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韋莊和李煜三家詞藝術特色比較
翠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飛卿、端己、重光分別是溫庭筠、韋莊、李煜的字。三個人所作的詞被先生分別評定為句秀、骨秀、神秀,句秀說明溫庭筠的詞不具備風骨、神韻;骨秀說明韋莊的詞不具備神韻;李煜的詞既具備詞句的秀美、風骨的秀美,又具備境界神韻的秀美。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先生認為劉融齊的說法:“飛卿精妙絕人”還是差不多的;“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
那么,這些是先生的說法,其他人怎么評價的呢?清代朱彝尊纂《詞綜》評溫庭筠“詞極流麗,宜為《花間集》之冠”。清代常州詞派的創始人張惠言在《詞選序》以“比興”、“諷諭”的觀點釋溫庭筠、韋莊詞,認為它們表現了“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清代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于五代、北宋詞人中尊奉溫庭筠、韋莊。
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等句當之無愧“句秀”的評價;韋莊《思帝鄉》“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風骨立見;李煜的詞作語句秀美、風骨秀美、神韻秀美甚至凄美,相形之下,當之無愧排行榜首。
韋莊最具代表性的詞
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
后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
唐初宰相韋見素后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不久避戰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后,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天佑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于成都花林坊。詩詞都很有名,詩方面今傳《浣花集》十卷。韋莊曾經家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著《秦婦吟》。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后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所作詞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游樂生活,情凝詞中,讀之始化,以至彌漫充溢于臟腑。其詞無專集,散見于《花間集》、《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近人王國維、劉毓盤輯為《浣花詞》一卷,凡五十四首,蓋取其詩集為名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四]、[五])、《浣溪沙》(五)、《應天長》(二)、《荷葉杯》([一]、[二])、《清平樂》(三)、《謁金門》([二]、[三])、《河傳》(二)、《天仙子》([二]、[四])、《訴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蘭花》等。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溫秾麗,韋清新。詩人韋應物四世孫。至韋莊時,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溫庭筠,韋莊和李煜三家詞藝術特色比較
翠溫飛卿之詞,句秀也。
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飛卿、端己、重光分別是溫庭筠、韋莊、李煜的字。三個人所作的詞被先生分別評定為句秀、骨秀、神秀,句秀說明溫庭筠的詞不具備風骨、神韻;骨秀說明韋莊的詞不具備神韻;李煜的詞既具備詞句的秀美、風骨的秀美,又具備境界神韻的秀美。
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先生認為劉融齊的說法:“飛卿精妙絕人”還是差不多的;“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
“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 那么,這些是先生的說法,其他人怎么評價的呢?清代朱彝尊纂《詞綜》評溫庭筠“詞極流麗,宜為《花間集》之冠”。
清代常州詞派的創始人張惠言在《詞選序》以“比興”、“諷諭”的觀點釋溫庭筠、韋莊詞,認為它們表現了“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清代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于五代、北宋詞人中尊奉溫庭筠、韋莊。
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
等句當之無愧“句秀”的評價;韋莊《思帝鄉》“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風骨立見;李煜的詞作語句秀美、風骨秀美、神韻秀美甚至凄美,相形之下,當之無愧排行榜首。
王國維中的“詞品”一詞是什么意思
“畫屏金鵬鴣”①,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②,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 詞品 ,若欲于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③,殆近之歟?
是這個詞品么?
文中字面大意主要是說三人的語言風格正像先生提到的三句話
首先是溫庭筠,"畫屏金鷓鴣",指屏上鷓鴣精致華美,但失之神采和活力.正如溫詞分隔,詞藻華美,意蘊婉膩,但徒有外表而內里空乏.且畫屏為閨中之物,與溫詞通常的主旨相吻合
其次是韋莊,"弦上黃鶯語"一語,活潑娟秀,有生機意蘊.正與韋詞婉轉清新,自然跳脫的風格相若
最后說到馮延巳,"拭嚴妝"表述馮詞多寫閨中之怨,"和淚"則別具深意,正如馮詞風格,雖存風月之氣卻別有憂苦之嘆喟."嚴妝"是指其詞深具端容清麗,品格自成,比之溫韋之詞,格調便高了一層
所以,我認為,詞品,應該是指詞人的詞所獨具的風格吧!
韋莊最具代表性的詞
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
曾任前蜀宰相后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唐初宰相韋見素后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
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亂,與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
不久避戰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后,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
天佑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七十五歲卒于成都花林坊。詩詞都很有名,詩方面今傳《浣花集》十卷。
韋莊曾經家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著《秦婦吟》。
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后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
所作詞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游樂生活,情凝詞中,讀之始化,以至彌漫充溢于臟腑。其詞無專集,散見于《花間集》、《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近人王國維、劉毓盤輯為《浣花詞》一卷,凡五十四首,蓋取其詩集為名者也。
代表作有《菩薩蠻》([一]、[四]、[五])、《浣溪沙》(五)、《應天長》(二)、《荷葉杯》([一]、[二])、《清平樂》(三)、《謁金門》([二]、[三])、《河傳》(二)、《天仙子》([二]、[四])、《訴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蘭花》等。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
溫秾麗,韋清新。詩人韋應物四世孫。
至韋莊時,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這樣一段話: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這段話中所提到的李璟的那首《山花子》全詞是這樣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簌簌淚珠何限恨,倚欄桿.真是佩服王國維的獨俱慧眼.于是我就想看看古今都是哪些笨蛋只欣賞“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一句.翻了一下資料,第一個說這兩句好的竟然是馮延巳!陸游《南唐書?馮延巳傳》中記載:元宗(中主李璟)嘗因曲宴內殿,從容謂曰:“吹皺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對曰:“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生寒’之句!”這段君臣之間的對話真是奇怪.問得沒來由,答得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不禁陷入沉思,細想其中奧妙.“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是馮延巳《謁金門》里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的一句詞,一個“皺”字實在是妙不可言!“吹皺一池春水,何干卿事?”這樣戲謔的一問里不僅包含了李璟對馮延巳這句詞的欣賞,我認為也暗含了一絲淡淡的嫉妒和感傷.在這樣的一種情境之中,馮延巳沒有說:“菡萏香銷、西風愁起,又何干陛下事?”這樣順理成章,文法工整的答話,他說的是:“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生寒’之句!”他拿自己一流的句子比的是中主二流的句子,那話外之音就是:我那句“吹皺一池春水”連您“小樓吹徹玉笙寒”這句都不如,更無法和您“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這樣一流的句子比了!馮延巳說出這樣的話絕不是《鹿鼎記》中韋小寶式的取悅拍馬!在我看來馮延巳有他的良苦用心.南唐是一個必然亡國的國家,馮延巳年輕時就隨父親經常出入南唐朝廷,他比中主大十幾歲,和中主私交很好,兩人在詞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中主繼位后,馮延巳官至宰相.所以他于中主是臣子、是長輩、更是朋友.面對無力挽回的必然滅亡的局面,兩人心中一樣郁結著揮之不去的憂愁和悲涼.在《鵲踏枝》中馮延巳寫到:“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而中主已然有了“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的絕望,這種絕望的心境馮延巳最能夠明白、也最能夠理解,他當然知道那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是中主用生命里最悲痛的感悟寫出來的句子,最好的句子!可是他卻不想道破,為什么?因為那是一根刺,一根會扎得心里流血、要了人性命的刺啊!人要存著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勇氣,馮延巳放低了自己這句詞的位置,抬高了中主的詞,正是維系了中主心中那一根幾近崩潰的生命之線啊!所以,王國維有句話說得真是好:“解人正不易得”!。
求類似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種句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西晉)付玄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 ---單田芳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羅貫中《三國演義》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 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戰國策》 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
-《遜志齋集》 還有些可能有點關系但關系不大的, 供參考吧~~ 君有奇才我不貧。 -(清)鄭板橋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戰國)莊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晉)付玄 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 -(唐)李白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壽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
-(宋)歐陽修 人生樂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后頭。
-(明)馮夢龍 于患難風豪杰。 -(清)魏禧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
-(清)曹雪芹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宋)顧夏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漢書》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鮑溶 大丈夫處世處,當交四海英雄。
-《三國志.蜀書.劉巴傳》 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陳剛中 朋友,以義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漢樂府》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 。 -(宋)歐陽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史記》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晉)陶淵明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 -(唐)白居易 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
-(唐)賀蘭進明 今日樂相樂,別后莫相忘。 -(三國)曹植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明)馮夢龍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韓愈 一貴一賤交情見。
-(唐)駱賓王 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 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
-《雁門集》 合意友來情不厭,知心人至話投機。 -(明)馮夢龍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易.系辭上》 嬰其嗚矣,求其友聲 。 -《詩經.小雅》 樂莫樂兮新相知。
-(戰國)屈原 刎頸之交。 -《漢書.諸葛豐傳》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論語.子路》 禮尚往來。
-《禮記.曲禮》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 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戰國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
-《史記》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選.爭報恩》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唐)張九齡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親。 -(唐)杜甫 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抱樸子.交際》 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
-《遜志齋集》 朋友之交不宜浮雜。 -《抱樸子.交際》 勢力之交難以經遠。
-(晉)陸機 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 -(唐)高適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陶潛 味甘終易壞,歲晚還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南宋)辛棄疾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
-《戰國策》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魯迅 找一個贊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個挑你刺的朋友。
-《當代青年談人生》 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 -華羅庚 在背后稱贊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良友。
-(西)塞萬提斯 事實上,每個人的朋友中都 有先進與落后的,問題在于我們怎樣去幫助后進朋友,使他進步,切莫跟著他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夠朋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韋莊詞品類似于其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