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不見月的后一句是
萬戶搗衣聲。出自《子夜吳歌·秋歌》,作者李白,全文如下: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掃平胡虜,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擴展資料
李白人物評價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杜甫:“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辛棄疾:“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憶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
賀知章:“謫仙”(《本事詩》)。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李白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月的古詩詞
子夜吳歌
李白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籠統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難道:“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么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請問:古詩,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作者】:李白 唐 【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1.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
仍置鳳凰臺里,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
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
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
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云: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
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
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
《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
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
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關于長安的詩句
與長安有關的詩句: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道離別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向長安,對秋燈,幾人老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紅塵紫陌,斜陽暮草,長安道,是離人: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三月三日空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暗聞歌吹聲,知是長安路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有關長安的詩詞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道離別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向長安,對秋燈,幾人老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紅塵紫陌,斜陽暮草,長安道,是離人: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三月三日空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暗聞歌吹聲,知是長安路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處處多新澤。
宮苑傍山明,云林帶天碧 風舞槐花落御溝,終南山色入城秋 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盧照鄰《長安古意》) 長安雪后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輝(岑參《和祠部王員外雪后早朝即事》) 長安渭橋路,行客別時心(綮毋潛《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長安》) 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白居易《長安道》) 長安重游俠,洛陽富財雄(盧照鄰《結客少年場》)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張說《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 年年今日誰相問,獨臥長安泣歲華(李山甫《寒食二首》)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崔顥《七夕》) 憶長安,九月時(范燈《憶長安?九月》)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手環堵(杜甫《秋雨嘆三首》)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李商隱《滯雨》) 紅塵白日長安路,馬走車輪不暫閑。唯有茂陵多病客,每來高處望南山(張元宗《望終南山》) 碧池新漲浴橋鴉,分鎖長安富貴家(杜牧《街西長句》) 豪家沽酒長安陌,一旦起樓高百尺(韋應物《酒肆行》) 長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長安路》) 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李賀《沙路曲》)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長相思,在長安(李白《長相思》)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長安古意 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梁家畫閣天中起,漢帝金莖云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雙燕雙飛繞畫梁,羅緯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落第長安 唐 常建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長安 年代:【唐】 作者:【范祖禹】 東風吹塵客心起,京華去蜀三千里。
我來踏雪走函關,下視秦川坦如坻。曉登太華三峰寒,憑高始覺天地寬。
卻惜京華不可見,煙花二月過長安。長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橫八極。
行人來往但西東,莫問興亡與今昔。昔人富貴高臺傾,今人歌舞曲池平。
終南虛繞帝王宅,壯氣空蟠佳麗城。黃河之水東流海,漢家已去唐家改。
茂陵秋草春更多,豪杰今無一人在。細觀此事何足愁,不如飲酒登高樓。
秦王何苦求九鼎,魏武空勞營八州。當年富貴一時事,身后寂寞余高丘。
春風開花不易得,一醉何必封公侯。---------------------------------------------------------------------- 長安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罷遠征?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夢底音容豈過時,三更猶讀那年詩。秋寒可自長安到?再憶長安已太遲。
李德裕 內官傳詔問戎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不見長安月是詩詞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