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教什么吳忠豪教授
幸福是清泉,是綠洲,是無私的付出,是生命對生命的惠澤.
——題記
樹葉落盡的季節,我在冰涼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種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準備把種子放入的時刻,爸爸說:“現在種下去是不會發芽的,等到春天再種吧!”我沒有理會,固執地把種子放入并用泥土蓋好.在爸爸無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軟的泥土直踩了幾腳.
別人都在春天播種嗎?為什么我要和他們一樣?有沒有人曾試過在深秋的午后,開一處幽靜的地方,種上一粒種子?那會是一種心情,一種與春風拂面時播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誰說埋下一粒種子,就一定要待它長出苗來?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熱鬧過的土地,也許此時已很孤寂了吧!那么,
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一、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由于詞語的多義性和使用上的靈活性(可以臨時改變用法和詞性),有些詞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必須在復習中著重指導學生“瞻前顧后”,聯系上、下文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關語句——明確詞義。
這是指有些詞義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現在文章里,只要聯系前后文加以明確就行了。
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有些詞在實際使用時,詞義有了變化。對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變化。
3、借助前后文決定取舍——選準義項。
有些詞有多種義項,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種解釋,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詞義與具體的語言掛上號,要注重讓學生有一個根據查字(詞)典得到了多種義項,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對照文章,恰當選擇的思維過程,并注重培養學生把選擇的詞義,放到句子中檢查是否合適的學習習慣。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品析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李立艷(崇左市江州那隆鎮中學 廣西 崇左 532208)【摘 要】文章語言是讀者領悟作品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
因此,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作為語文教師,我認為語文教學重在教會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并運用語言。【關鍵詞】語言;品析How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development student to the article Xi of the languageLi Li-yan【Abstract】The article language is a reader to comprehend a work thought contents and realize author thought the bridge of *ore, the language teaching be an importance content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Be a language teacher, I think language teaching heavy at church student study languag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backlog language, and usage language.【Key words】Language;Article Xi文章語言是讀者領悟作品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
因此,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作為語文教師,我認為語文教學重在教會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并運用語言。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品析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品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它要求學生重在感知、重在理解、重在領悟,在深刻感受基礎上,進而獲取新的信息。那么如何培養學生進行語言的品析呢?1.講關鍵字詞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除了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和理清文章思路,還要精講重要段落和精彩句子。
為了深入體會和品味文意,要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品析。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根據語境品味詞語,主要是看詞語用得是否恰當,是否富有表現力,是否突出文章主旨題意。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句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比如朱自清的《春》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
“偷偷地”和“鉆”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嫩嫩的,綠綠的”強調突出初春小草嫩綠特點,讓學生一下子能感受到能工巧匠的作者面對大地春回的生機勃發的喜悅之情。
描寫人物行動的動詞往往起到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抓住了這些詞眼,人物的性格的和作者的情感便突兀如峰了。如魯迅的《孔乙已》,非常經典的表現孔乙已的動作的詞“排”、“摸”,把孔乙己的靈魂被毒害之深和不幸遭遇揭露得入木三分。
可見詞語品析,是指導學生理解、分析、品味、欣賞、運用字詞的閱讀教學過程,是永遠不可忽視的學習語言的基本活動,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的文本研讀活動,是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的學習活動。在任何課文的教學中,我們都要關注它的教學設計。
2.析精彩句子初中學語文教材中,大多數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那一篇篇精美記敘文或華美精彩或凝煉含蓄或優美流暢或質樸動人,可謂處處閃耀著作家智慧的光芒。學生對其文句進行賞析,不但可以提高對文字的鑒賞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特別是文章中一些精髓的句子,如總起句、總結句、議論句、抒情句、過渡句等。教師要善于把握并恰到好處的指導,教給學生分析方法,體會它獨到的寫法,讓學生有所領悟,對理解文章主題起關鍵作用。
可以從修辭角度來品句子之精妙。作者善于用生動優美的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心靈感受或塑造形象。
讓人產生共鳴,留下深刻印象。有人說,寫景狀物的過程就是修辭運用的過程,我很贊同這句話。
一篇優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運用各種修辭方式所連綴而成的。請看:“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此句用了反復和擬人的修辭方法,強調了人們對春的盼望,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之信使駕著東風來了,春姑娘已邁步向我們款款走來。可從表現手法來分析句子之作用。
從廣義看,文章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欲揚先抑、想象聯想、正側結合等,但品析句子時,我們最主要是從句子的描寫手法、表達方式、反襯、烘托、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畫龍點睛等方面切入。如高爾基的《海燕》文中寫暴風雨將要來臨,描寫海歐恐懼、海鴨被嚇壞、企鵝躲藏,來反襯海燕勇敢和堅強,通過鮮明對比更突出海燕大智大勇的形象。
從聯系上下文入手品句子之深意。作家寫文章手法不一,藝術風格各異,語言特色也大相徑庭。
有的通俗質樸,有的含蓄隱晦,話里有話,言外有意,這就有必要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句意。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
這句話富含哲理性,從上下文意理解它告訴我們:個體生命是有止境,人類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們不能陷在個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應與祖國人民同命運共呼吸。在理解分析中學生獲得人文教育,當生活中遇到不幸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當然品析句子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還可以分析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嚴密性等。 3.讀精彩語段誦讀是品味語言的重要方式,更能培養語感能力。
學生在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中,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和連。
怎樣指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從中年級開始,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最為艱巨的任務之一。
往往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還是答得不盡人意。有的教師干脆讓學生把每篇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全背下來,但在考試時又很少能碰上原題,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
其實教給學生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粗略的總結了一下,小學階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義聯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義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含義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節的推進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引起讀者思考,引發讀者感悟。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細細品讀,句子含義便會迎刃而解。
例如五年級下冊語文第3課《白楊》中有這樣一句話:“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只要引導學生認真讀上文就能知道渾黃一體的戈壁灘上,只能看到挺拔的白楊樹。
又能通過讀下文“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就容易理解爸爸是想讓孩子們像白楊樹一樣堅強、能吃苦,愿意扎根邊疆,成為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小戰士。
四年級下冊《萬年牢》中結尾有這樣一句話“父親教導我做萬年牢,就是要做個可靠的人,實實在在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
父親的教導使我一生受益。”學生只要聯系前文就會知道父親的教導是做事實在,做人實在,做生意實在。
二、抓住關鍵字詞體會句子含義抓住關鍵字詞,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把住了句子的“脈”,理解起來就簡單了。例如六年級下冊《跨越百年的美麗》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
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后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
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堿的點點燒痕。”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抓住“可能”就能體會到居里夫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這種對科學執著的精神。
抓住“一噸”、“一鍋一鍋”和“終日”就能體會出她堅持不懈的精神。三、聯系生活實際揣摩句子含義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資源庫。
有些句子在教師無法用言語闡明時,學生卻可以用自己的體驗告訴老師。例如《落花生》一文中“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句話。學生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說出清潔工人不講體面卻對人有好處。
一些小偷,雖穿得體面但對別人沒有好處。四、聯系時代背景挖掘句子含義有些文章和學生生活聯系不太緊密,特別是一些創作年代離學生較遠的文章。
學生由于不熟悉時代背景,因此理解起句子含義來也無從下手。這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先弄清文章的寫作背景。
例如六年級《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學生只要知道了魯迅生活的年代社會黑暗、充滿了剝削、壓迫,甚至是“白色恐怖”,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還有《少年閏土》一文中“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結合魯迅生活的年代,有錢人家的少爺,住的是高墻大院,孤陋寡聞,猶如井底之蛙,學生自然就理解了。五、聯系寫作目的理解句子含義每篇文章,作者都有明確的寫作目的,或憎或愛,或喜或憂。
而這種情感也貫穿于文本的字里行間。如《白鵝》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象飯館里的堂倌一樣。
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鵝便昂首大叫,似乎責備人們供養不周。”
在這句話中,作者雖然稱鵝為老爺,說它架子十足,但并不是對鵝的討厭,而是一種幽默詼諧的喜歡。六、展開豐富想象感悟句子含義在一些寫景的文章中,有些句子難以理解。
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便容易理解。六年級上冊《山雨》中有這樣一句話“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
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著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雨落到巖石上的聲音,落到樹葉與綠草上的聲音,想象雨絲拂過每一寸土地時的聲響,便可理解這句話的美妙之處。
七、鏈接選文的相關資料拓展句子含義了解作者,了解他寫作的初衷、寫作的背景,會有助于我們理解這些語言文字背后的訊息。例如四年級下冊《生命生命》中有這樣一句話“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果我們鏈接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資料,就不難理解這樣一位飽受病魔摧殘的女子,是在用自己所遭受的身體苦難來體驗生命的禮贊,是在用手中的筆來謳歌生命的美好。
怎樣指導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優美段
學生進行閱讀時,學會摘抄好詞、佳句、優美段,可以豐富自己的寫作詞匯。
那么,怎樣知道學生摘抄呢?我按照下面這樣的方法去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準備:每人準備好三本摘抄本,給它們分別取名為:好詞摘抄本、佳句摘抄本、優美段落摘抄本。
摘抄的內容可以是語文課本上的,也可以使課外書上的。二、摘抄的類型1.好詞:可以這樣分類:寫人、寫景、狀物。
寫人的又可分為:寫外貌的(水靈靈、炯炯有神…),寫動作的(一滑、抬頭、扛著…),寫神態的(全神貫注、氣憤、雙眉緊鎖。
。),寫心理活動的(猶豫不決、百感交集。
。)
,寫性格特征的(機靈頑皮、憨厚老實。
。)寫景的可以分為:寫春景的(鳥語花香、春光明媚。
。)
。寫夏景的(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寫秋景的(秋高氣爽,果實累累),寫冬景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
。寫物的可以分為:寫植物的(香甜可口、茂盛。
。)
,寫靜物的(長方形的、圓鼓鼓的。
。),寫動物的(圓溜溜、黑乎乎)。
2.佳句摘抄時,按照這樣來分類: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抄完后,還要寫上評點,這個句子好在哪里,為什么摘抄。比喻句:小泉眼不斷地冒泡,均勻的小氣泡連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隨著水流搖曳。
(評點:這句話把成串的水泡比作一串珍珠,形象德寫出了泉水的有趣、可愛,表達了作者對泉水的喜愛之情。我以后寫作文時也要用上這些句子)。
擬人句:三個水柱都有井口大,沒晝沒夜地冒,冒,冒,永遠呢么晶瑩,那么活潑,好像永遠不知疲倦。(評點:作者這樣寫,化靜為動,包趵突泉不斷噴涌的樣子寫活了)。
排比句:有的不斷地冒泡,均勻的小氣泡連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隨著水流搖曳。有的要隔一會兒才冒出十來個氣泡,只見氣泡輕快地往上躥,好像你追我趕似的。
有的半天冒出一個氣泡,那些氣泡比較大,大多扁扁的,一邊往上升,一邊搖晃,碰著水面就碎了。(評點:這段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不斷翻滾,活潑,有趣的泉水。)
3.優美段優美段可以按寫人、寫事、寫景、寫物來分類,也可以寫出評點。寫人:我的姐姐是一個中學生。
她圓圓的臉,彎彎的眉毛像柳葉,一雙大眼睛像黑葡萄一般嵌在臉上,一頭黑發瀑布般地流在肩上。(評點:本段用形象德比喻,寫出姐姐的外貌特點)。
寫事:啊,多么美麗的夜晚,多么幸福的我。晚上,我怎么也睡不著。
我想,將來我長大了,要當一名出色地…,代表中國走向世界。我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評點:本段寫出了作者成功后的心理活動,既富有豪情,又點明了中心)。寫景:大雪覆蓋了群山,城鄉變成了銀白色的世界,一顆顆柏樹,一顆顆松樹,仿佛是玉雕出來似的。
(評點:本段話寫出了嚴冬美麗的雪景)。寫物:它的全身金黃的,頭戴一頂紅色的小帽,兩只大耳朵順著臉頰耷拉下來,兩只眼睛笑得彎彎的像月牙似的,鼻子尖上嵌著一個黑黑的小球,嘴巴翹起來,伸出一個鮮紅的小舌頭。
(評點:這段話抓住了小狗的特征,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寫出了小狗的可愛。)三.評、選、練利用晨練時間或語文活動課,出示學生摘抄的片段及評點,讓全體學生來評一評,議一議,這位同學的摘抄有價值嗎?在“議”中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同時選出“最佳找出賞析”評點,每周評一次。
再用自己摘抄的進行即興描述.如,有一個同學把很簡單的問題答錯了.我馬上讓其余的同學來說說他此時的心情.于是,學生有的說:“這時,一陳羞愧之火掠過我的臉頰,燒得我火辣辣的.”有的說:“我趕快低下頭,只感到臉上陣陣發燙.”有的說:“我的臉熱了起來,像有千萬只小蟲在爬。”有的說:“我羞得耳根發熱,把頭壓得更低了。
如果地上有個洞穴的話,我恨不得一下子鉆進去。”這些描寫羞愧心里的語句都是平時因摘抄而儲存在他們的腦海里的。
總之,按照這樣的方法去摘抄,不但可以使摘抄本成為“采蜜本”,也能成為“釀蜜本”。
如何指導學生深入解讀關鍵語句的幾點做法
一、以文章上下文段的內容理解句子含義
以文章上下文段的內容理解句子含義是理解句子含義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含義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節的推進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引起讀者思考,引發讀者感悟。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細細品讀,句子含義便會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學《中彩那天》一文時,課文一開始就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擁有了一大筆財富。”學生初讀這句話,有些似懂非懂,即便心里明白,也難以表達。這時,只要引導學生聯系下文內容:父親用誠實,用信用失去了什么,換來了什么?一個緊扣文章中主題的句子就如此迎刃而解,化難為易了。
二、以重點詞的理解句子
詞語除了在詞典中可以查到的基本義項之外,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還會增加一些新的意義或表達效果。我們理解語句的意義,就得將詞語的這種詞典之外的意義或效果體味出來。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
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并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來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四個策略: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抓住文本空白點,發揮想象,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點,因勢利導,培養表達。
四、抓住讀書筆記,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實際的聯系。【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
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課程將大量時間消耗在文本解讀上,文本解讀式的課程形態與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要求是不對稱的。語文課程應該對接現代社會對本課程的要求,建構理解和運用并重,并且朝向運用的課程形態。
吳忠豪教授在國家骨干教師培訓中明確指出:“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就是學語言——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后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變‘閱讀核心’為‘讀寫并重’并朝向‘表達’;在教材編寫上,應變閱讀本位的‘閱讀教材’為聽說讀寫并重的‘語文教材’;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在教學內容上,應變‘理解課文’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
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并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教學中,教師抓住有效的訓練點,適時適當地組織學生隨文練筆,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豐富多彩,熠熠生輝。
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對讀寫結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看一堂課是不是語文課,重點就是看教師是在教課文還是教語言。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準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么都有了,結果卻什么也沒有教會。
就會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錯誤。在一篇課文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語段重點教學。
在語段教學時,要抓住重點詞句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讓孩子在對比、模仿中領悟語言,習得語言。比如在教《麻雀》一課中的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1. 出示投影:“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2.說說從兩個句子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生:(速度快、心情急切)3.能不能用“像……似的”寫一句話,形容某種心情?生:上體育課了,我像離弦的箭似的向操場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只蝸牛似的,慢死了。……再如在教《火燒云》顏色變化的一段時,我曾經學習著這樣設計:1、火燒云有哪些顏色?列出來并歸歸類。
2、你為什么分成這幾類?這些寫色彩的詞在結構上各有什么特點?(一種水果名+顏色、一種事物名+顏色、ABB、半A半B)3、你能再寫幾個這幾種結構的描寫顏色的詞語嗎?梨黃、葡萄灰 ;茄子紫 ;紅通通、金燦燦 ;半灰半百合色 。4、把你自己寫的詞語代入課文讀一讀,你有什么感受?再比如在執教《貓》一課中,引領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進行模仿寫作的教學片斷:師:剛才我們品讀老舍先生用的語氣詞,老舍先生對這只貪玩的貓是這種態度,而且有的同學發現老舍先生用詞很有特點。
你來接著說說。生:“吧,呀,呢”這三個詞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見的語氣詞。
比如,我們常說“去玩——吧”。師:老舍先生在一句話里連用了三個語氣詞,現在我們去掉三個語氣詞,請大家自己比較著讀一讀,放開聲音讀讀。
生: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會回家呢?生:加上語氣詞可以強調貓一天一夜沒回家,不加語氣詞的句了就不能強調。生:不加語氣詞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沒有一點兒味道。
加上語氣詞后,句子變得更具體,更能通順了。師:我也想來讀讀,加上這三個語氣詞我們可以感受老舍是帶著什么樣的感情來說的呢?師:你體會到什么?生:老舍對貓的喜愛。
師: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同學們從老舍先生連用的三個語氣詞中,深深地體會到了老舍先生對貓的無比喜愛。
師: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寫法,也用上幾個語氣詞來寫一種動物,表達對他的喜愛之情呢?生:仿寫小兔子、小狗、小雞等生:讀。師生共同評價。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適時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不斷鍛煉中習得語言。二、抓住文本空白點,發揮想象,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了解到有許多空白點,是作者言猶未盡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些訓練點進行讀寫結合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怎樣指導學生品析詞句吳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