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問有什么詩詞可以委婉拒絕追求我的女生
(一)請君莫做逐水花,誰知哪里是天涯。
流水從來無定所,無心停泊隨花發。(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驚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不過我勸你最好不要太委婉,不然對方比你直說受的打擊更大。
不委婉的: 可以說你還沒有考慮這件事情,再說父母也不一定同意。現在以事業為重。
我們其實并不是很適合,我喜歡的人不是你。干脆一點: 我們沒有可能,你死了那條心吧。
二、李清照拒絕追求者所出的詩句
烏江(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詠史詩,雄渾壯闊,氣貫長虹,與其詞風殊不相同,由是可知作家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不宜以“婉約”二字簡單概括之.女流之中,宋初花蕊夫人之詩:“君王城頭豎降旗,妾在深宮豈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或可與之相比. 二、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詩中撫今憶昔,表現了詩人對亡夫的思悼之情和對人生的傷逝之感.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的瘁死,對李清照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她不僅由此失去了物質上的依靠,更主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這首七絕,從首句所提到的“十五年前”來分析,當為李清照晚年所作.詩的前兩句首先倒敘昔時,后兩句以今昔對比來抒情.今景與舊景的極其相似,今情與舊情的極端不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詩人正是通過揭示這一反差,來讓人們體察其今日的“情懷”.詩人今日情懷究竟如何?詩中沒有直接道出,但了解詩人晚年生活狀況的人都知道:自南渡以后,國已不國,家已不家,對一位養尊處優的大家閨秀來說,是實在難以承受的.這一切,詩中皆未道出,也許正是詩人不忍道出的緣故吧?活著本已困苦,又何必徒增苦悶呢! 三、春殘 “春殘何事苦思鄉,病里梳頭恨發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 梁頭的棲燕終日無休止地互相傾訴著心曲,簾外的薔薇被細風送進一縷縷清香.這些本應帶給詩人的是什么呢?是美好的回憶,還是苦澀的情思?是欣慰,還是愁上加愁?詩人沒有直言道出,留與讀者去想象了. 四、釣臺(夜發嚴灘) “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趙墓言臺詩》記:“漢嚴子陵釣臺,在富春江之涯.有過臺而詠者:‘君為利名隱,我為利名來.羞見先生面,黃昏過釣臺’”. 李清照詩即化用此詩意.其實, 名與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何愧之有?我不主張隱逸,但也并不刻意追求名利,我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業,我相信,在成就事業的同時,自會有我應得的名利. 今·黃墨谷曰:“不能忽視這首小詩,正如黃山谷論詩所說:‘孫吳之兵,棘端可以破鏃’,她只用28個字,卻把當時臨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的自私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時, 詞人也沒有饒恕自己的茍活茍安,竟以為無顏對嚴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過釣臺’,既生動又深刻地表達愧懟之心.孔子云:‘知恥近乎勇’.清照這種知恥之心,和當時那些出賣民族、人民地無恥之徒(相比),確是可敬得多了.”(《重輯李清照集·李清照評論》)黃的這段話,“孔子云”后面的話倒還湊合,但前面所謂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未免過于牽強附會,實有大上“綱線”之嫌.其實詩人不過是走到哪寫到哪,即景作詩而已,哪有那么深的寓托?拋開“知人論世”,單看文本,似乎不太能牽涉到“朝野人士”吧. 五、感懷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詩人剛從青州到丈夫工作的萊州,人生地不熟,丈夫忙于公事無暇陪伴,使得李清照感到十分寂寞無聊,乃作詩排遣之. 曉夢 “曉夢隨疏鐘,飄然躡云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船如藕,同食棗如瓜.翩翩座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雖非助帝攻,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此乃記夢詩也,寫得頗好,好一個曉夢,好一段仙緣,但愿不要夢醒才好呢? 《李清照全集評注》的評注者云:“這是一首記夢詩……全詩想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這真是癡人說夢!明明是“記夢詩”,卻又道“想象豐富”,應該說李清照的夢境瑰奇,而文筆亦工致才對. 今·王延梯曰:“這詩飄然有仙骨,具有豪邁灑脫的特色……表現了詩人對個性自由的渴望,對沒有桎梏、沒有羈絆的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詩人追求精神解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和對封建束縛的反抗.”(《李清照評傳》)這段話說得頗好,然在束縛前加上“封建”二字,則又上“綱線”矣.追求精神解脫,及不得解脫的苦悶,歷朝歷代,古今中外皆有之,乃普遍之人性也.倘若小生也能做一首類似的詩,豈不是要被說為表現了“對社會主義束縛的反抗”不成? 《感懷》與《曉夢》,一個直接的,一個曲折的,都反映了李清照無聊賴的人生.這寂寞、無聊、苦悶,靈秀如李清照、深邃如魯迅,終其一生都未能擺脫,他們是敏感、憂患的靈魂.與二位大家相比,小子何德何能,豈可擺脫.總之是,“書,已讀得厭倦了,但還得讀下去;生活,已過得無聊了,但還得過下去”,就讓它們糾纏一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