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從政的成語有哪些
棄商從政
我記得我看過一個故事,叫“棄政從商與棄商從政”,摘抄:
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人很有意思,一個是范蠡,一個是呂不韋。
這兩個古人,前者棄政從商,后者棄商從政,最后的命運卻截然不同。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歸隱民間,做起生意來,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商人。呂不韋在趙國經商,本來干得好好的,盆滿缽滿,誰知應了一句老話,財大氣就粗,一顆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務正業了,向往著權力,向往著政治。盡管經過苦心經營,他登上了相國的位置,最后還是被革職發配,飲鴆自殺,可謂是悲矣慘也。
也有棄醫從政這一說:
“孫中山醫術精湛,名噪一時,有一年的收入竟高達萬元之多。但是,他總覺得,醫術救人,所救有限,世上最大的權力是政治,政治既可以為“大善”,也可以為“大惡”,中國人的苦難均源于“不良之政治”。因此,他決心棄醫從政,改“醫人”為“醫國”,“改革中國之惡政治”,“鋤去此惡劣政府”。”
二、描寫廉潔的語句有哪些
1、警鐘長鳴分公私美丑直筆方能書寫正,廉潔自律顯浩然正氣清廉才敢淡人生。
2、良友如梯,批評關愛賽良醫,幫你修身明事理,扶你青云千萬里。
3、做人一生,道德是根本,為官一任,廉潔是根本。
4、吃綠色之谷,穿潔身之衣,住環保之屋,睡溫馨之床,行廉潔之路。
5、貪作豪船,誤入欲海一時快,終不能返;廉為草屐,如履薄冰刻刻謹,可行一生。
6、處處都是和諧風景,家家都是文明窗口,個個都是廉潔代言,人人都是家園形象。
7、昧良心提心吊膽僅為金錢幾個,樹清風頂天立地只求坦蕩一生。
8、淡泊名利在歲月長河中安然度日,公正廉潔在急流險灘中穩度人生。
9、刪除貪欲之念,選擇潔身之好,設置廉政之路,存儲親民之心,取消不正之風,粘貼愛民之舉,復制光明之旅。
10、不做嚴官做公官,公生明,不做能官做廉官,廉生威。
11、誠實是做人的行為支撐,廉潔是從業的行為準繩。
12、我們作為經濟執法部門中的一員,應該做到“常在水邊走,就是不濕鞋”。
13、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不求個人得失,只求問心無愧。
14、從政廉潔是為家園添磚加瓦,為官腐敗必使家園房倒屋塌。
15、為國為民,名垂千朽!自私自利,遺臭萬年!良言一句勸真君。
16、“貪”者如刀斬腰,“貧”也;“婪”者似色刮骨,“焚”也。
17、清風作伴,寵辱不驚,即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細雨相隨,去留無意,方可科學謀劃促跨越發展。
18、功名利祿皆浮云,清正廉明才是真,以身作則做實事,全心全意為人民。
19、恪盡職守講原則,不貪不爭不驕奢;淳樸為人懷誠信,有格有本有分寸。
20、貪污腐敗,就是新時期黨內的叛徒;廉潔從政,就是新世紀群眾的好官。
21、一身正氣問心無愧,兩袖清風不求名位。嚴于律己永不掉隊,造福百姓鞠躬盡瘁。
22、蟻穴雖小可毀千里堤壩于一旦,貪欲不多能葬一生前程在瞬間。
23、職權,對廉潔者是一根人生的拐杖;對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刃。
三、形容帝王廉潔的詞句
1、儉以養德,廉以立身。
2、作風要樸實,工作要扎實,任務要落實。
3、是非明于學習,名節源于黨性,腐敗止于正氣。
4、人心如秤稱量誰輕誰重,民意似鏡照出孰貪孰廉。
5、保初節易,保晚節難。百年養德難,一日喪德易。
6、廉潔從政兩袖清風德昭后世,貪圖錢財一朝失足愧對今生。
7、順境勿驕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濁勿亂當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
四、有什么古詩詞是表達了詩人入仕做官的強烈理想的
李白《永王東巡歌》賞析 《永王東巡歌》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靖胡沙"(《永王東巡歌》),這些詩句表達了詩人對古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時也包含自己建功立業的心愿和積極入仕的態度. 李白的這組《永王東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詩歌中,這是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聯系最直接的詩歌了,同時也因為與李白本人后來的遭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所以歷來受到評家的重視,更不用說其中幾首本身也寫得十分精彩。
這里介紹的是第二首和最后一首。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于第二年打下了洛陽,攻入了潼關。
京師震動,唐玄宗倉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個兒子永王李璘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搶班奪權的鬧劇。
永王璘見狀也按捺不住,從江陵引水師東進,沿長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長江中下一帶的富庶地區,伺機與肅宗一爭高下。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璘途經九江時,看重李白的才氣和名聲,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實用心,以為是為了打擊安史叛軍,便欣然接受了邀請,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隨軍途中,李白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與這次東征直接有關的詩歌。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長安任翰林學士以后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過,仍然是以失敗告終的。
幾年的長安生活雖無建樹,不過還是由唐玄宗“賜金放還”,在聲譽上并未受損失,而這一次卻落到補充流放的結局,是他下山時完全沒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后,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奮,認為自己這一次能夠親身參與討伐安史叛軍,必將建立一番功業,從而實現自己多年以來報效國家的宿愿。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永王璘并不想真的對付安史叛軍,而是想借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不聽朝廷的節制,結果遭到了肅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敗身死,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被判長流夜郎。而這幾首詩也因為李白這一段悲劇式的從政經歷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這組詩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虜亂如麻”,詩的一開始,先用比喻手法,將氣焰囂張的安史叛軍比做一團亂麻,從燕山南下的叛軍在中原地區橫沖直撞,窮兇極惡,如入無人之境。雖然看上去氣勢洶洶,不可一世,但李白卻認為其實不過是像一團熱鍋上的螞蟻,紛亂而沒有頭緒,實質上并沒有什么可怕的,這種帶有明顯諷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對安史叛軍的基本判斷。
三川,指東都洛陽一帶,因其境內有黃河、洛水和伊水三條河川流過。北虜,指安史叛軍。
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一個比喻,因為歷史有時是驚人的相似的,面對安史叛軍的囂張一時,詩人忍不住想起當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場大劫難。永嘉是西晉懷帝的年號,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漢烈宗劉聰的相國劉曜,率軍攻陷晉都洛陽,中原廣大地區的廣大人民頓時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無數民眾,拖家帶口,相繼南遷避難。
在李白看來,同是少數民族,因為劉聰是匈奴,安祿山也是胡人,同樣起兵于北方,同樣攻下了國都,同樣造成人民流離失所,天下大亂。所以李白用的這個典故是非常準確的,在言簡意賅地提示了這場災難的性質、規模的同時,也鮮明表達了詩人本人的立場和愛憎。
不過形勢雖然十分嚴峻,但是李白對勝利,特別是對自己的能力卻表示了過人的自信。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但用,只要。東晉名相謝安字安石。
據史載,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師南侵東晉,號稱百萬,聲勢浩大,宰相謝安臨危受命,被任為招討大都督,胸有成竹,調度有方,自己卻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堅于淝水之上。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談笑,表示從容鎮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在這里,李白把此次應邀入永王璘幕府,比為“東山再起”,樂觀地認為自己多年來愿做輔弼大臣的愿望終于可以實現了。
在軍中,他對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軍宴贈幕中幕府諸侍御》詩中,他曾向同座說“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寶劍名)。浮云(喻劍之鋒利可裂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
可見,他覺得只要有機遇,他就會像謝安那樣,“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在揮手談笑之間,將安史叛軍一舉平定,所以他輕蔑地把叛軍比喻為“胡沙”,猶如妖魔鬼怪,來時氣勢洶洶,飛沙走石,遮天蓋日,但是這并不能掩蓋他們外強中干的虛弱本質,并沒有什么可怕的,來得快,去得也快。而一個“靜”字,卻向人們預示了風沙過后,塵埃落定,必將是天宇澄徹,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
自己也會因此成為大唐王朝的中興之臣而名垂青史。 這首詩欲擒故縱,前抑后揚,于前兩句極寫敵軍眾多,形勢危急,可就在這“亂如麻”,“似永嘉”的危難之際,后兩句卻急轉直下,能夠在“談笑之間”實現“靜胡沙”。
五、形容向做官的人彎腰的成語
1、點頭哈腰:是一句成語形容恭順或過分的客氣,也形容虛假的恭敬和客氣。
2、低頭哈腰:指謙卑恭順的樣子。意同“點頭哈腰”。
3、卑躬屈膝:卑躬:低頭彎腰;屈膝:下跪。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4、打恭作揖:舊時禮節,彎身抱拳,上下擺動,表示恭敬。
5、打躬作揖:揖:兩手合抱致敬。彎身報拳行禮。表示恭敬順從或懇求的樣子。
6、打拱作揖:打拱:雙手合抱行禮。形容行禮或懇求的形態。
7、摧眉折腰:低眉彎腰。形容沒有骨氣,巴結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