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昆蟲的句子
玲瓏素雅的鳳蝶,成雙成對地在花間盈盈地飛逐,尾翼長如絲帶,臨風飄動,舞姿真是優美瀟灑極了,我想就是敦煌的飛天下凡,也會拜它們為師。
當各種花開放了,五顏六色的花把原野點綴成一座錦繡大花園,那油光閃亮的肚子肥得鼓鼓的黃蜂,也就忙碌起來了,它們唱著舞著,飛來飛去,又采花粉又采蜜,真是勤勞模范。
那蝴蝶全身閃閃發光,翅膀上有兩個小圈圈,紅、黃、綠、紫、黑等勻稱地分布在翅膀上,就像是一朵五顏六色的花。
蜻蜓那薄薄的翅膀像透明的玻璃紙,兩只晶瑩的大眼睛是由許多小“點”組成的。
一群群金色的蜜蜂,像一片片金色的云,鋪天蓋地地向百花盛開的苜蓿地撲去。
枯葉蝶停在樹上時,兩翅豎立,收合在一起,遮蓋著身體。這時,它周身呈古銅色,色澤和形態都酷似一片枯葉。
描寫昆蟲的好詞好句
《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說:“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巨制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后。沒有哪位昆蟲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家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爾,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
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爾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擺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贊嘆的是,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里,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后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后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松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致入微,令人贊嘆。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爾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后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余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余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盡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辟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愿望始終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法布爾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中學;成年后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然而,發布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他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沒有抓住一生中出現的許多機遇去巧取功利,過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卻安于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這張“板凳上”。
法布爾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著“偏見”,伴著“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爾的精神”。
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爾“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自己挑吧 都不錯
描寫昆蟲好詞好句
好詞
益蟲 害蟲 蜂喧 蝶舞 飄舞 飛舞 翩翩
蠕動 潛人 輕巧 靈敏 低鳴 吟唱 瞅鳴
啾啾 唧唧 嗡嗡 嚶嚶 彩蝶紛飛 蝶舞蜂喧 蜂來蝶往
蜻蜓點水 螢火如燈 秋蟲哀鳴 秋蟲聒嗓 橫行霸道 橫沖直撞 成群結隊
款款而飛 輕盈柔美 婀娜輕盈 翩躚飛舞 翩翩起舞 穿梭飛行 臨風飄動
迎風飛舞 忽高忽低 結網捕食 密密匝匝 五顏六色
好 句
我家門前的槐樹下有窩小螞蟻,它們穿著“黑衣服”,頭頂長著兩個靈敏的觸角,一對眼睛又黑又亮,身子像我們書中的大冒號。
螳螂看見一只灰綠色的大蝗蟲,忽然擺出可怕的姿勢,張開翅膀斜斜伸向兩側,后翅直立形如船帆,身體的上端彎曲,像一條曲柄,并且發出像毒蛇噴氣的聲音。
小小的飄蟲有一種自衛能力,就是“休克”。當其它東西突然觸到它時,瓢蟲便很快地收起觸角和小足,一動不動的像死了似的躺著,但過2分鐘左右,又爬起來或很快飛走。
蜜蜂的巢是一行一行的,排得非常整齊,每一行上有許多六角形的小格,既結實又輕巧;它們在小格子里放蜜糖、花粉,喂養小寶寶。
陽春三月,蝶兒如落英,如流云,時而嬉戲追逐,翻飛于萬綠叢中百花間;時而婆娑起舞,輕盈柔美。
那只老蝴蝶的觸角像兩根細絲似的向外彎曲著,六只紅色的小腳長在毛茸茸的身體兩側,一字排開,一伸一縮,像剛出生的嬰兒在啼哭時手腳亂蹬。
蜻蜓的腦袋圓圓的,腦袋上長著一對突出的、綠寶石似的大眼睛和一張鐵鉗似的嘴巴。
黃蜻蜓的身子,在陽光下,發著赤金一般的顏色。它們透明的翅膀在快速的振動中,看上去朦朧得像一片影子,一團霧氣。
夏天的夜晚,樹陰下,草叢中,一只只螢火蟲帶著黃綠色的閃光飛來飛去,猶如一盞盞天然的“小燈籠”。
這只蟋蟀全身呈黑褐色,一對不會轉動的黑油油的眼睛鑲嵌在觸角下方,背部有兩片薄膜般褐色的翅膀,兩條尾巴硬硬的,像兩根鋼針。
蛐蛐兒滿身披著黑紗,顯得那么嚴肅;又像披著黑色盔甲的大將軍,又顯得那么勇武。
蟈蟈兒身上披著一件翠綠色的外衣,頭兩邊鑲著兩顆像寶石一樣的眼睛,頭上插了兩根又長又細的須,顯得英姿勃勃,還真有點大將的威風呢!
蠶開始吐絲了,它們一個個昂著頭,挺著胸,慢慢悠悠地晃來晃去,吐啊,吐啊,沒完沒了,好像蠶肚子里有團絲線,永遠抽不完扯不斷,沒幾天,就吐了厚厚的一層。
小壁虎閃電般地沖過去,一伸頭頸,吐出一條細長的舌頭,靈巧地把蚊子卷進嘴里。
這只小壁虎三角形的腦袋上,有一雙黑黑的小眼睛,它的四只腳緊貼著墻,一條又細又長的尾巴靠在墻上,它還蠻苗條的呢!
描寫昆蟲的句子有哪些
1. 蠶寶寶們如細浪蕩漾,爭食著那又肥又嫩的桑葉,發出一陣陣細雨輕風般的沙沙聲。
2. 蟈蟈兒身上披著一件翠綠色的外衣,頭兩邊鑲著兩顆像寶石一樣的眼睛,頭上插了兩根又長又細的須,顯得英姿勃勃,還真有點大將的威風呢!
3. 蝴蝶,令人贊美它是“會飛的花朵”,在大自然中,如花似蝶,是美好的比喻。
4. 蜘蛛結網十分精巧,總是先織縱的,再織橫的,從內到外一圈一圈地織,多數織成八角形,好像布下了“八卦陣”。
5. 在天要下雨的時候,蜻蜓成群結隊地飛在低空,飄飄灑灑,玻璃般透明的翅膀鼓動著,像一架架輕盈的小飛機。
6. 蠅無處不飛,那嗡嗡嗡的聲音就好像惡人的讒言,令人憎惡。
7. 蟋蟀小巧玲瓏,全身呈紫褐色,腦門上像細絲般的兩根觸須;一會兒向上豎起,一會兒微微交錯擺動。
8. 蜻蜓又有它的飛行特技,它忽上忽下,忽快忽慢,能滑翔、會點水,翅膀稍一抖動,就能來個急轉彎。
9. 它身披一層堅硬的甲殼,甲殼色彩鮮艷,布滿花紋斑點,閃著發光的金屬色。絢麗多彩的蝴蝶是最美麗的昆蟲,也吸引了我的目光。
10. 螳螂一見到蝗蟲,兩翅就斜斜地伸向兩側,尾端劇烈地上下搖動,發出呼呼地響聲,兩對后足把整個身體高高撐起,全身幾乎直立起來。
11. 我家門前的槐樹下有窩小螞蟻,它們穿著“黑衣服”,頭頂長著兩個靈敏的觸角,一對眼睛又黑又亮,身子像我們書中的大冒號。
12. 螞蟻可能是群居的昆蟲。我經常看到很多螞蟻在爬,但我從沒見過螞蟻搬東西。螞蟻好像是膜翅目的。我們班有一次上科學課的時候看到一只螞蟻,它竟然長了翅膀!張逸龍說它是變異螞蟻!
13. 螞蟻的生活跟我們一樣也很有規律,它們也有學校。看啊!在它們的學校里,小螞蟻們在認真的聽課,老師在傳授著知識,它們都那么全神貫注。
14. 螂先生,別看他一副魁梧矯健的樣子,還著一身綠色袈裟,他也是長老呢!再看昆蟲一族那些身披黑色鎧甲的大將軍吧!俗稱“打不死的小強”――蟑螂大將!
15. 蜘蛛像蕩秋千一樣在兩根樹枝間往來幾次,從它尾部出現了一條又一條晶亮的細絲,最后終于又織成了一張橢圓形的蛛網。
描寫昆蟲的名句
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當推《唐詩三百首》。
在這三百首光輝篇章中,有一些與昆蟲有關的詩句,是詩人以蟲寓意、抒發情懷的。 |頌蠶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
傳說養蠶是黃帝的元紀螺祖首創,已有5200年以上的歷史。總之,蠶兒渾身都是寶,對人類貢獻極大。
詩人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抒發情懷,表示“老驥伏櫪”之志和“鞠躬盡瘁”之心。 唐代張籍《田家行》詩:“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描述了蠶作繭化蛹、繭中出蛾的現象。 |詠蟬 |蟬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蟬鳴空桑葉、八月蕭關道”(王昌齡《塞上曲》)的詩句。
雄蟬的腹基部兩側有發音器,依靠振動發音器來“蟬鳴” 、“蟬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將至,蟬鳴則止、蟬唱暫休。故有“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李商隱《落花》)的詩句。
|雖然有“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的詩句,來抒發詩人清閑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詩句卻是借蟬聲來表達詩人清高與思懷的。
如,“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中詠蟬》)。作者的高風亮節在其序中,以蟬喻之,描寫得淋漓盡致!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抒發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倫《畫蟬》詩:“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成語的藝術再現。
|夢蝶 |莊周夢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題材,蝶夢也就成了夢幻的代稱。 |杜甫詩《曲江二首》中寫道:“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將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覓食、交配、產卵和蜻蜓點水產卵,一觸即飛之狀,描繪得栩栩如生。
|北宋謝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 |南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詩云:“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撲螢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這是唐詩中的絕妙佳句,早已膾炙人口。螢屬于鞘翅目螢科,幼蟲常在腐草堆中覓食小蟲,故有“腐草為螢”之誤。
|螢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有“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句,寫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楊玉環的情景。 |防蟲 |唐代戴叔倫《屯田詞》:“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余枯莖。
捕蝗歸來守空屋,囊無寸帛瓶無粟。” |白居易《捕蝗》:“薦食如蠶飛似雨,飛蝗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北宋蘇軾有詩:“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預憂一旦開兩翅,口吻如風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盈血,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枝折。” 說到中國的昆蟲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歐陽洵。
有專家考證,在公元641年,歐陽洵編撰的《藝文類聚》就是最早將散落在中國民間的昆蟲文化史料匯集起來的。其中包含了關于蟬、蝶、蚊、蠅、蛾、蟻、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蟲的詩賦。
后來有關昆蟲的詩詞歌賦不斷出現于詩作之中。如2000多年前的《詩經·國風·七月》里載有“五月螽斯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賦》中有“清戎綿幕,無異蛛蝥之網,弱卒鎖甲,無異螳螂之衛”;古人揚雄的“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錄有關蟲類藥物的70多條款中,就有不少生動的描述,如蜣螂“其蟲深目高鼻,狀如羌胡,背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等等。古代僅養蠶、養蜂就有相當多的專著,如淮南王的《蠶經》;宋元明的《蠶書》、《藝桑總論》;清朝的《蠶桑輯要》;后魏的《齊民要術》;唐宋的《爾雅翼》有“蜜蜂蟄人,芒入人肉,不可復出,蜂亦尋死。”
等等,其中不僅體現了相當的科學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蟲文化的素材。據《中國農書》記載,我國古代放養白蠟蟲首次被國外知曉的是英國耶穌傳教士N.特里高爾特,他在1651年對此做了記述。
此后消息傳到了歐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將白蠟樣品連同白蠟蟲從上海送到英國供作研究。1913年,美國的E.H.威爾遜特地親臨我國,對四川的白蠟進行了考查。
由此可見,昆蟲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國際民間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還有許多昆蟲在遠古時期,就已默默無聞地在民間裝點著人民生活。
如蟬在晉、漢時代就飼養用作娛樂,陶轂的《清異錄》記載了唐代長安有賽蟬的風俗,聚蟬較鳴,稱為“仙蟲社”。金龜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經用來作裝飾品和玩具,“金龜子,體綠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婦釵環之飾”記錄于《益州方物記》中;在《癸辛雜識》有“甲能飛,其色如金,絕類小龜,小兒多取以為戲”的記載。
幾丁蟲也同樣被用于裝飾品,陳常器的“吉丁蟲,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代之,令人喜好相愛”。
描寫昆蟲的句子200
蜻蜓
蜻蜓的整個身軀細長、苗條、柔美、輕盈。蜻蜓的腦袋圓圓的,腦袋上長著一雙突出的、綠寶石似的大眼睛和一張鐵鉗似的嘴巴,緊挨著腦袋的是它的身子。身子上 面長著兩對薄紗似的翅膀,身子下面是6只尖細的腿,身子后面是長長的尾巴,尾巴由許多小節組成,能自由地彎曲。
蛐蛐是一種好斗的昆蟲。它 的身子大約長20毫米,是黑褐色的。頭上長著一對長長的觸角,比身子還長呢。它有三對腳,前面一對又細又短,中間那對就略微粗一些,長一些,最后那對不僅 又粗又長而且還長著許多小刺。公蛐蛐有兩只又小又細的尾巴,母蛐蛐卻有三叉尾巴,中間那根
最長,就像一個橫寫的“山”字。
蛐蛐的鳴聲很好聽,它依靠雙翅的摩擦振動,觸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有時高昂短促,好像是發出戰斗的聲音,又像在警告來犯的敵人;有時低沉綿長,仿佛在彈奏抒情的樂曲,炫耀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
螞蟻
今天早上,我在家里沒事做,就想起觀察螞蟻。 于是,我趕緊跑到樓下的花壇邊觀察螞蟻。為了引出螞蟻,我灑了些白糖在螞蟻住的洞旁邊。過了一會兒,幾只螞蟻跑來了。它們小心翼翼地用觸角在白糖上碰一碰,就回洞了。幾分鐘后,成群結隊的螞蟻出洞了。它們齊心協力,終于把白糖搬回了洞。 正巧,一條蚯蚓路過洞口,被一只螞蟻發現了。它用細細的觸角猛烈地碰了碰同伴。同伴快速地跑進洞里。蚯蚓剛爬過洞口,就被前呼后擁的螞蟻給拖進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