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云【填成語】
不測風云 (bù cè feng yún)
【解釋】 比喻有些災禍的發生,事先是無法預料的。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孔明笑曰:‘天有不測風云’,人又豈能料乎?”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回“李定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暫時禍福。你怎么就保得無事?’”
【示例】:真是‘天有~,人有旦夕禍福’。這個年紀,倘或就因這個病上怎么樣了,人還活著有什么趣兒!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一回
叱嗟風云
發 音 chì jiē fēng yún
釋 義 形容聲勢、威力極大。
出 處 宋·陸游《鍾離真人贊》:“五季之亂,方酣于兵。叱嗟風云,卓乎人英。”
用 法 作賓語、定語;多指將帥或左右世局者
叱咤風云
【發音】chì zhà fēng yún
【英文】ride the whirlwind
【釋義】叱咤:怒喝聲。一聲呼喊、怒喝,可以使風云翻騰起來。形容威力極大。
【出自】:《梁書·元帝紀》:“叱咤則風云興起,鼓動則嵩華倒拔。”;
《晉書》載記第二十五,乞伏熾磐傳:“熾磐叱咤風云,見機而動,牢籠俊杰,決勝多奇。”
【示例】1.梁實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因此,一變而為欺人與自欺,而應當~的武士都變成了小丑。(老舍《四世同堂》九)
3.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回婉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咤風云的盛怒;(冰心《觀舞記》
4.冰心的觀舞記 七年級下冊第19課
【故事】武則天14歲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高宗李治立她為皇后。中宗李顯即位后,武則天臨朝參政,后來廢中宗、睿宗,自己登基,改國號周。李敬業等率軍討伐武則天,請駱賓王寫《討武檄文》:“暗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經”
【用法】動賓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氣壯山河、氣勢磅礴
【反義詞】心平氣和
【解釋】:叱咤:怒喝聲。一聲呼喊、怒喝,可以使風云翻騰起來。形容威力極大。
【出自】:《梁書·元帝紀》:“叱咤則風云興起,鼓動則嵩華倒拔。”》;
《晉書》乞伏熾磐傳 贊:“熾磐叱咤風云,見機而動,牢籠俊杰,決勝多奇。”
際會風云
發 音 jì huì fēng yún
釋 義 風云:本謂風云各有所從;際會:遇合。像風云那樣遇合。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時運。亦作“風云際會”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趙瑩傳論》:“趙瑩際會風云,優游藩輔,雖易簀于絕域,終歸柩于故園,蓋仁信之行通于遐邇故也。”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折:“文王應飛熊夢兆,遇呂望際會風云。”
示例:累年蹭蹬,忽然~;終歲凄涼,竟得高懸月旦。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比喻能人遇到機會。
際遇風云
發 音 jì yù fēng yún
釋 義 遭逢到好的際遇。同“際會風云”。
出處:宋·陳亮《廷對應制》詩:“際遇風云凡事別,積功日月壯心愆。”
龍虎風云
發音:lóng hǔ fēng yún)
解釋:①比喻英雄豪杰際遇得時。②指君臣遇合。
出處:《易·干》:“云從龍,風從虎。”
示例:善教他,歸厚德,太平時~會。★元·馬致遠《粉蝶兒》套曲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嘯咤風云
同“叱吒風云”。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公亦觀時佇圣,嘯咤風云,跪開 黃石 之書,高詠 玄池 之野。” 唐 司空圖 《復安南碑》:“抑揚英武,嘯咤風云。”
嘯吒風云:同“叱吒風云”。 《南史·陳紀上·武帝》:“公龍驤虎步,嘯吒風云,山靡堅城,野無強陣,清祆氛於 灨石 ,滅沴氣於 雩都
月露風云
發音 yuè lù fēng yún
解釋 比喻無用、華而不實的文字。
出處 《隋書·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二、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古代英雄叱詫風云馳聘疆場的句子
辛棄疾在《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古代英雄叱詫風云,馳騁疆場的名句是: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1、釋義: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話意思是:想當年,他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 2、原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譯文: 江山如畫、歷經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在此的定都處。昔日的舞榭歌臺、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
斜陽照著草和樹,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想當年,他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學黷(dú)武,效法漢將伐匈奴,沒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卻要倉皇向南逃,時時回頭向北顧。我登上山亭望江北,還記得四十三年前的舊事一幕幕:烽火連天鏖(áo)戰苦,揚州一帶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顧?拓跋燾(tà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誰能派人來探問:廉頗將軍雖年老,還能吃飯嗎? 4、寫作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 宋寧宗 開禧元年(1205年) ,辛棄疾六十六歲。
當時 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
辛棄疾到任后,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詞中佳作。
5、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 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 美芹十論》與《 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享年68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叱咤風云對應詞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