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作者是誰
明代文學家楊慎。
出自《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創作的一首詞。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
原文如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如下: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慣于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閑談的材料。
詞句注釋
1.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種。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2.東逝水:是江水向東流逝水而去,這里將時光比喻為江水。
3.淘盡:蕩滌一空。
擴展資料:
嘉靖三年(1524年),當時正任翰林院修撰的楊慎,因“大禮議”受廷杖,削奪官爵,定罪為謫戍終老于云南永昌衛。楊慎到達云南以后,并沒有因為被謫戍而消沉,而是經常四處游歷,觀察民風民情,還時常詠詩作文,以抒其懷。
楊慎在云南度過了三十幾年,經常來往于博南蘭津、蒼洱金碧、臨阿迷、澄江嵩明之間,足跡幾乎遍布云南。楊慎每到一地都要與當地的讀書人談詩論道,留下了大量描寫云南的詩篇。此詞也即其中一篇。同時也是作為《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而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作者是誰
出自楊慎 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閑談的材料.
【注釋】淘盡:蕩滌一空. 漁樵:漁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
濁 :不清澈;不干凈.與“清”相對.濁酒 :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詩句“青山依舊在”的下句是什么
詩句“青山依舊在”的下句是“幾度夕陽紅”。
【出處】《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作者】明代 楊慎【全文】《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
當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
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于人們的笑談之中。【注釋】①淘盡:蕩滌一空。
②漁樵:此處并非指漁翁、樵夫,聯系前后文的語境而為動詞:隱居。此處作名詞,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
③渚(zhǔ):原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此處意為江岸邊。④驀(mù):愿意為上馬、超越,此處意為“突然”。
⑤在廿一史彈詞第三段《 說秦漢》中,原文共11句,因為受各影視、文學、音樂等作品(主要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廣為流傳的是前四句。【作者生平】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字用修,號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
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
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于云南永昌衛。
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向。
貶謫以后,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
著作達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鑒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滾滾長江,洶涌東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飛濺,千古英雄在個中湮沒不聞。
對也罷,錯也罷;成也好,敗也好,功名,事業,一轉眼的工夫就隨著江水流逝,煙消云滅,不見蹤影。只有青山仍舊矗立眼前,看著一次又一次的夕陽西下。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發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閑之所。
一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慰藉。
“濁酒”似乎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么。
只不過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長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漁樵”、“江渚”、“秋月”、“春風”、“濁酒”,意境高遠而淡泊。襯托這些意象的還有“滾滾”、“淘盡”、“轉頭空”、“依舊在”、“幾度”、“慣看”、“喜相逢”、“笑談”這些生動的字眼,給這首詞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幾份動感。
長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
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仿佛也凝固了。
“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復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蘇東坡也寫過“赤壁懷古”,用的是《念奴嬌》詞牌,起首就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楊慎并非有意給三國的故事寫開場白,可是說到無情歷史和千古英雄的時候竟然產生不謀而合的感觸。即使明代的楊慎受到宋代蘇軾的影響,那也一定是懷著深深的同感,不僅限于字句修辭的模仿。
楊慎之所以能夠以這樣高遠而深邃的眼光看待歷史,產生出這樣令人觸痛的感慨,寫下這樣氣度宏闊的詞篇,跟他的個人身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明代文人中,楊慎的才氣學識與悲劇命運都是令人稱奇的。
他的父親是太子的老師,家境優越,他24歲就中了狀元,春風得意,成了眾口一詞贊美與羨慕的蜀中才子。然后為官十年,只是因為多說了幾句話,觸犯了“龍顏”,讓皇帝不高興,楊狀元和他的眾多位同事在宮門外被剝掉褲子和尊。
欣賞或解釋下辛棄疾的一首詞“且喜青山依舊住”
翻譯:老僧人拍著手,笑著夸贊,幸喜青山,還依舊在。
作者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說明熱愛青山、關心青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全篇:
辛棄疾——《玉樓春·戲賦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鑒賞】: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由于上饒(今屬江西)帶湖寓所毀于火,遂徙居位于鉛山(今屬江西)東北境的期思渡別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詞人因名之為“瓢泉”。這首詞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間寫成的。內容如題,乃吟詠云山之作。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所著力描述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瞬息萬端的變化,但字里行間似乎寄寓著詞人這樣一個信念:雖然堅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但是,就象大雪壓不垮青松一樣,這股抗金力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逐漸強大,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開首兩句點題。上句設問,下句作答,這比直說青山被浮云所遮蓋,更耐人尋味。而且,由于用了擬人手法,還大大密切了物我關系,使我們仿佛看到了詞人那種翹首凝望、喃喃自語的情態。起句用典,《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這段話是為抒發他有藏必亡的虛無觀點立論的。后來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以作者的詞句同黃氏的詩句相比較,黃氏的“持”字徑從《莊子》語中“負之而走”的“負”字而來,稍顯得拘泥樸實;而詞人的“推”字,則顯得空靈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籠罩的景象。可見,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師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會心,緣事而變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蓋“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起句的詰問語氣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顯得呆滯;而著一“猜”字,不僅和起句的詰問語氣相吻合,而且還使全韻靈動活潑,聲情若掬。歇拍一韻緊承前韻,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峰”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果,進一步證實青山被浮云所籠罩,并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詞人為什么如此執著地尋覓“常時相對”的青山?因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間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實寫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園亭……》)你看,詞人對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尋覓呢。
詞的上片寫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憂慮,下片則寫重睹青山的喜悅。下片兩句筆鋒一轉,景象突然一變:西風乍起,浮云飄散,忽然看見平時與之相親相愛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樣,巋然聳立在東南天際。說寫詞人重睹青山的喜悅,可又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見”,來表現作者在剎那間的感情變化。如果說下片一韻著重寫浮云散而青山見的自然景觀須臾間的變化的話,那么結拍一韻還不該直接抒寫重睹青山的喜悅心情嗎?作者偏不這樣,而是宕開筆墨,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說明熱愛青山、關心青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并未作十分精細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誰的詩句﹖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明代文學家【楊慎】的詩句
出自:【楊慎】的詞作【臨江仙】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備注:
后來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將其作為主題歌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