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評價蘇軾的句子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說:“詞至東坡,其境益大,其體始尊,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評價蘇軾的詩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枕頭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
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
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
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
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
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后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
蘇軾作品中流露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
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本書選其文六主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上海直講書》、《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赤壁賦》、《教戰守策》;詩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澠池懷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汲江煎茶》;詞十一首《水龍吟》(看花還似非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臨江仙》(夜飲東坡醉復醒)、《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傳世名篇 刑賞忠厚之至論 【題解】 本文系蘇軾分析刑與賞如何才能達到忠厚之極的一篇策論。作者圍繞儒家經典中的一“疑”字,論證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與賞,而在于用“君子長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詳切的說理,使經典之旨與作者之論相得益彰。 【原文】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
,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茲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
對蘇軾詩詞的評價
蘇軾的詩詞均感情豪邁奔放,胸襟開朗灑脫。他的詩詞以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豐富,或氣勢雄渾,或清新雋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蘇詩的藝術成就。他的表達對事物見解的詩,被認為最能體現宋詩的理性特征,詩中通過藝術形象說理,蘊含豐富,新鮮有趣。蘇軾的詞相比他的詩有更大的藝術創造性。他突破了以前離愁別緒、男女戀情的老套,將悼古、懷舊、記游、說理等詩材皆納入詞的表達范圍,給詞以更深廣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詞家的婉約之風,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
《水調歌頭 中秋》從幻想天堂的不勝寂寞凄冷,轉向寄情于人間的天長地久。《念奴嬌 赤壁懷古》借赤壁舊址的壯觀景象、古人的英雄氣概抒發詩人的豪情壯志。這兩首詞皆寫于作者失意之時,“人生如夢”的低沉之調不免時而可聞,但它畢竟難掩蘇詞激情奔放、達觀灑脫、恢宏闊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是最能代表蘇詞風格的品。
后世評價蘇軾整個人生的詩句
蘇軾評價 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了他的出現,中國,也許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華,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間而又影響深遠;他的性格,既灑脫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一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他長于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并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臺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由于蘇軾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時時閃現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他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經歷的豐富性,他常常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跡作話題或材料,毫不夸張地說,有作文處盡可以有東坡。這正是因為,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贊美蘇軾的句子~
lz沒要求必須是詩句吧
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了他的出現,中國,也許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華,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間而又影響深遠;他的性格,既灑脫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一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他長于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并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臺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由于蘇軾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時時閃現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他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經歷的豐富性,他常常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跡作話題或材料,毫不夸張地說,有作文處盡可以有東坡。這正是因為,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名人對蘇軾的評價用名言
王國維《文學小言》:
“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淵明(陶潛)、子美(杜甫)、子瞻(蘇軾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林語堂《蘇東坡傳》: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
王國憲《重修儋縣志敘》:
“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
“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
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錢穆:
“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并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后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
黃庭堅《跋東坡》:
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卻掃篇》:
(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
陸游: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
晁以道《老學庵筆記》:
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陳洵《海綃說詞》: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后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蔡嵩云《柯亭詞論》: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胡仔《笤溪漁隱叢話》: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元好問《遺山文集》:
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
胡寅《向子諲酒邊詞序》:
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趙翼《甌北詩話》:
才思橫溢,觸處生春。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宗,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蘇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
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名人對蘇軾的評價用名言
王國維《文學小言》:“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淵明(陶潛)、子美(杜甫)、子瞻(蘇軾字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林語堂《蘇東坡傳》:“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王國憲《重修儋縣志敘》:“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董其昌:“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錢穆:“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
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并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后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
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
黃庭堅《跋東坡》: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卻掃篇》:(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陸游: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
晁以道《老學庵筆記》: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陳洵《海綃說詞》: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朱依真: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后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蔡嵩云《柯亭詞論》: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胡仔《笤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元好問《遺山文集》: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胡寅《向子諲酒邊詞序》: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趙翼《甌北詩話》:才思橫溢,觸處生春。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宗,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蘇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
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對蘇軾詩詞的評價
蘇軾的詩詞均感情豪邁奔放,胸襟開朗灑脫。
他的詩詞以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豐富,或氣勢雄渾,或清新雋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蘇詩的藝術成就。他的表達對事物見解的詩,被認為最能體現宋詩的理性特征,詩中通過藝術形象說理,蘊含豐富,新鮮有趣。
蘇軾的詞相比他的詩有更大的藝術創造性。他突破了以前離愁別緒、男女戀情的老套,將悼古、懷舊、記游、說理等詩材皆納入詞的表達范圍,給詞以更深廣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詞家的婉約之風,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
《水調歌頭 中秋》從幻想天堂的不勝寂寞凄冷,轉向寄情于人間的天長地久。《念奴嬌 赤壁懷古》借赤壁舊址的壯觀景象、古人的英雄氣概抒發詩人的豪情壯志。
這兩首詞皆寫于作者失意之時,“人生如夢”的低沉之調不免時而可聞,但它畢竟難掩蘇詞激情奔放、達觀灑脫、恢宏闊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是最能代表蘇詞風格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