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暮歸>的問題`
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凄的砧杵聲。“黃”字是動詞。“柝”,現代稱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著手杖出去看云。這最后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也不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聽己,輒默記.暮歸,忘其牛.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聽己,輒默記.暮歸,忘其牛。——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語出《王冕僧寺夜讀》: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杜甫的暮歸
杜甫在夔州的時候,極其講究詩律,寫出了不少調高律細的詩篇,同時又想突破律的束縛,嘗試一種新的詩體。有一天,他寫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詩:題目是《愁》,題下自己注道:“強戲為吳體。”接著,他又陸續寫了十七八首這樣的詩,于是唐詩中開始多了一種“吳體詩”。“強”是勉強,“戲為”是寫著玩兒。可知是在無聊的時候,勉強做著玩的,它不是正式的律詩。
但是,什么叫作“吳體”呢?杜甫自己沒有說明,大概當時是人人知道的,而后世卻無人能解釋。宋朝人改稱“拗字詩”,或稱“拗體”。清人桂馥說:“吳體即吳均體。”(見《札補》)吳均是梁朝詩人,他的五言詩已講究平仄,但還不象唐代律詩那樣講究粘綴,所以他的詩還是古詩。吳均詩文,風格輕麗,當時有許多人摹仿他,稱為吳均體。這個名詞在文學史上代表的是一種文學創作風格,并不是指詩體。故桂馥的話,不能信從。否則,杜甫為什么不注明“吳均體”而要簡稱“吳體”呢?
從兩漢到魏晉,我國的文化中心一向在中州,文化人的語言及吟誦詩文,都用中原音。吳越方言,被視為鄙野。吳越人到洛陽,被稱為傖父。東晉以后,文化中心隨政治而移到江南,吳越方言語音,成為北方來的士大夫爭相學習的時髦語言。江南民間的歌謠也成為流行的吳聲歌曲。從隋朝到唐初,政治和文化中心回到中州,吳語又恢復了它的鄉土語言的地位。安祿山之亂,江南沒有兵災,中州人士過江避難者很多,吳語吳聲又時髦起來。顏真卿、韋應物、白居易、元稹,都曾在吳越做官,同時吳越詩人如皎然,顧況、張志和、嚴維、戴叔倫、張籍等又以他們的吳語吳音影響了北方詩人。在中唐詩人的詩中,常常可以看到吳音、吳吟、吳歌.越吟、越調等詞語。可以推測,用吳音吟詩,其音節腔調,一定不同于中州。杜甫大約得風氣之先,首先依照吳吟作詩,成為這種拗體的七律。按中州音吟誦這些詩,平仄是拗的;但用吳音來吟誦,也許并不拗。因此,杜甫戲作十多首,命名為吳體,這個名詞從此確定。直到晚唐,皮日休、陸龜蒙都作過吳體詩。
。。
第二首《暮歸》,篇法與前一首同。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凄的砧杵聲。“黃”字是動詞。“柝”,現代稱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著手杖出去看云。這最后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也不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描寫草原傍晚牧歸的詩句
1、《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2、《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3、《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敕勒歌》【南北】無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塞上行》【唐】鮑溶
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6、《邊方春興》【唐】高駢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7、《塞上》年代: 唐 作者: 黃滔
掘地破重城,燒山搜伏兵。
金徽互嗚咽,玉笛自凄清。
使發西都聳,塵空北岳橫。
長河涉有路,曠野宿無程。
沙雨黃鶯囀,轅門青草生。
馬歸秦苑牧,人在虜云耕。
落日牛羊聚,秋風鼓角鳴。
如何漢天子,青冢杳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