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花淀景物的句子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潔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這段優美的文字,為人物活動設定了一個特定的氛圍。小說以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替代了哀鴻聲聲、狼煙烽起的戰爭環境的描寫。縱觀小說各個部分,都是以美麗的白洋淀水鄉作為背景,蘆葦、蘆席、薄霧、清風、荷花、菱角、湖水、野鴨..這些意象構成了白洋淀的綺麗的風光,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醉人的詩情畫意。
小說的幾個主要情節都安排在白洋淀旁,都穿插著這份美麗。而這些“美的極致”正好可以去反襯踐踏這份美麗的日本侵略者的“邪惡的極致”。這是作者獨特的審美觀下所描繪出來的戰爭環境。
2.《荷花淀》中的好詞好句好段
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但是大門還沒關,丈夫還沒回來。 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
3.蘆花蕩課文中老頭子為大凌報仇二凌看到后的心理活動
花蕩》教學實錄及反思 到文本的深處漫溯 ——《蘆花蕩》教學實錄及反思 山東省濟寧市濟寧師專附屬中學朱則光 剛剛從課堂回來,仍沉浸在《蘆花蕩》第二課時的教學中,覺得這節課在對話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師:老頭子的“過于自信和自尊”集中體現在第55~63段“復仇”這件事上。課文是用第三人稱寫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稱,用以下兩種方式改寫:一,二菱向大菱轉述;二,老頭子向其他同志轉述。
(現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轉述會更好。) (同學自主準備,“二菱”組講述。)
師:(針對講述中忽視的細節,現場采訪)當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錯”的時候,你心里怎樣想? “二菱”:我很緊張,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鴨子,萬一老爺爺失手,可不是鬧著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隊? 師:真是一個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你估計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樣的眼神看他。 師:真是一個“過于自信和自尊”的老頭子!會不會還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頭子”組講述。
教師相機采訪。) 師:當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錯”的時候,你心里怎樣想? “老頭子”:我很高興!我在水上混了幾十年了,今天可找著對手了! 師:看來二菱是多慮了!你“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頭子”:我還想看到大菱,因為我的責任,使她受了傷。
師:我們再往深處想,往遠處想,他還能想到什么? 生1:他還想看到葦塘里的隊伍,在怎樣的欣賞他。 師:再往深處想! 生2:他還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鄉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現在他終于揚眉吐氣了! 師:是呀!老頭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隊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華兒女!你們的苦,你們的痛,你們的屈辱,你們的仇恨,今天我一齊報了!(齊讀62段)(如果說,他看到了美麗的家鄉,內心充滿豪情更深刻。)
師:但是,老頭子只看到了——(讀)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為老頭子心情很高興,所以他眼前便出現了美麗景色。
師: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文中這樣詩情畫意的描寫還有很多請再找出一些。(學生勾畫,朗讀)這就有問題了。
一方面是血腥的戰爭,另一方面卻是詩情畫意的景色,這是不是矛盾?或者說,作者為什么把血腥的戰爭放在一個美麗無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寫戰爭,表現了敵人的殘酷。 生2:景色越美麗,越能激起人們起來戰斗,保家衛國的決心。
師:這就好比有一塊美麗無比的草坪,小草鮮嫩的讓人心動,上面還掛著水珠。突然一只大腳踏進來——(同學頷首,會意。)
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淀的美麗風光,細心鐫刻白洋淀人民心靈的塑像。追求詩情畫意之美,盡展浪漫主義色彩,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云變幻,使小說獨樹一幟,成為重要的文學流派——“荷花淀”派。
師:我們再回到老頭子的“過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學們有什么新的認識?老頭子為什么會養成這樣的性格? 生1:是因為老頭子在水上混了幾十年從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錯的十幾個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書:老當益壯的氣概) 生2:是出于對家鄉的熱愛,出于對敵人的憎恨。
他曾說,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板書:愛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頭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戰勝鬼子,這是一種必勝的信念。 師:難怪他一再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有熱鬧哩!”(板書:戰勝敵人的信念) 師:看第八段。
你估計是什么歌聲? 生:游擊隊歌…… 師:你們誰來一段?(相互推讓)(師唱《微山湖上靜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隊伍很樂觀,環境如此惡劣,還能唱歌! 生:我想到隊伍的給養很充足——(同學中有人喊:老頭子!) 師:是呀,這一切原來都是老頭子的功勞!不帶一支槍,冒著生命危險在敵人的封鎖線上穿梭,這該是多么高的抗日熱情呀!(板書:愛國抗日的熱情) 懷著這種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感情和戰勝敵人的信念,誰能不“過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學反思】 現在想來,這節課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節:“復仇”部分: 淺處理:朗讀,復述,討論:哪些地方表現了“老頭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處理:采用兩種改寫的方式實施文本的轉化、內化。改寫——最佳的深度對話。
2、人物: 淺處理:作者是怎樣評價老頭子的?課文哪些地方表現了老頭子的“過于自信和自尊”? 深處理:第一課時:作者是怎樣評價老頭子的?課文哪些地方表現了老頭子的“過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課時:改寫“復仇”部分,深化整合對“過于自信和自尊”的認識(對“向著葦塘望了一眼”的文學想象);穿插環境描寫的作用;探究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實質。 3、環境: 淺處理:文中有哪些詩情畫意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深處理:從62段切入:這里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寫?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句子,讀一讀,思考:這和血腥的戰爭是。
4.如何設計語文課后作業
圍繞目標 突顯能力 —— 杭州江南實驗學校 朱鋒 (310030)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實踐了近四年,但是真正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語文配套練習少之又少。
去年,我們江南實驗學校剛組建,我們語文備課組在討論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時,提出了“有效”的核心標準。實踐中,我們備課組會經常困惑于語文作業的布置。
學生在安排作業時經常先做數學、科學等作業,有時還會把語文作業忘做;當老師布置作文時,他們會滿臉的不高興;作業布置多了,我們在批改上總來不及。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
在問題面前,我們備課組經常在一起研究如何對策:有什么好辦法讓學生樂意做語文作業,又能促進語文的有效學習。為此我們也想了一些辦法:我們四位語文老師分工確定每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再坐在一起討論把每一課的目標整合成一個單元和一個學期的目標系統;接著按目標編寫語文作業,即符合我們教學目標的同步練習。
這項工作做了半個學期,有兩個結果非常明顯:一是學生在完成作業方面比較有數,能發現自己學習中的問題,表現出來的外顯特征是晚自習來問語文問題的同學多了;二是我們老師在教學目標的達成方面,能通過練習得到補充和鞏固,表現出來的外顯特征是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有明顯進步。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幾點不足:每個星期都要提前一個單元編寫練習并油印出來,我們老師的工作量太大;有些練習來不及講評,學生也沒來問,會造成資源浪費;學生感覺作業多,不利于他們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有時候語文教學內容有變化,以及會有課堂生成的問題,還會布置新的作業,這樣與已有的練習會造成學生負擔。
今年暑假,我們備課組也就作業問題再次做了研究。討論決定:利用假期時間每個老師主備兩個單元,在每一個教案后附上結合教學目標的語文作業題,作為今后語文課后的備選作業;所設計的語文作業題以閱讀理解和關聯作文為主,語言積累和課外閱讀為輔。
本學期,我在語文課后作業布置上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在預習作業多做標注、評點和朗讀的基礎上,我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主要考慮培養學生語言運用和理解的敏感性,并且所布置的作業能帶來深入思考的復習效應。
以“與文本關聯并圍繞寫作教學目標的片段作文”為例。1.仿寫類 中考時的仿寫大多以句式和修辭為著眼點,我不僅參照中考的方式出題,而且還會讓學生仿寫一些優美的語段、精彩的言論和趣味的話語等。
a.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詞句,使其構成句式工整的排比句。 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干瘦的老頭子, ;一對 的女孩, ;一群 的日本鬼子, 。
b.“凄風。苦雨。
天昏。地暗。”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語句都是由詞語描繪的意象構成的畫面,能給人豐富的聯想和畫感十足的形象。
請你也寫一組詞語獲詩句使其構成一幅意象豐富而有意義的畫面。c. 參照下面的句式再寫一段話。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例如:為了取得本此運動會的勝利,他們……d.仿照《陋室銘》,請你給自己的寢室寫一則《XX寢室銘》。
2.概寫、改寫類 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用200~300字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他所起到的語言運用訓練是不一樣的。在平時的作業中多用概括的方法來促進學生整體閱讀和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a. 請你以老婦人為第一人稱概寫《蠟燭》,不超過320字。b. 請你用300字左右概括《阿長與》的主要內容。
c.用250字左右概括《荷花淀》的故事情節。 改寫,可以是文體的變化,也可以是人稱的變化,這兩種方法都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且能幫助學生感覺作文有東西可寫。
d.請你把《魯山山行》(梅堯臣)改寫成一篇記敘描寫為主并適當地抒情和議論的記敘文。e.根據《親愛的爸爸媽媽》中講述到的內容,選擇一個點寫一首詩或一個短劇,我們將在下節課請同學朗誦和表演。
f.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短篇小說或話劇。(有話劇樣本參照)3.想象類 想象是語文學習所需要培養的最重要的思維能力。
在閱讀文本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借助想象來進一步豐富文本。a.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b.請你以“再尋桃花源”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c.《信課》第一部分寫到老信客:刮風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一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一路小心。
請你就此展開,以老信客為中心人物,續寫一段曲折而感人的故事。d.《核舟記》中的核舟雕刻者運用高超的雕刻技法表現了“大蘇泛赤壁”的動人情景,請你用生動的語言再現當年蘇軾游赤壁的情景。
(請你查閱“蘇東坡的游赤壁”的資料和他寫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之后再寫)。
5.摘抄《荷花淀》的寫景的句子
一、故事的優美
《荷花淀》雖然取材于戰爭題材,是以戰爭為總體背景,并以一次激烈的槍戰作為故事的中心事件,但孫犁的審美趣味并不在于表現戰爭的殘酷性,而在于表現荷花淀的人民在生活和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優美,諸如兒女情長、農家歡樂等等.
我們知道,小說三要素包括情節、環境、人物三個方面,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之.
1、情節的淡化
一般戰爭題材的小說,往往重點在于刻畫人物,凸現人物個性.展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敘述復雜的故事情節等,而《荷花淀》從自身的審美原則出發.為了更好表現優美,小說極大的抽離了戰爭的殘酷性元素,淡化了戰爭中的各種矛盾,從而大大的淡化了故事情節.首先,小說簡化了戰爭場面.一場激烈的槍戰在《荷花淀》中變得非常簡潔而流暢.沒有過細地描繪戰爭場面.試看以下兩段文字:
“但是那些隱藏在大荷葉下的戰士們,正在聚精會神瞄著敵人射擊,半眼也沒有看她們.槍聲清脆,三五排槍過后,他們投出了手榴彈,沖出了荷花淀.”
“手榴彈把敵人那只大船擊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團煙硝火藥味.”
這就是小說中激烈槍戰的全過程,可謂惜墨如金,相當輕描淡寫.戰爭場景的簡化,使作品更多地關注或凸現人性之美,更好地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趣味.
其次,小說以很大的篇幅描繪了“夫妻話別”、“探夫遇敵”以及“戰后打掃戰場”等場景,從而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荷花淀人的質樸和純潔,勇敢和樂觀等等品質.
正因為如此的詳略安排,如此的匠心獨運,所以小說大大淡化了故事情節,從而在這純美的詩話的情節中去呈現優美的審美原則.
2、環境的優美
雖然是在戰爭年代,但是作者給小說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水生嫂”設置了一個非常的詩意的出場環境:月亮、女人、葦眉子.這些美的意象建構成一個和諧、優美的鄉村風情環境.接著,作者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白洋淀迷人的景象: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潔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這段優美的文字,為人物活動設定了一個特定的氛圍.小說以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替代了哀鴻聲聲、狼煙烽起的戰爭環境的描寫.縱觀小說各個部分,都是以美麗的白洋淀水鄉作為背景,蘆葦、蘆席、薄霧、清風、荷花、菱角、湖水、野鴨..這些意象構成了白洋淀的綺麗的風光,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醉人的詩情畫意.
小說的幾個主要情節都安排在白洋淀旁,都穿插著這份美麗.而這些“美的極致”正好可以去反襯踐踏這份美麗的日本侵略者的“邪惡的極致”.這是作者獨特的審美觀下所描繪出來的戰爭環境.
3、人物的人性美
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并不因為情節的淡化而使人物形象模糊.作品通過對話、細節設置等手段充分挖掘了人物的人性美.
如小說開頭“夫妻話別”的場景,其中對白精彩.我們不妨分析一下.當水生說他第一個報名去部隊時,女人有兩句話,第一句是“你總是很積極的.”第二句是“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辦?”很簡單的話語,卻很形象地寫出了水生嫂既留戀丈夫,有點不舍,有點怨艾,又深明大義,有點自傲的復雜心態.接下去水生嫂一連串的“嗯”字也令讀者想象思考,更好地凸現水生嫂是個有血有肉、生氣盎然的女人.通過簡短的對話,展示水生嫂的心理矛盾,不僅能從中觀照出她的心靈美,折射出崇高的人性美,而且,這個人物也更豐滿,令人信服,產生閱讀審美.
小說中設置的一些細節描寫,也同樣折射出人性美.如戰爭結束后,有這么個細節:小隊長回頭對水生說:“都是你村的?”
“不是他們是誰.一群落后分子!”(水生)說完,把紙盒順手丟在女人們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遠的地方才鉆出來.這個細節內蘊豐富.它很好地表明了水生怨中有愛的微妙心理,但更多的是展現溫情,從而更好的地展示了水生們的人性美.
二、敘述的優美`8
很多小說的故事的不尋常也許是因為敘述的不尋常所致.相反,如果敘述得很平庸,可能令原本精彩的故事變得尋常.
6.描寫荷花淀夜景的句子
——教學札記
《荷花淀》是“荷花淀派”領軍人物孫犁的代表作,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郁,富有詩情畫意。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畫的風景當作背景,具有樸素、明麗、清新、柔美的風格。小說中對荷花淀景物的描寫除了開頭月夜葦塘一段外,其他幾處雖然都著墨不多,但每一處的描寫都恰到好處地發揮了環境描寫應有的作用。
小說開頭一句就寫到荷花淀的夜色:“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皎潔的月光,涼爽的空氣,干凈整潔的院落,營造出寧靜、明麗、和平的意境。在這優美的氛圍中,水生嫂出場了,她坐在院子里編席子,“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作者將環境描寫訴諸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用浪漫的筆法烘托勤勞、善良、淳樸而又心靈手巧的水生嫂,將環境描寫與人物的刻畫水**融,人與景相得益彰。同時,聯系水生嫂等丈夫回家、夫妻夜話等情節來看,這段景物描寫還要起到揭示主題的作用:如此多嬌的山河、如此美麗富饒的家園豈容敵人的鐵蹄蹂躪,荷花淀的兒女正是為了保衛家鄉才必然拿起武器和敵人進行殊死的斗爭。當然,夜景的描寫是小說情節發展的需要,環境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因為,正是斗爭形勢的變化,區上開會研究斗爭部署才到了深夜,水生嫂才在月光下一邊編席子一邊等丈夫歸來。因為形勢緊迫,才有水生夜訪各家各戶,給“拖后腿”的年輕媳婦們做通思想工作。也正是夜訪的匆忙,才有年輕媳婦們第二天“冒失”探夫的危險遭遇。
7.荷花淀環境描寫的句子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一種氛圍,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做鋪墊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實際上,這篇小說的每一幅主體畫面,都潛隱著這樣的一條基本指向,隱含著這樣一種內在精神,作品開篇的關于女人編席的畫面描寫,基本色調就是“潔白”“銀白”“透明”,有意把月色與淀水緊密關聯,雖然還沒能直接展示荷花淀的正面景色,卻通過女人的“眼光”,作了必要的引示,“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寫到女人們尋夫的一段,又特別突出地寫了正午陽光下的白洋淀“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使其與開頭的色調保持著一致并逐步向荷花淀推進,最后終于直接展現了“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淀”,“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到此,全部畫面融為一體,由朦朧逐漸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現,前后畫面遞進具有流動感,又層次分明,顯得意境深邃而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