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時難別亦難全文】請問兩句名言名句!相見時難別亦難/全文是什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愛情詩。全篇以“別”字為主眼,抒寫別離的感傷和別后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
首聯起句以會合之難得襯托別離之難堪,兩個“難”字,蘊含著雙方艱難辛酸的愛情經歷與體驗;次句以景染情,借暮春殘景烘染別離之情,哀怨倍增。頷聯從自身著筆,用比興的手法表達別后纏綿執著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忠貞。
“春蠶”、“蠟炬”兩個比喻象征,加上“絲”、“淚”二字一語雙關,使這種真摯深沉的感情表白、至死方休的愛情誓言顯得熱烈而又委婉,含蓄而又鮮明。頸聯轉從對方著筆,設想對方無時無刻不沉浸在相思痛苦之中:曉妝攬鏡,但愁青春之消逝;涼夜吟詩,當感月光之清寒。
“詩從對面飛來”,于細致入微的體貼中,更見愛情的深摯與專一。尾聯借用神話傳說,聊作寬解,表達無望中的希望:好在相隔不遠,尚可一通音訊。
全詩深情綿邈,綺麗精工,比喻新穎貼切,象征意味極濃,能激發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情感共鳴。 咸陽城東樓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賞析】: 這首詩題目有兩種不同文字,今采此題,而棄“咸陽城東樓”的題法。
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來“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詩一大關目。
同為晚唐詩人的李義山,有一首《安定城樓》,與許丁卯這篇,不但題似,而且體同(七律),韻同(尤部),這還不算,再看李詩頭兩句:“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這實在是巧極了,都用“高城”,都用楊柳,都用“汀洲”。
然而,一比之下,他們的筆調,他們的情懷,就不一樣了。義山一個“迢遞”,一個“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個“一上”,一個“萬里”,端推意遠。
神超多見風流,意遠兼懷氣勢。 “一”上高城,就有“萬”里之愁懷,這正是巧用了兩個不同意義的“數字”而取得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
萬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詩人筆下分明逗露──“蒹葭楊柳似汀洲”。一個“似”字,早已道破,此處并無什么真的汀洲,不過是想象之間,似焉而已。
然而為何又非要擬之為汀洲不可?須知詩人家在潤州丹陽,他此刻登上咸陽城樓,舉目一望,見秦中河湄風物,居然略類江南。于是筆鋒一點,微微唱嘆。
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蓋蒹葭秋水,楊柳河橋,本皆與懷人傷別有連。
愁懷無際,有由來矣。 以上單說句意。
若從詩的韻調豐采而言,如彼一個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楊柳似汀洲”七個字,正是“無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再從筆法看,他起句將筆一縱,出口萬里,隨后立即將筆一收,回到目前。
萬里之遙,從何寫起?一筆挽回,且寫眼中所見,瀟瀟灑灑,全不呆滯,而筆中又自有萬里在。仿批點家一句:此開合擒縱之法也。
話說詩人正在憑欄送目,遠想慨然,──也不知過了多久,忽見一片云生,暮色頓至;那一輪平西的紅日,已然漸薄溪山,──不一時,已經隱隱挨近西邊的寺閣了,──據詩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近?溪,西對慈福寺閣。”形勢了然。
卻說云生日落,片刻之間,“天地異色”,那境界已然變了,誰知緊接一陣涼風,吹來城上,頓時吹得那城樓越發空空落落,蕭然凜然。詩人憑著“生活經驗”,知道這風是雨的先導,風已颯然,雨勢迫在眉睫了。
景色遷動,心情變改,捕捉在那一聯兩句中。使后來的讀者,都如身在樓城之上,風雨之間,遂為不朽之名作。
何必崇高巨麗,要在寫境傳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風”四個同性同類的“俗”字,連用在一處,而四者的關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動,卻又頗極錯綜輝映之妙,令人并無一絲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無組織經營、舉鼎絕臏之態。
云起日沉、雨來風滿,在“事實經過”上是一層推進一層,井然不紊;然而在“藝術感覺”上,則又分明象是錯錯落落,“參差”有致。“起”之與“沉”,當句自為對比,而“滿”之一字本身亦兼虛實之趣──曰“風滿”,而實空無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顯其愁之“滿樓”也。
“日”“風”兩處,音調小拗,取其峭拔,此為詩人喜用之句格。 那么,風雨將至,“形勢逼人”,詩人是“此境凜乎不可久留”,趕緊下樓匆匆回府了呢?還是怎么?看來,他未被天時之變“嚇跑”,依然登臨縱目,獨倚危欄。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兩點自明:前一聯,雖然寫得聲色如新,氣勢兼備,卻要體味那個箭已在弦,“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意趣。詩人只說“欲”來,筆下精神,全在虛處。
而下一聯,鳥不平蕪,蟬吟高樹,其神情意態,何等自在悠閑,哪里是什么“暴風雨”的問題? 講到此處,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絕唱《憶秦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詩人許渾,也正是在西風殘照里,因見漢闕秦陵之類而引起了感懷。 咸陽本是秦漢兩代的故都,舊時禁苑,當日深。
“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整首古詩意思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1
聚首多么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
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
春蠶至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兒吐盡;
紅燭自焚殆盡,滿腔熱淚方才涸干。
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云雙鬢改色;
夜闌對月自吟,該會覺得太過凄慘。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
譯文2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
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
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
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
句中的設想: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相見時難別離更難的詩詞
1、原文晚唐詩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2、譯文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
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相見時難別亦難重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