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怎么區分
一. 定義:
1、詩,是為吟詠言志的文學題材與表現形式
2、詞又稱曲子詞、長短詞、詩余,是配合燕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
3、曲是一種韻文形勢,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
4、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
二. 區分:
1、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
2、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3、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4、曲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
5、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
三. 特點:
1、詩分為古體詩和新體詩,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樂府、趣味詩等。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
2、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曲因是配合音樂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標
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
4、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常常為文而造情
詩和詞的區別
詞是廣義的詩的一種,其實其來源均來自音樂,但詞發源較晚,故保留的音樂性更強(詞牌對應的就是一種樂曲) 小議詩與詞 greenstone 2006-03-04 22:57:54 一、言志的詩 讀過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的朋友都會知道,“詞以境界為最上”。
以前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既然詞以境界為最上,哪詩以什么為最上?一直沒有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近日看到一個央視百家講壇葉嘉瑩先生關于王國維先生的講座,她在其中提到,“詞以境界為最上,而詩是言志的”。
初聽此解立即一怔,進而激奮,這樣明顯的答案,我居然一直沒有想到。縱觀中國詩歌源流,從先民流傳下來的《詩經》、三閭大夫屈原的《離騷》,到《紅樓夢》,“托物言志”是詩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
黃巢以“他年我若為青帝,報如桃花一處開”言志,而最終揭竿反唐;宋公明醉提“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反了大宋聚義梁山。以下介紹一下王國維先生年輕詩一首詠史詩: 西域縱橫盡百城,張陳遠略遜甘英。
千秋壯觀君知否? 黑海東頭望大秦。 這首詩系王國維的《詠史詩》二十首其一。
相傳年輕的王國維只身去上海求學于東文學社,以此詩題友人扇面,機緣巧合,為之后給予王國維極大幫助的羅振玉看到,“知為偉器,遂拔之儔類之中”。之所以引這首史,竊以為是近人言志詩篇之經典之做。
先解釋一下詩中典故。西域,指漢玉門、陽關以西到中亞細亞至歐洲的地域;張陳即張騫,“張陳遠略”即《史記》載“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甘英,東漢班超部屬,史載:“和帝永元 9 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古羅馬),抵條支(波斯灣)。
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三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放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
甘英乃止。”張騫雖被龍門譽為有“鑿空”之功,但較之遙望黑海對岸古羅馬的甘英,多少有些遜色。
王氏詠史之作源于那個國力衰頹、動蕩不安的清季,洋人堅船厲炮打開國門、維新思想吹入士人階層。讀罷此文頗感靜庵先生早年報國思想,較之后期“閱盡天涯離別苦”的詞章,風格迥異,蓋詩言志詞造境乎! 二、詞以境界為最上 詞由古人歌舞宴樂中伶工唱詞,經唐之太白、溫庭筠、韋莊,南唐馮正中、中主、后主,宋之晏殊、歐陽修、柳永、東坡,至周邦彥為集大成者(蓋兼據前人各家之長使然),于南宋放翁、辛幼安以詩為詞,自成一家。
所謂“詞以境界為最上”,大抵詞之所歌,多歌舞宴樂、傷春怨別,雖由后主之后境界始大,但只是將士大夫的個人感受融入其中而已,借傷花惜月婉轉闡發自身感悟,如后主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此處再引中主李璟的一首《攤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葉殘》 菡萏香消翠葉殘, 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 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 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無限恨, 倚闌干。 中主李璟也是個文藝帝王,可惜流傳下來詞作僅有四首,曾經買過一本吉林文史出版社《南唐二主詞》,其中還錄了一首有爭議的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后世多認為是大晏作品。
于這首詞,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認為,“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境界,而自馮正中以降都欣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所謂“眾芳蕪穢”、“美人遲暮”,語出《離騷》“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古人歷來有“香草美人”喻家果天下,至新文化運動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亦是如此。屈大夫所感也就是對當時楚國日益衰退國力的傷感以及自身空有抱負不能實現的無奈。
之所以王國維先生認為中主這“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有屈氏“眾芳蕪穢”、“美人遲暮”,大抵肅殺秋風中飄搖的菡萏就是當時岌岌可危南唐的寫照;而后者“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大抵因為對仗工整而為眾家所賞識,但從境界角度的確是前者最佳。 三、以詩力為詞 詞,有人觀點是“詩余”,即詞是從詩分化出來,逐漸發展而成為脫離詩獨成一家。
個人感覺詩與詞最重要的區別在于詩在言志而詞在造境。所謂“以詩力為詞”,即以寫詩的態度和語言去寫詞。
開山之人大抵是東坡,按葉嘉瑩先生的說法,東坡以余力寫詞,大抵詞原本是耽溺之娛,不在士大夫文章德業之列,但是往往不經意流露其修養和學識。“以詩力為詞”,最經典當屬辛幼安。
辛氏與東坡并成宋詞豪放派之“蘇辛”,之所以豪放,除了作者個人文風和性情,更和創作風格有關。以寫詩的言志的手法去寫詞,平鋪直敘,不似傳統詞那種淺唱低酌,故而豪放,后世模仿者或乏胸襟或乏藝力,而成為粗俗之作。
前日在一個網友簽名檔上看到一首小詞,作者不祥,錄于下: 借我鐵騎三千, 復我浩蕩中華。 飲馬恒河畔, 劍指天山西; 碎葉城攬月, 庫葉島賞雪; 黑海之濱垂釣, 密西西比暢游; 多瑙河畔會獵, 貝加爾湖張弓; 中南半島訪古, 東京廢墟祭我中華列祖! 漢旗指處, 望塵逃遁; 犯天威者, 雖遠必誅! 竊以為此小詞算得上近。
詩詞中的押韻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學習格律就不能不了解漢字的四聲及平仄。
簡單的說,四聲及平仄就是漢字發音的抑揚頓挫。至于是怎么出現的,就只能說是古人在經過長時間的寫作以及對漢語發音規律的總結出來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劃分是到了齊、梁時期才被文人發現的。“平上去入”構成了古漢語的四聲,平聲包括陰平、陽平,分別對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1聲和2聲;上、去、入合起來叫仄聲,上、去聲分別對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3聲和4聲,入聲在現代已經消失,被劃分到其他的三聲中。
因此: 古代漢語中:平聲即平聲, 仄聲:上、去、入聲現代漢語中:平聲:1、2聲, 仄聲:3、4聲。1、規則 (1)每兩字為一個節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兩種格式,七字句則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個節拍段,形成2/2/2/1/和2/2/1/2兩種格式 (2)同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內平仄對立。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3)相鄰兩聯中,前一聯的下句和后一聯的上句必須平仄相粘(niān)。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4)“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一口訣是指處在奇數位置的字可違拗平仄要求,但處在偶數位置的字必須嚴守平仄規則。但須注意,如果一聯中出句違拗了平仄規則,則在對句中相應位置的用字就須予以補救,即使用相應的違拗法則。
(如上句中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則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聲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聲字) (5)古詩中的古入聲字須靈活判斷,有時可借助方言讀音來推測認定,這是因為方言中還保留著很多入聲聲調。 2、近體詩的平仄常見定式和變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韻,應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韻,應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助:現代詩詞和古代詩詞語法有何異同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古 詩詞中蘊藏著大量的物理知識,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有機的插入古詩詞有時會 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詩詞創設物理情境、導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詩詞創設物理情境,可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再因勢利導引入物理概念,這樣可謂是水到渠成。 例如,講授分子運動論的概念時,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知雪,為有暗香來. 在問學生為什么會有“暗香來”后,學生會引起濃厚的興趣,稍作討論 后可順水推舟引入分子動理論. 再如,講授相對運動、參照物的知識前可引用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襄邑 道中》: 飛花兩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后兩句可用相對運動的知識來解釋,因為船與云運動速度相同,以船為 參照物,云是靜止的,在此基礎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層樓.”為例,要學生指出白日依山盡的參照物,黃河入海流的參照物。
一些古詩詞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膾炙人口、生動形象而有趣,通過古詩詞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課堂氣氛活躍,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詩詞幫助理解記憶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嚴密,有相當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學生因對物理 概念理解困難故而對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對相關古詩詞的分析,可使 學生針對具體問題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逐漸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或使物體發生形變時,可引 用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以及《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及《秋歌》“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這些古詩詞詞義淺顯,學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詩詞含義的同時亦即理解了相應的物理概念. 再如講授平面鏡成象特點時引入高駢的《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樣可加深對平面鏡成象特點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平面鏡成象特點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又如,理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現象時,分析風箏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將清代吳有水的《風箏》介紹給學生.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時進行受力分析,講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 影子的形成時,用蘇軾的《花影》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遙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三 利用古詩詞深化和應用物理概念 學牛對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記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剝,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機吸收。如學生學習了光的反射后,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可使學生在文學欣賞中對參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華。
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氣勢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輝的銀河落下神州,如果沒有一定的光學知 識,就不會有對詩中意境的深刻領悟,反過來,在欣賞和領會詩中意境的同 時也是光學知識、力的作用效果知識,能的轉化知識在認識上的又一次飛躍。 再如,學習物理后,同學們知道了一些時空概念,再重溫李白的《朝發 自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說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間運動,西辭自帝城,東抵江陵府,乘船順 流而下,在陣陣猿鳴聲中,身處輕舟,但見群山萬壑,千姿百態,迎面撲來。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畫,豈不令人心馳神往。在這幅畫中,我們 可以領悟時空概念,相對運動概念、聲的概念、力的概念.詩仙未曾想到會 給后人留下一部絕妙的物理教科書. 四 利用古詩詞進行素質化教學 物理概念的教學過程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物理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 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古詩詞在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學習物態變化時可利用鄭板橋的《江晴》 霧里山疑失,雷鳴雨未休.夕陽開一半,吐出望江樓. 可先要求學生歸納詩中出現的一些物態變化,再要求學生比較區分它們的異同。
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當學生學習了凝華概念后,對凝華現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個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學生用批判的態度去欣賞鑒別,并說明文學畢竟不是科學,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張的手法,這對強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學效果是大有益處的。 再如,學習了機械運動知識后,可引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 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后兩句的意思是,那。
請求詩詞押韻和平仄的規律
詩詞的平仄 詩詞是依照中古音系統作的,為了保持音樂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統讀。
(仿作是否也要照貓畫虎,問題復雜,以后談。)這是原則,或理想;真去讀,就不能不顧事實的一面。
事實是我們不能完全照辦。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項是,以普通話為標準,我們已經沒有入聲。
籠而統之說,字字照《詩韻》發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煩。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
放松還可以有寬嚴的等級之別:嚴是平仄(不是四聲)完全從舊,寬是只有關鍵字從舊。以杜甫《詠懷古跡五首》(“群山萬壑赴荊門”)一首為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加點的字都是讀音古今有別的(當然還是就語音系統說),其中除“論”這里舊讀平聲以外,都是入聲字。
照入聲讀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滿足于維持仄聲,即讀如去聲。這是嚴的一路,即凡入聲字都讀如去聲。
可以再放松,只關鍵字維持仄聲,其他非關鍵字從今音。這樣,變讀的字就只剩下“識”、“論”兩個(“曲”讀上聲,不變為去聲也可以)。
為什么可以這樣放松?以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問題由音樂性來,相當復雜,甚至相當微妙。
前面說過,格律是音樂性的基礎,這話沒說清楚;想說清楚,就要理清音樂性和格律的關系。先打個比方,音樂性是道德性的,要求嚴而細;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謂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道德管得寬,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幾眼的小事(所謂誅心)。法律就不能這樣,只要沒嚴重到動手動腳就不管。
音樂性也是這樣,也許情調的不同也應該算在內吧?如果竟是這樣,那就,例如平聲韻開朗,仄聲韻沉悶,也就與音樂性有關了。還可以加細,如同是平聲,十五刪韻宜于表現豪放,五微韻宜于表現悵惘,也就與音樂性有關了。
還可以再加細,甚至同是仄聲,同是十灰韻,以杜甫的格調高的“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一聯為例,上聲的“掃”換為去聲字,“開”換為“裁”,且不問意義,音樂性也會差一些吧?這類細微的地方,我們一向不管,是因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準;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負擔太重,也必將苦于無所適從。于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實可行的一條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條路,只求合于格律。
格律保證的是明顯而重大的音樂性,此外就都交給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與聲音有關的主要是兩種:一是押韻,二是平仄協調。
先說押韻,這是用回環的方式以表現音樂美。韻字一般放在句尾。
說一般,因為,如《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韻字是放在句尾的虛字之前。中古以來的詩詞之作就不再有這種形式,所以也可以說,韻字都是放在句尾。
押韻的格律要求是韻字要同韻(這是就近體說,古體和詞限制較寬,詳情留到后面說),所以讀,遇到韻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就要從舊,以保持押韻的音樂美。舉下面幾首為例: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歐陽修《采桑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讀平聲)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前兩首是詩。第一首押平聲十四寒韻,第四句“看”照今音讀去聲,不能與“寒”、“盤”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要讀平聲。
第二首押入聲九屑韻,韻字照今音讀,“絕”是平聲,雪是上聲,不能與“滅”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都要讀如去聲。后兩首是詞。
前一首押平聲六麻韻,上片末尾的韻字“車”,今讀chē,不能與“華”、“家”、“嘩”、“斜”、“花”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要讀chā。后一首基本押入聲六月和九屑韻(只有“闊”是七易韻,詞韻第十八部入聲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葉同用),“歇”、“發”、“噎”、“別”、“節”、“說”今都讀平聲,不能與“切”、“闊”、“月”、“設”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都要讀如去聲。
2 詩詞的平仄 就押韻的格律要求說,韻字是關鍵字,關鍵字讀音與中古音系統不合,就打亂了格律,也就破壞了音樂美。至于韻字以外,如果沒有其他規律(指平仄協調,下面談)拘束著,就放松些也未嘗不可,至少是關系不大。
例如上面舉的四首,第二首的“獨”是入聲字,照今音讀為平聲,也不會感到怎么難聽;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聲字,照今音讀為平聲,也不會感到怎么難聽。這是寬的一條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關鍵字,用大話說是得湊合且湊合主義。
目的是減輕負擔,讓大量有志于學的人不。
唐詩和宋詞有什么區別
唐詩和宋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詩體與詞體文學特征的不同。
(一) 詩與詞和音樂的關系的差異。詩詞和音樂的關系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雖然從一開始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并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音樂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二)詩與詞外部形式的差異。二者外部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句式、句法、韻律、對仗等方面。首先從句式上看,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其次,詩詞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詩句法相對固定,詞的句法卻靈活多樣;再次,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一樣,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最后,詩詞的對仗規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詩第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
(三)詩與詞題材內容的差異。詩以社會性的群體情感為主; 詞以作者個體的自我情感為主。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四)詩與詞語言特色的差異。詩是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是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相對于詩來說,詞的語言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艷。
(五)詩與詞風格的差異。詩詞風格上的差異被精練地概括為詩莊詞媚。即使題材內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大相徑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詩詞作品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與詩詞題材內容和語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