工夫,以絢麗精致的外表來掩蓋其空虛庸俗的內容。
而正是李煜,把詞從淺斟低唱和形式主義的泥坑里推向社會人生,使它成為抒發真情的工具。看他的《虞美人》便體現了這一特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俞平伯評此詞開端曾云:奇語劈空而下。的確,這兩句氣魄博大,概括力極強,寓意鮮明,遠非花間詞的吟風弄月所能比擬。
作為臣虜的李煜,每對純花秋月,自然想到故國既已覆亡,何處是當年嬪娥魚貫列的春殿?何處是當年吹斷水云間的笙歌?何處能再重溫當年醉拍闌桿的一份情味?凡此種種。都已成為永不復返的往事,故又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聯想到,雕闌玉砌無知、不解亡國之痛,想必景況依然;但是當年賞花闌邊,砌下留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如今已是朱顏改--不是當年的神韻風采了。
想到這些,自是肝腸寸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全詩寫的自然、真切,感情像噴泉般地迸發,不可遏止。李煜詞不但寫哀愁任縱奔放,表現歡樂亦是極任縱放浪的。
例如所作的《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等,他的詞雖分為前后兩期,風格亦不同,前期香艷,后期悲哀。然而這兩種風格卻同是出自任縱與純真一源的。
王國維《人間詞話》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作為李煜的評語,其意大概是說詩人的情感象滔滔滾滾的汛期的江水,一任其奔騰傾瀉而下,沒有拘束與限制,緩急回環完全順應自然,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是李煜最大的特點。《人間詞話》嘗云: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認血書者。
后主之詞,其所謂認血書者所謂血書既是說后主詞所表現的情感,其哀傷真摯,有如血淚澆鑄而成。 其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本色語言。
李煜在語言運用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運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來自民歌而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廣泛運用的一種藝術技法。
其特點在于不假雕飾,以樸素的文筆對事物進行勾畫,其特點表現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詞的發展史上,第一個在這方面有突出成就并產生深遠影響的當推李煜。
李煜的詞不論是前期還是后期,不論是寫艷情還是抒哀怨,都是用白描手法直接抒發埃及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捕捉人物具有特征的活動和心理,攝取最能激發人物某種情感的景物。如李煜前期所作的《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
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這首詞描寫一位女子為愛神所驅使,乘著霧籠月暗之夜,與情人幽會的情景,表現人物在這一特定時刻所具有的微妙的心理狀態。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兩句就攝取了少女赴約時因害怕驚動旁人而乖巧地脫下絲鞋,躡手躡腳急步香階這一特殊舉動來表現她當時那種既提心吊膽的驚慌神色又掩抑不住的喜悅之情。一晌偎人顫,同樣是在描寫人物活動的同時表現私會時激動與驚懼交織這一心理狀態的。
通過對這幾個極有特色的行動的白描;在讀者面前就清晰地站立了一個極有個性的、大膽而多情的少女形象,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之感。 李煜運用白描手法不僅塑造了傳神的人物形象,而且還能創造一種與抒情形象相結合的自然環境。
如《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首詞主要寫由于季節的交替變化所引起的對人生的一種感嘆。在上半闋里,將人就林花造受寒雨無情摧殘這一景象,用落花寒雨這些典型事物來引發人物對人生間美好事物匆匆凋零的悵惘。
將人描繪了一幅狼籍殘紅的暮春圖景,創造了一種令人沉悶的環境。它對詩人發出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一深沉的慨嘆,起到了嘆景襯情的作用,同時又使得詩人在詞中描寫的情與景十分和諧地融為一體。 白描手法雜塑造形象方面要求以簡練的筆墨來勾勒鮮明可感的藝術形象,這就注定了用來表現這些形象的語言也必須是明凈、單純、精練的。
如《浪淘沙》: 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是李煜降宋后的作品,詞中抒發了他從一國之君跌為階下囚后所感受的辛酸和痛楚。詩人運用了大量常見又接近口語的詞句來直抒胸臆:一晌別時容易見時難都是婦孺皆知的家常語。
特別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兩句,看上去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論述李煜是吟詠詞句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