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嬰幼兒各階段對外界聲音反應及言語表現
嬰兒言語的發展過程大致經過三個階段,即單詞句,雙詞句和完整句.(一) 單詞句(1~1.5歲)一般說,嬰兒在1歲左右說出第一批單個詞,在10~15個月之間,嬰兒每個月能掌握1~3個新詞,到15個月時,嬰兒就能用這些已掌握的詞說出一些“單詞句”.隨后嬰兒掌握新詞的速度明顯增加.到19個月時嬰兒已掌握50個詞,此后掌握新詞的速度再次加快,25個以上/月,進入詞語激增時期.詞語的增長為嬰兒語句發展提供了材料.嬰兒從20個月開始進入詞的聯系和語法生成時期,開始進入雙詞句階段. 單詞階段兒童言語的特點:2 單個字或單音重復:此階段兒童最易掌握的是他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個字的詞.例雞、貓、狗.對那些包括兩個不同發音的詞,如汽車他們都自行進行簡化,簡化為“汽”或“車”對于單音重復的詞也較易掌握.例媽媽、爸爸、狗狗、寶寶.2 一詞多義:由于這個年齡的孩子對詞的理解不準確,說出的詞往往代表多種意義,如兒童最先接觸到球,而后對類似的東西,如蘋果、土豆甚至扁圓形的鈴都叫球.ma ma 可能表示各種請求.2 以音代物:對于能發出聲音的某些物體,孩子們往往用象聲詞代表該物體.如把汽車叫“笛笛”、把小狗叫“汪汪”、把小貓叫“妙妙”.2 以詞代句:這階段的孩子不僅用一個詞代表多種物體,而且用一個詞代表一個句子,如媽媽一詞,可以代表多種意思,包括媽媽抱、媽媽來、找媽媽等,聽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到了15或16個月間,嬰兒開始能用兩個單詞連續或間斷的陳述事物的狀態表,表達自己的愿望或看法.例如“要 … 貓貓” “明明 … 餓” “飛… 鳥”,這個詞的間斷關系可能是“主--謂”“謂--主”“賓--謂”“謂--賓”.但是這類語言的數量還不多.接近1.5歲時,這類語言逐漸增多.這表明嬰兒正在向“雙詞句”過渡,并始初步獲得了基本的句法結構.在單詞句后期,即17個月左右,兒童開始能與成人進行稍長時間的談話交流.如在孩子1歲后,家長給孩子買了一本故事書,孩子經常聽以后,就可以和成人一起把故事更概講出來.講的過程中,往往給成人補充關鍵動詞,并用動作補充說明.注意:在單詞句階段及整個嬰兒期,兒童對語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常纏著成人給他講故事,喜愛重復、百聽不厭.成人應注意滿足孩子的這一強烈需要,選一本生動有趣,情節簡單,畫面清楚的畫冊,經常給孩子講講,這對兒童言語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二) 雙詞句(1.5~2歲)1 .5歲以后,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提高,說出的詞大量增加.2歲時,可達270個詞.嬰兒大約在20個月左右說出第一批雙詞句:他們學會把兩個詞放在一起表達明確的思想.例如:“明明奶”“娃娃掉”“踢球”.雙詞組合能更完整更確切地陳述思想,而且使用了簡單的語法.由于嬰兒詞匯量在20個月以后增長很快,出現了又一個語言激增時期,例如一名男孩19個月時第一批雙詞句共14句;20個月增加到24句;隨后三個月里分別增加到54、89和250句,到24個月猛增到1400句;25個月劇增到2500句.雙詞句階段兒童言語的特點:2 嬰兒講的雙詞句已具備了句法的基本成分.例如,主、謂、賓俱全,但使用中常被省略,主、謂、賓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之一部分,因此成為雙詞句.2 嬰兒講的雙詞句有兩種組成形式:一種是“主詞句”,即圍繞主詞展開的句子,在主詞(如“更多”“沒了”“嘿”等)前或后加上一個動作,一種屬性或一種狀態的詞,“沒了牛奶面包水”“更多衣服、鞋、帽、玩具.”一種是“電報句”,這種主句子不存在主詞,像電報語言“吃飯”“踢球”“上街了”.2 雙詞句的生成規則有兩種:中軸開放性規則,即中軸不變,根據需要在其前或其后連接一個關于事物、動作和屬性的詞.這種規則常用來生成主詞句.范疇對應式規則,要求生成雙詞句的前后兩個詞來自不同的“范疇”,在種類和性質上完全不同,但是這兩個詞必須保持其內在的有實際意義的聯系.(三) 簡單句及語法掌握(2~3歲)嬰兒到兩歲左右終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連貫的句子擴展成包括主語、謂語和賓語的完整句子.而且學會使用一些介詞、冠詞、助動詞、感嘆詞,他們會說“這是明明的”“貓貓爬在床上睡覺”“咳,小汽車壞了”.句子特點:2 句子從混沌一體的逐漸分化.兒童早期的言語功能有表達情感的、意動的和指物的三個方面,最初三者緊密結合,而后逐漸分化.幼兒早期的語詞是不分詞性的,而后逐漸分化.2 句子結構從松散到逐步嚴謹.例如“你吃筷子”→“小免子把蘿卜放在筐子里”.2 句子結構由壓縮、呆板到擴展靈活. “嗚嗚嗚”→“爸爸坐火車去北京”. 研究指出,20~30個月是嬰兒掌握語言特別是基本語法和句法的關鍵期,到36個月即3歲時,嬰兒已基本掌握了母語的語法規則系統.。
正常嬰幼兒各階段對外界聲音反應及言語表現
嬰兒言語的發展過程大致經過三個階段,即單詞句,雙詞句和完整句.(一) 單詞句(1~1.5歲)一般說,嬰兒在1歲左右說出第一批單個詞,在10~15個月之間,嬰兒每個月能掌握1~3個新詞,到15個月時,嬰兒就能用這些已掌握的詞說出一些“單詞句”.隨后嬰兒掌握新詞的速度明顯增加.到19個月時嬰兒已掌握50個詞,此后掌握新詞的速度再次加快,25個以上/月,進入詞語激增時期.詞語的增長為嬰兒語句發展提供了材料.嬰兒從20個月開始進入詞的聯系和語法生成時期,開始進入雙詞句階段. 單詞階段兒童言語的特點:2 單個字或單音重復:此階段兒童最易掌握的是他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個字的詞.例雞、貓、狗.對那些包括兩個不同發音的詞,如汽車他們都自行進行簡化,簡化為“汽”或“車”對于單音重復的詞也較易掌握.例媽媽、爸爸、狗狗、寶寶.2 一詞多義:由于這個年齡的孩子對詞的理解不準確,說出的詞往往代表多種意義,如兒童最先接觸到球,而后對類似的東西,如蘋果、土豆甚至扁圓形的鈴都叫球.ma ma 可能表示各種請求.2 以音代物:對于能發出聲音的某些物體,孩子們往往用象聲詞代表該物體.如把汽車叫“笛笛”、把小狗叫“汪汪”、把小貓叫“妙妙”.2 以詞代句:這階段的孩子不僅用一個詞代表多種物體,而且用一個詞代表一個句子,如媽媽一詞,可以代表多種意思,包括媽媽抱、媽媽來、找媽媽等,聽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到了15或16個月間,嬰兒開始能用兩個單詞連續或間斷的陳述事物的狀態表,表達自己的愿望或看法.例如“要 … 貓貓” “明明 … 餓” “飛… 鳥”,這個詞的間斷關系可能是“主--謂”“謂--主”“賓--謂”“謂--賓”.但是這類語言的數量還不多.接近1.5歲時,這類語言逐漸增多.這表明嬰兒正在向“雙詞句”過渡,并始初步獲得了基本的句法結構.在單詞句后期,即17個月左右,兒童開始能與成人進行稍長時間的談話交流.如在孩子1歲后,家長給孩子買了一本故事書,孩子經常聽以后,就可以和成人一起把故事更概講出來.講的過程中,往往給成人補充關鍵動詞,并用動作補充說明.注意:在單詞句階段及整個嬰兒期,兒童對語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常纏著成人給他講故事,喜愛重復、百聽不厭.成人應注意滿足孩子的這一強烈需要,選一本生動有趣,情節簡單,畫面清楚的畫冊,經常給孩子講講,這對兒童言語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二) 雙詞句(1.5~2歲)1 .5歲以后,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提高,說出的詞大量增加.2歲時,可達270個詞.嬰兒大約在20個月左右說出第一批雙詞句:他們學會把兩個詞放在一起表達明確的思想.例如:“明明奶”“娃娃掉”“踢球”.雙詞組合能更完整更確切地陳述思想,而且使用了簡單的語法.由于嬰兒詞匯量在20個月以后增長很快,出現了又一個語言激增時期,例如一名男孩19個月時第一批雙詞句共14句;20個月增加到24句;隨后三個月里分別增加到54、89和250句,到24個月猛增到1400句;25個月劇增到2500句.雙詞句階段兒童言語的特點:2 嬰兒講的雙詞句已具備了句法的基本成分.例如,主、謂、賓俱全,但使用中常被省略,主、謂、賓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之一部分,因此成為雙詞句.2 嬰兒講的雙詞句有兩種組成形式:一種是“主詞句”,即圍繞主詞展開的句子,在主詞(如“更多”“沒了”“嘿”等)前或后加上一個動作,一種屬性或一種狀態的詞,“沒了牛奶面包水”“更多衣服、鞋、帽、玩具.”一種是“電報句”,這種主句子不存在主詞,像電報語言“吃飯”“踢球”“上街了”.2 雙詞句的生成規則有兩種:中軸開放性規則,即中軸不變,根據需要在其前或其后連接一個關于事物、動作和屬性的詞.這種規則常用來生成主詞句.范疇對應式規則,要求生成雙詞句的前后兩個詞來自不同的“范疇”,在種類和性質上完全不同,但是這兩個詞必須保持其內在的有實際意義的聯系.(三) 簡單句及語法掌握(2~3歲)嬰兒到兩歲左右終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連貫的句子擴展成包括主語、謂語和賓語的完整句子.而且學會使用一些介詞、冠詞、助動詞、感嘆詞,他們會說“這是明明的”“貓貓爬在床上睡覺”“咳,小汽車壞了”.句子特點:2 句子從混沌一體的逐漸分化.兒童早期的言語功能有表達情感的、意動的和指物的三個方面,最初三者緊密結合,而后逐漸分化.幼兒早期的語詞是不分詞性的,而后逐漸分化.2 句子結構從松散到逐步嚴謹.例如“你吃筷子”→“小免子把蘿卜放在筐子里”.2 句子結構由壓縮、呆板到擴展靈活. “嗚嗚嗚”→“爸爸坐火車去北京”. 研究指出,20~30個月是嬰兒掌握語言特別是基本語法和句法的關鍵期,到36個月即3歲時,嬰兒已基本掌握了母語的語法規則系統.。
怎么樣引導寶寶學說話
寶寶學說話的時間各有不同.每個寶寶第一次清晰喊出“媽媽”的時間都不一樣,有的寶寶到了2歲才學會喊,但是有的寶寶1歲就會了,你的寶寶才15個月,大可不必太緊張。
一般情況下,嬰兒期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15~20月的寶寶學會說單詞句,到18~24個月開始掌握雙詞句,到2~3歲可以掌握簡單句及語法。 寶寶學說話要靠父母引導 。
在寶寶的語言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成人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里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能。 語言作為一種智力與潛能。
越早開發越好。在懷孕5個月聽覺出現時就與胎兒說話,呼喚他的名字。
從嬰兒出生第一天起,就將語言交流融合于生活照料中,這有極重要的潛在作用,3~5個月嬰兒“交談”時讓他作出口部及出聲反應。8~9個月開始伊呀學語時,要作出積極的反應,用語言說出他的需要。
1歲時,要不斷鼓勵他說出單詞、電報式語詞,并逐漸要求說出單詞句、雙詞句直到完整語句。 給寶寶說話的機會。
提醒家長,現在家長都很重視培養語言能力" target="_blank">寶寶的語言能力,所以常常會不斷地對寶寶說,但是卻忘記了留出時間給寶寶說話,這會阻礙了寶寶說話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和寶寶交流,鼓勵寶寶回答問題,誘發寶寶說話的積極性。
這將有助于提升寶寶開口說話的積極性。
怎么教寶寶說話呢
如何開發幼兒的語言智能呢?根據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和規律,心理、教育學家們有以下建議: 一、保持幼兒對語言的好奇 語言智能高的人有一個突出特征:對語言的好奇心,他們喜歡語言,表現出極好的語感和對語言的鑒賞力。
而事實上,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對話音刺激十分敏感,當親人對他說話時,會以微笑、手腳活動等作出積極的反應。語言智能高的幼兒表現出對話音、節奏、語調反應靈敏;愛涂鴉;喜歡聽、讀、說故事;說話清晰有條理。
父母若對這些語言智能品質給予關注和引導,便能使幼兒保持對語言的好奇和敏感。 二、語言智能開發越早越好 一個出生時只會啼哭的新生兒,為什么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學會了母語,掌握了結構如此復雜而嚴密的語言?可見語言作為一種智力與潛能。
越早開發越好。胎教工作者甚至主張在懷孕5個月聽覺出現時就與胎兒說話,呼喚他的名字。
而早期教育工作者則建議從嬰兒出生第一天起,就將語言交流融合于生活照料中,這有極重要的潛在作用,3-5個月嬰兒“交談”時讓他作出口部及出聲反應。8-9個月開始伊呀學語時,要作出積極的反應,用語言說出他的需要。
1歲時,要不斷鼓勵他說出單詞、電報式語詞,并逐漸要求說出單詞句、雙詞句直到完整語句。嬰兒期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從單詞句(15-20月)到雙詞句(18-24個月)到簡單句及語法掌握(2-3歲)的語言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成人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里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能。
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論述嬰幼兒言語發展的特性
三、言語的發展從1歲左右起,兒童進入正式學習語言的階段,在短短二三年時間,兒童就能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語言。
嬰兒言語的發展過程大致經過三個階段,即單詞句,雙詞句和完整句。(一) 單詞句(1~1.5歲)一般說,嬰兒在1歲左右說出第一批單個詞,在10~15個月之間,嬰兒每個月能掌握1~3個新詞,到15個月時,嬰兒就能用這些已掌握的詞說出一些“單詞句”。
隨后嬰兒掌握新詞的速度明顯增加。到19個月時嬰兒已掌握50個詞,此后掌握新詞的速度再次加快,25個以上/月,進入詞語激增時期。
詞語的增長為嬰兒語句發展提供了材料。嬰兒從20個月開始進入詞的聯系和語法生成時期,開始進入雙詞句階段。
單詞階段兒童言語的特點:2 單個字或單音重復:此階段兒童最易掌握的是他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個字的詞。例雞、貓、狗。
對那些包括兩個不同發音的詞,如汽車他們都自行進行簡化,簡化為“汽”或“車”對于單音重復的詞也較易掌握。例媽媽、爸爸、狗狗、寶寶。
2 一詞多義:由于這個年齡的孩子對詞的理解不準確,說出的詞往往代表多種意義,如兒童最先接觸到球,而后對類似的東西,如蘋果、土豆甚至扁圓形的鈴都叫球。ma ma 可能表示各種請求。
2 以音代物:對于能發出聲音的某些物體,孩子們往往用象聲詞代表該物體。如把汽車叫“笛笛”、把小狗叫“汪汪”、把小貓叫“妙妙”。
2 以詞代句:這階段的孩子不僅用一個詞代表多種物體,而且用一個詞代表一個句子,如媽媽一詞,可以代表多種意思,包括媽媽抱、媽媽來、找媽媽等,聽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 到了15或16個月間,嬰兒開始能用兩個單詞連續或間斷的陳述事物的狀態表,表達自己的愿望或看法。
例如“要 … 貓貓” “明明 … 餓” “飛… 鳥”,這個詞的間斷關系可能是“主--謂”“謂--主”“賓--謂”“謂--賓”。但是這類語言的數量還不多。
接近1.5歲時,這類語言逐漸增多。這表明嬰兒正在向“雙詞句”過渡,并始初步獲得了基本的句法結構。
在單詞句后期,即17個月左右,兒童開始能與成人進行稍長時間的談話交流。如在孩子1歲后,家長給孩子買了一本故事書,孩子經常聽以后,就可以和成人一起把故事更概講出來。
講的過程中,往往給成人補充關鍵動詞,并用動作補充說明。注意:在單詞句階段及整個嬰兒期,兒童對語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常纏著成人給他講故事,喜愛重復、百聽不厭。
成人應注意滿足孩子的這一強烈需要,選一本生動有趣,情節簡單,畫面清楚的畫冊,經常給孩子講講,這對兒童言語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二) 雙詞句(1.5~2歲)1 .5歲以后,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提高,說出的詞大量增加。
2歲時,可達270個詞。 嬰兒大約在20個月左右說出第一批雙詞句:他們學會把兩個詞放在一起表達明確的思想。
例如:“明明奶”“娃娃掉”“踢球”。雙詞組合能更完整更確切地陳述思想,而且使用了簡單的語法。
由于嬰兒詞匯量在20個月以后增長很快,出現了又一個語言激增時期,例如一名男孩19個月時第一批雙詞句共14句;20個月增加到24句;隨后三個月里分別增加到54、89和250句,到24個月猛增到1400句;25個月劇增到2500句。雙詞句階段兒童言語的特點:2 嬰兒講的雙詞句已具備了句法的基本成分。
例如,主、謂、賓俱全,但使用中常被省略,主、謂、賓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之一部分,因此成為雙詞句。2 嬰兒講的雙詞句有兩種組成形式:一種是“主詞句”,即圍繞主詞展開的句子,在主詞(如“更多”“沒了”“嘿”等)前或后加上一個動作,一種屬性或一種狀態的詞,“沒了牛奶面包水”“更多衣服、鞋、帽、玩具。”
一種是“電報句”,這種主句子不存在主詞,像電報語言“吃飯”“踢球”“上街了”。2 雙詞句的生成規則有兩種:中軸開放性規則,即中軸不變,根據需要在其前或其后連接一個關于事物、動作和屬性的詞。
這種規則常用來生成主詞句。范疇對應式規則,要求生成雙詞句的前后兩個詞來自不同的“范疇”,在種類和性質上完全不同,但是這兩個詞必須保持其內在的有實際意義的聯系。
(三) 簡單句及語法掌握(2~3歲) 嬰兒到兩歲左右終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連貫的句子擴展成包括主語、謂語和賓語的完整句子。而且學會使用一些介詞、冠詞、助動詞、感嘆詞,他們會說“這是明明的”“貓貓爬在床上睡覺”“咳,小汽車壞了”。
句子特點:2 句子從混沌一體的逐漸分化。兒童早期的言語功能有表達情感的、意動的和指物的三個方面,最初三者緊密結合,而后逐漸分化。
幼兒早期的語詞是不分詞性的,而后逐漸分化。2 句子結構從松散到逐步嚴謹。
例如“你吃筷子”→“小免子把蘿卜放在筐子里”。2 句子結構由壓縮、呆板到擴展靈活。
“嗚嗚嗚”→“爸爸坐火車去北京”。 研究指出,20~30個月是嬰兒掌握語言特別是基本語法和句法的關鍵期,到36個月即3歲時,嬰兒已基本掌握了母語的語法規則系統。
四、嬰兒言語發展理論嬰兒為什么能在1---4歲左右的短短幾年中,不經過正式的訓練而基本上獲得社會上通用的語言?他們是怎樣獲得的?其內在機制是什么?這是當代心理學和。
幼兒最初掌握的句型是( )
幼兒最先發現的句子形式什么?(一)句型從不完整句向完整句發展 兒童最初的句子結構是不完整的。
兒童的不完整句大多發生在2歲以前,主要是單詞句和雙詞句。大約2歲以后,兒童逐漸出現比較完整的句子。
完整旬的數量和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到6歲左右,兒童98%以上使用完整句。
完整句又可以分為簡單句和復合句、陳述句和非陳述句、無修飾句和修飾句。1.從簡單句到復合句 簡單句是指句法結構完整的單句。
從2歲以后,簡單句逐漸增加。我國近年來的許多研究都表明,學前兒童主要使用簡單句。
發展的趨勢是,簡單句所占比例逐漸減少,復合句逐漸發展,但總的來說,學前兒童使用簡單句的比例較大。學前兒童使用簡單句的主要類型有:主謂結構句,如“寶寶睡覺”。
謂賓結構句,如“坐車車”,“找媽媽”。主謂賓結構句,如“寶寶坐車”。
主謂雙賓結構句,如“阿姨給寶寶糖”。兒童復合句的主要特點首先是數量較少,比例不大。
學前初期,復合句的比例相當小,雖然復合句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到學前晚期,仍然在50%以下。其次是結構松散,缺乏連詞,只是簡單句意義上的結合,如“媽媽上班,我上幼兒園”。
第三,聯合復句出現較早,偏正復句出現較晚。復合句包括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
學前兒童比較容易掌握聯合復句。學前兒童的聯合復句中主要是并列復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偏正復句反映比較復雜的邏輯關系,學前兒童較難掌握。學前兒童常用的偏正復句主要有條件復句、因果復句、轉折復句(轉折復句主要出現在4歲以后)。
2.從陳述旬到非陳述句 兒童最初掌握的是陳述句。在整個學前期,簡單的陳述句仍然是基本的句型,學前兒童常用的非陳述句有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
3.從無修飾句到修飾句 兒童最初說的句子是沒有修飾語的。如“寶寶畫畫”、“汽車走了”。
2—3歲兒童的語言有時出現一些修飾語的形式,如“大灰狼”、“小白兔”,但是實際上他們是把修飾詞和被修飾詞作為一個詞組來使用的,在他們的心目中“大灰狼”就是“狼”,不論那是大狼還是小狼。 朱曼殊等的研究發現,2歲半兒童已經開始出現一定數量的簡單修飾語,如“兩個娃娃搭積木”。
3歲兒童已開始出現復雜修飾語,如“我玩的積木”。2歲兒童運用修飾語的僅占20%。
3歲到3歲半是復雜修飾語句的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到4歲,有修飾的語句開始占優勢。
(二)語句結構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1.句子結構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1)表達內容的分化 學前兒童早期,語句表達情感的、意動的(語言和動作結合表示意愿)和指物的(叫出物體名稱)三個方面的功能緊密結合而不分化,表現為同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語義。2歲和2歲半的兒童經常是邊做動作邊說話,用動作補充語言所沒有完全表達的意思,以后逐漸分化。
(2)詞性的分化 學前兒童早期的語詞不分詞性,表現為將名詞與動詞混用,例如“嘀嘀叭叭嗚”既可當名詞表示“汽車”,又可當動詞表示“開車”。以后才逐漸分化出名詞和動詞等詞性。
(3)結構層次的分化 學前兒童最初使用主謂不分的單詞句、雙詞句,以后才發展到出現結構層次分明的句子。這主要是由于其認知水平低下,因為學前兒童早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混沌不分化的,不能細致地分析事物的特征和細節,所以不能掌握相應的描述事物特征和細節的話語,從而犯語法錯誤。
隨著年齡的增長,句子表達的內容、詞性和結構層次才逐漸分化。2.句子結構從松散到逐步嚴謹 最初的單雙詞句只是一個簡單的詞鏈,不是體現語法規則的結構。
學前兒童最初的句子不僅簡單,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排列不當。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句子日趨完整和嚴謹。
3.句子結構從壓縮、呆板到逐步擴展和靈活 學前兒童最初的語句結構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只能說出形式上千篇一律的、由幾個詞組成的壓縮句。稍后能加上簡單修飾語,再后來加上復雜修飾語,最后達到簡單修飾語和復雜修飾語的靈活運用和語句中各種成分的多種組合。
學前兒童句法結構的發展在4歲—4歲半之間較為明顯,5歲學前兒童語句結構逐漸完善,6歲時水平顯著提高。(三)句子的含詞量不斷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說話所用的句子有延伸的趨勢。
也就是說,句子的含詞量逐漸增加。研究表明,3—4歲學前兒童以含4—6個詞的句子占多數,4—5歲學前兒童以含7—10個詞的句子占多數,5一6歲的學前兒童多數句子含有7—10個詞,同時也出現了不少11一16個詞的句子,但3個詞以下和16個詞以上的句子在學前兒童期較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