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難
(1)引言
“自古名人多磨難”。
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大多經過逆境的種種磨難。
他們面對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誤用嘆哭泣;咬緊牙關,奮力抗爭以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戰勝逆境,成為勝利者。
我們都應勇敢直面逆境磨難,用它來磨煉自己奮飛的翅膀,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成功者。
(2)事實論據
命途多舛的蘇軾
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
他被當時“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譏刺朝政”、“包藏禍心”,遭到逮捕和審訊,幾乎送了性命,史稱“烏臺詩案”。
后謫居黃州。
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繼位,高太后攝政。
高太后不滿新法,立即起用舊黨召。
司馬光等回亦執政,蘇軾被調回京城,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
后同舊黨發生分歧。
他對舊黨執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
1089年,蘇東坡再次被貶出京,出任杭州知府。
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又把變法派召回朝內主政,政局變生急轉直焉的變化。
第二年6月蘇東坡,被貶得更遠,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廣東惠陽)。
晚年過流放生活。
給蘇東坡又一次沉重打擊,公元1101年7月26日,這位66歲的老人,終于滿含悲憤離開人世,結束他命運多舛的一生。
蘇軾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貶時寫出的。
如:詞作《奴嬌•赤壁懷石》,散文《簣 谷偃記》,《方山子傳》、《記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賦》等。
終生坎坷的巴爾孔克
1850年8月21日,在巴爾孔 的葬禮上,雨果所致的蛋詞中有這樣的話:“在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孔克是最偉大的一個;在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孔克是最優秀的一個。
…可嘆啊!這個堅強的、永遠不停止奮斗的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天才作家。
在我們中間,他過著風風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時代一切偉人都遭逢過的惡斗和不幸。
如今,他走了。
他走出了紛擾和痛苦。
”
是的,巴爾扎克,一生坎坷。
幼年就缺乏母愛。
家庭和母親,對他冷漠無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
巴爾扎克后來回憶這段生活,曾忿忿地說:“我從來不知道什么叫母愛。
”“我經歷了人的命運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
長大以后立志要從事清苦的文學創作。
當一個“文壇國王”。
從1819年夏天開始,整天在一間閣樓里伏案寫作。
閣樓咫尺見方。
他的居所簡聘寒酸,夏天熱騰騰,冬天寒風嗖嗖。
他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娛樂,總是不停地寫。
結果在與書商打交道過程中不斷受騙,以致負債累累。
債務高達10萬法郎。
為了躲債他6次遷居。
他對朋友說:“我經常為一點面包、蠟燭和紙張發愁。
債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樣。
我常像兔子一樣四處奔跑。
”
巴爾孔克,一生勤奮寫作,常常連續工作繭自18小時。
在不到20年里,他共創作91部小說。
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但他一生卻是在貧困和痛苦中度過的。
他曾一句話概括自己:“一生的勞動都在痛苦和貧困中度過。
經常不為人理解。
”
多災多難的塞萬提斯
塞萬提斯,西班牙16世紀著名作家。
他的代表作《堂吉訶德》風行于世。
被稱為不朽之作。
塞萬提斯一生多災多難,出身沒落貴族,家庭貧寒,從小就跟父親外出奔波謀生。
22歲參軍,在與土耳其海戰中,左手致殘。
后曾被海盜俘獲,賣到阿爾及利亞為奴,歷盡艱辛。
被父母贖身獲得自由后,曾在海軍中充任軍需,后又蒙冤入獄后生活無著,當時一家7口人過著饑寒交際花迫的生活。
他就在這樣的困境中寫出了《堂吉訶德》、《努曼西亞》、《懲惡揚善故事集》、《加拉黛亞》、《巴爾那斯游記》、《八個新的喜劇和八個新的幕間鬧劇》等一批有影響的作品。
(3)理論論據
人才由磨煉而成。
蔡鍔
刀在石上磨,刀越來越快,石越來越薄。
茅盾《問題的兩面觀》
天下決無一蹴即成之事。
鄒韜奮
只有真金不怕火,也只有經過若干鍛煉才能成為純金。
徐特立《祝〈科學園地〉誕生》
在艱苦奮斗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文人,總比生長在溫暖逸樂的環境中的人,要堅強傳大。
郁達夫《詩人的窮困》
在溫室里培養出來的東西,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斗著,絕不作“茍全”之夢。
鄭振鐸《最后一課》
困難不僅可以磨煉我們意志,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身體。
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
困難出英雄。
徐特立《紀念五四對青年的希望》
快刀不磨要生銹,胸膛不挺背要駝。
聞一多《〈西南采風錄〉序》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總要歷些危險。
魯迅《老調子已經唱完》
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幻想。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逆境令人奮斗。
陶行知《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
鐵是愈錘煉愈堅韌的。
聞一多《從宗教論中西風格》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錫《浪淘沙》
不有百煉火,熟知寸金精?
唐•孟郊《古意贈梁肅補闕》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世上何嘗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鍛煉成的。
茅盾《蝕•追求》
古人成大業者,皆自憂患始。
清•劉巖《贈人》
失敗是成功的一步路。
惲代英《怎樣創造少年中國》
有磨皆好事,無曲不文星。
清•崔念陵《斷句》
任何事業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傷心史。
鄒韜奮《能與為》
窮當志益堅。
宋•歐陽修《送黃通之鄖鄉》
憂患增人慧,艱難玉汝成。
郭沫若《南下書懷四首》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
清•曹端《書戶》
苦是甘的代價。
謝覺哉《論“同甘共苦”》
能力愈運用而愈大,困難愈奮斗而愈小。
惲代英《來鴻去燕錄•致虎嘯書》
挫折磨難是鍛煉意志增長率加能力的好機會。
鄒韜奮《不相干的帽子》
意志愈煉愈堅。
信仰愈磨愈固。
茅盾《創作的前途》
頑鐵不煉不成鋼,美玉不治不精瑩。
弘一大師《寒笳集》
自古饑腸出奇策。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集•女兒山避兵》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舊約•約伯記》
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
[古羅馬]塞內加《論天意》
通過苦難而變得明智并非壞事。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報仇神》
苦難磨煉一些人,也毀滅另一些人。
[美]富勒《至理名言》
不幸可能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梁。
日本諺語
人應當使自己的面貌日新月異,要像堅硬而有韌性的金屬那樣經得起任何斗爭的鍛煉。
[俄]列斯科夫《大堂神父》
鐵是愈煉愈硬的。
[前蘇聯]高爾基《意大利童話》
人要經過一番苦難才能成才。
芬蘭諺語
青年時代的鍛煉比黃多還貴重。
朝鮮諺語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傳統美德--節儉
(1)引言
人類社會總是不斷發展,物質生活也日益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但這與提介切儉并不矛盾,講節儉就是要珍惜人類有限的資源和人類自身的勞動成果,就是要從我們先輩的優良傳統中吸取艱苦奮斗的精神。
(2)事實論據
**的節儉生活
電視紀錄片《**》有這樣一個鏡頭,**的保健醫生拿起一條**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滿是補釘。
他說他曾多次勸主旗幟換條新的,都被拒絕了。
這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在延安時穿的一套舊軍裝洗得發白,補釘就有16塊。
他的一雙舊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幫綻了線,縫補好繼續穿。
他曾說:“一條毛巾毯我換得起,但**人艱苦奮斗精神丟不起。
”
徐特立的《粉筆詩》
徐特立,字師陶,湖南長沙人。
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傳世。
他注重品德修養,平生儉樸。
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當校長時寫過一首《粉筆詩》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園里:
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余衷曲,反為余是算細人。
他在每天巡視全校時總是把別人拋棄的粉筆頭撿起裝在口袋里留給自己上課用。
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師范(又稱稻田師范)的幾年里,差不多沒有用過一支新粉筆。
有些學生不理解,反而覺得他太“小氣”。
因此徐特立特寫詩教育學生。
馮玉祥夸獎佟麟閣
馮玉祥,字煥章,安徽巢縣人。
行伍出身,曾先后任北洋軍旅長、師長,陜西、河南督軍,國民軍總司令,國民黨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工長等職。
他雖身居高位,但生活儉樸。
1932年10月,他從山東泰山到張家口,找他的老部下佟麟閣(佟當時任察哈爾省警務處長兼張家口公安局長),商討組織抗日同盟軍的問題。
因為馮突然而至,佟夫人未作準備,問如何接待馮玉祥。
佟麟閣說:“還是老樣小米面窩窩頭,外加大蘿卜咸菜招待他。
”馮玉祥吃得很香。
夸獎佟麟閣說:“你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還沒丟農民的本色。
列寧的大衣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俄羅斯人,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和領袖。
儉樸伴隨著他傳奇的一生。
當時人們經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舊大衣。
在這件大衣上還留有三個彈孔。
1918年,列寧就穿這件舊大衣,去工廠演說,遭到反對勢力的刺殺,在大衣上留下三個彈孔。
傷愈出院后,他謝絕更換新大衣,將舊大衣補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節約每一分錢,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
(3)理論論據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清•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凡不能儉于已者,必妄取于人。
清•魏禧《目錄里言》
以儉立名,以侈自敗。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古今對聯集錦•農村聯》
凡事一儉,則謀生易足;謀生易足,則于人無爭,亦于人無求。
清•錢泳《履園叢話•儉》
上節下儉者則用足,本重末輕者天下太平。
宋•林逋《省心錄》
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尚書•虞書•大禹謨》
儉以寡營可以立身,儉以善施可以濟人。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周書•韋孝寬傳》
為政之要,曰公與清。
成家之道,曰儉與勤。
宋•林逋《省心錄》
仁以厚下,儉以足用。
《資治通鑒》卷八九
《晉紀十一》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輕而多取,吾寧寡而儉用。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惟儉可以惜福,惟儉可以養廉。
清•錢泳《履園叢話•安安先生》
惟儉養德,惟移蕩心。
《明通鑒》卷六,太祖語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明•薛宣《讀書錄》卷七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管子•形勢解》
多求不如省費。
宋•司馬光《言招軍札子》
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我們的經濟政策》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清•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聲色之害,甚于鴆毒。
《明通鑒》鄭五,太祖語
儉開福源,奢起貧兆。
《魏書》卷六二《李彪高道悅列傳》
儉則寡欲,侈則多欲。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節用儲蓄,以備兇災。
《后漢書•肅宗孝章帝紀》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引古語
制俗以儉,其弊為奢。
宋•王安石《風俗》
衣不求華,食不厭蔬。
宋•王安石《長安縣太君墓表》
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
隋•王通《文中子•關朗》
量入以為出。
《禮記•王制》
居豐能儉,在富能貧。
《晉書•陸云疏》
人們不理解,節儉是一筆多么大的收入。
[古希臘]西塞羅《斯多葛派的奇談怪論》
天上也講究節儉,把燈燭一起熄滅了。
[英]莎士比亞《麥克白》
與其卑躬屈節以求小利還不如減少零星的花費較為得體。
[英]培根《論消費》
不節儉,誰也富不了;節儉的人很少受窮。
[英]約翰遜《漫步者》
節省等于一筆可觀的收入。
[荷蘭]伊拉斯謨《對話集》
儉樸是我們美德的可靠衛士。
婆羅門諺語
我是真正富有的,因為我的收入大于我的開支同我的欲求是相等的。
[英]吉本《回憶錄》
勤能生則,儉能聚寶。
中國諺語
勤,鋤頭上的黃金;儉,米缸里的白銀。
中國諺語
節儉乃充分利用生命之藝術,崇尚節儉乃諸美德之本。
[英]蕭伯納《革命家箴言》
勤儉好似燕銜泥,浪費好似水沖堤。
中國諺語
光儉不勤無源水,光勤不儉水斷流。
中國諺語
在享樂上花費最少的人,是最富足的人。
[美]梭羅《日記》1856年3月11日
人可以分兩種:一種人節儉得仿佛要活到永遠,另一種人揮霍得仿佛第二天就會死去。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引自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
增產不節約,金碗也打破。
中國諺語
克勤克儉糧滿倉,大手大腳倉底光。
中國諺語
貪婪比揮霍更是節儉之大敵。
[法]拉羅什富科《箴言錄》
力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李商隱《詠史》
克勤克儉,無怠無荒。
《樂府詩集•梁太廟樂舞辭》
奢未及侈,儉而不陋。
漢•張衡《西京賦》
創業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儉。
中國諺語
家有良田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中國諺語
一滴水,一滴油,不讓一滴白白流。
中國諺語
一粥一飯皆辛苦,半絲半縷應節約。
中國諺語
責任和感恩類就沒找到了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
1、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論點應該正確、鮮明、概括,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
絕不可模棱 兩可。
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
①文題
②開頭
③文章中間
④結尾
2、論據
用來證明論 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選用事實論據 要注意:
①必須具有典型性。
古今中外的都可以。
是 大多數人所知道的,最起碼是登過報紙上過電視的 。
②最好具有新穎性。
③論據的表述要準確、敘述要概括 ,能證明論點即可。
選用的道理論據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話、諺語、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 確,不能 篡改、歪曲。
③和論點有必然聯系,能證明論點的。
3、論證:論證時使用論據證明論點 的過程 。
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
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
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 論為主。
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
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 么)→解決問題(怎么辦)
也即: 引論 本論 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
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 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并列式結構
③常用的論證方法:
a、例證法(也叫舉例論證):用典型事例 作論據來證明論點,俗話說事實勝于 雄辯。
b、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除引用上述介紹的理論論據以外,還 可以引用一些古 典詩詞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強論證的力量,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議論 文的文學性。
c、對比論證(也叫正反論證):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 。
d、喻證法(也叫比喻論證),增強了作品論證的形象性、文學性、說服力。
二、議論文邏輯性的具體體現。
議論文的語言必須準確、鮮明、嚴密、有針對性。
段落與段落之間 要有非常清楚的邏輯關系 ,如總分 、對照 、層進 、并列等。
借助起過渡性作用的語句來突出這種關系。
如: “有”、“還有”“雖 然、但是”“固然”“誠然”是等。
三、議論文寫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尤其是議論文,是獎善懲惡的,是對 人們進行規勸疏導的,是對人們引導作用的,因此必須有說服力,并要有正確 的價值取向。
認真上政治課,經 常的看看說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將提高我們的思想素質,提高我 們認識能力,對我們寫作,尤其是議論文 的寫作大有好處。
它會起到豐富文章內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說服力的 作用。
初學這些議論文的操作方法,
可以從模仿開始。
以一篇文章為例。
最典型的是吳晗的《談骨氣》 :
1、引論部分:開篇提出論點:我們中國 人是有骨氣的。
接著,用孟子的話解釋論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2、本論部分 :用三個事例分別證明論點:文天祥 的富貴不能淫;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貧賤不能移,聞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結論部分:解釋當今無產 階級的骨氣并發出號召。
三個部分之間都有過渡:在引論和本論之間有“我們祖 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 事跡,還有他積極的教育意義。
”引出下面三個事例的敘述。
本論和結論之間有“孟子的 這些話,雖然在兩千多年 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他積極的意義。
”進行過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間,有 “另一個故事”“ 還有個例子”進行過渡。
這些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
三個部分分別回答了三個問題:引 論部分解答 “是什麼”的問題;本論部分解答“為什麼(又骨氣)”的問題;結論部分回答“我們怎麼辦”的問 題。
三個事例都是概括敘述的,每個事例的后面都有幾句簡短的議論。
這些議論闡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把事 例緊 緊地扣在論點上,是論點和論據聯系的紐帶,否則就就事論事,論點和論據脫節了。
論珍惜 大海廣闊無垠,因為他珍惜每一條小溪;樹葉發榮滋長,因為他珍惜每一縷陽光;群山連綿巍峨,因為他珍惜每一塊礫石。
珍惜會使生命精彩,正如海潮的大海,茂盛的綠葉和高聳之云端的高山。
生命的步伐在歡快地舞蹈,舞過鮮艷的百花,舞過蕩漾的荷塘,舞過飄落的楓葉…… 要珍惜已擁有的,常言道:知足者常樂."足"中正浸透著對已有一切的珍惜。
只有在珍惜中,生命的樂趣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詮釋。
只有在珍惜中生活才會溢滿充實。
只有在珍惜中心靈才能體會出身邊的美麗。
又何必讓欲望迷住你的眼睛。
一個貧窮的農夫一直為自己沒有鞋子穿而感到苦惱,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個沒有腳的人,他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得到的更多并非意味著真正的幸福,珍惜你所擁有的才是真正的快樂。
也許正在此時,還有人在感嘆上天的不公,報怨事與愿違。
何不放下對不可及事物的執著,而去珍惜已擁有的珍寶呢?珍惜親情,親人的關愛,那是世間最閃耀的珍寶;珍惜友情,朋友的友誼,猶如一泉甘露,是心靈里的一眼清泉,一池清涼;珍惜快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快樂是生活的音符,是寒冬的一縷暖陽,是輕輕掠過心湖的一陣清風;珍惜時間,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珍惜時間就是延長了生命,何不珍惜時間完成更遠大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如此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又何須在欲望的歧途中苦苦求得恩寵。
懂得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更多,貪婪的索取只會帶來永無止盡的欲望。
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它讓我們的生命之屋絢麗多彩。
站在陽臺上,看著夕陽中美麗的云霞,那份靜謐讓人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和憂傷;看紛紛揚揚的大雪從遙遠的天國飄落人間,那些純潔的天使讓人不敢低俗,情不自禁的高尚;在晴朗的夏日坐在河邊,靜聽河水趟過鵝卵石的歡暢,那種輕快讓人想到小時候的快樂時光,禁不住直想笑。
如果我們珍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個世界真的很美麗。
珍惜親情,珍惜青春,珍惜一切的美好的事物,讓珍惜進入靈魂,讓它伴隨著你一道走上人生的旅途,讓我們在珍惜的陪伴下享受生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