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對三年級學生進行習作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對三年級學生寫作方面的要求是從“習作”的角度提出的,“習作”既有別于低年級的“寫話”,也有別于“作文”。
如何在“習作”訓練中激活學生寫作的愿望,培養寫作興趣,從而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 一、加強語言積累 學生寫作需要有語言的積累。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但無法表達出來,或者表達得不夠確切,甚至思路紊亂。
這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語言積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同時也能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
(1)從課本中學習語言 三年級教材采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較好地體現了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積累的思想。一是結合教材之后列出的詞語表,體現對積累詞語的重視。
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靈活地處理,使學生對詞語的積累既靈活又扎實;二是結合課后練習積累語言,引導學生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段多讀讀,或抄一抄;三是加強朗讀、背誦的訓練。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用詞都非常準確、生動,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由學生自己選擇背誦的部分,教師酌情推薦、檢查和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因人而異,又兼顧到所有的人。
(2)從課外閱讀中學習語言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在語言積累上,除了發揮語文課本的功能,還要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班級圖書角等作用。
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做好閱讀筆記,要求學生每天摘抄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并寫上簡要的閱讀批注或感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名句、古詩詞、兒童詩歌,優美篇章等,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
而且,還可以利用班隊課、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 二、加強生活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學生如果缺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會腦中空洞,無寫作之本。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才能真正寫出實實在在的好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第三個習作:寫一幅秋天的圖畫,要求所選的圖畫一定要和秋天有關,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天里活動的場面。圖畫可以是自己選的,也可以是自己畫的,然后看圖作文。
然而,生活不會主動告訴你哪些是秋天的特色,因此,一定要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一雙靈敏的耳朵去聆聽生活,用一顆敏感的心靈去體驗生活。曾經是千篇一律地寫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園的作文,如今學生寫的豐富多彩:有寫在果園里摘果子的,有寫去山林里看紅葉的,有寫和大人去田野里干農活的,有寫在花園里賞菊花的,還有寫秋日里外出游玩的……因此,只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體味生活,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積累,學生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三、重視小練筆 對初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光靠一學期的八篇習作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隨著學生會認、會寫的字的增加,學生寫話的愿望日益增強,順應學生心理發展的這一特點,三年級上冊教材安排了4次小練筆,以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系,增加學生的練筆機會。
小練筆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注意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 對于小練筆,教師還要做到不拘泥于課本的練筆安排,可以隨時安排、靈活運用。
我們既可以結合一些課文的教學,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練筆,還可以鼓勵學生寫寫日記或者讀書筆記,只要我們覺得它是有益的,就可以進行練筆訓練。 四、重視習作指導 三年級的習作要求比低年級的寫話要高出一個層次。
然而,學生剛剛接觸寫作,很多學生寫作時總感覺無從下手。針對這一情況,必要的方法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借鑒和模仿,是小學生初學作文的主要方法。教師在課文的學習中,要不斷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在內容、情感、表達等等方面的特點。
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講的都是名人故事,習作要求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要重點了解課文中事件的過程,知道作者為什么寫那件事,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習作時他們才知道要寫值得寫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動筆寫。
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挑選合適的參考書籍,鼓勵學生從他人優秀習作中感悟習作方法。指導孩子時,步子不宜太大,最好就某一方面、某一個問題,從細節著手,使孩子有點滴的成就感。
五、重視習作修改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文章就要反復修改,才能達到最美。 習作寫好后,首先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認真修改,檢查錯別字和病句;然后,再請同學互相看一看,改一改;最后,教師還要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如:修改詞句、錘煉語言時,哪些地方需要刪去多余的字、詞、句與段落;哪些地方需要適當加字、詞、句,使文章的內容有所擴展;哪些地方需要調整詞的順序,。
2.小學三年級作文輔導技巧
雖然我本身也只是一名初中生,但希望我的經驗可以采納:
小學時,我不會寫作文;老師布置題目,我找不到素材,于是瞎編,有時離譜的自己都看不下去;有時心里有貨了,但找不到合適的,生動的,優美的語言來表達。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積累很少。
首先,這不是老生常談,真的,如果課外書或一些優秀的文章看得很少,那么也別想在學校吸收到什么知識,作文在語文老師那里學到的僅僅是技巧,真正的,是需要自我的思想發揮:有了思想,才有筆觸下的那些美麗生花。
中學后,經常看一些較有深度的文章(其實三年級也可以開化了);你教他可以讓他做閱讀筆記,看一些小說類的文章不要只關注情節,同時注意作者的寫作技巧也是很好的。
3.如何對三年級學生進行習作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對三年級學生寫作方面的要求是從“習作”的角度提出的,“習作”既有別于低年級的“寫話”,也有別于“作文”。
如何在“習作”訓練中激活學生寫作的愿望,培養寫作興趣,從而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 一、加強語言積累 學生寫作需要有語言的積累。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但無法表達出來,或者表達得不夠確切,甚至思路紊亂。
這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語言積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同時也能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
(1)從課本中學習語言 三年級教材采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較好地體現了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積累的思想。一是結合教材之后列出的詞語表,體現對積累詞語的重視。
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靈活地處理,使學生對詞語的積累既靈活又扎實;二是結合課后練習積累語言,引導學生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段多讀讀,或抄一抄;三是加強朗讀、背誦的訓練。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用詞都非常準確、生動,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由學生自己選擇背誦的部分,教師酌情推薦、檢查和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因人而異,又兼顧到所有的人。
(2)從課外閱讀中學習語言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在語言積累上,除了發揮語文課本的功能,還要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班級圖書角等作用。
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做好閱讀筆記,要求學生每天摘抄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并寫上簡要的閱讀批注或感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名句、古詩詞、兒童詩歌,優美篇章等,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
而且,還可以利用班隊課、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 二、加強生活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學生如果缺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會腦中空洞,無寫作之本。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才能真正寫出實實在在的好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第三個習作:寫一幅秋天的圖畫,要求所選的圖畫一定要和秋天有關,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天里活動的場面。圖畫可以是自己選的,也可以是自己畫的,然后看圖作文。
然而,生活不會主動告訴你哪些是秋天的特色,因此,一定要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一雙靈敏的耳朵去聆聽生活,用一顆敏感的心靈去體驗生活。曾經是千篇一律地寫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園的作文,如今學生寫的豐富多彩:有寫在果園里摘果子的,有寫去山林里看紅葉的,有寫和大人去田野里干農活的,有寫在花園里賞菊花的,還有寫秋日里外出游玩的……因此,只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體味生活,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積累,學生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三、重視小練筆 對初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光靠一學期的八篇習作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隨著學生會認、會寫的字的增加,學生寫話的愿望日益增強,順應學生心理發展的這一特點,三年級上冊教材安排了4次小練筆,以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系,增加學生的練筆機會。
小練筆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注意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 對于小練筆,教師還要做到不拘泥于課本的練筆安排,可以隨時安排、靈活運用。
我們既可以結合一些課文的教學,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練筆,還可以鼓勵學生寫寫日記或者讀書筆記,只要我們覺得它是有益的,就可以進行練筆訓練。 四、重視習作指導 三年級的習作要求比低年級的寫話要高出一個層次。
然而,學生剛剛接觸寫作,很多學生寫作時總感覺無從下手。針對這一情況,必要的方法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借鑒和模仿,是小學生初學作文的主要方法。教師在課文的學習中,要不斷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在內容、情感、表達等等方面的特點。
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講的都是名人故事,習作要求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要重點了解課文中事件的過程,知道作者為什么寫那件事,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習作時他們才知道要寫值得寫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動筆寫。
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挑選合適的參考書籍,鼓勵學生從他人優秀習作中感悟習作方法。指導孩子時,步子不宜太大,最好就某一方面、某一個問題,從細節著手,使孩子有點滴的成就感。
五、重視習作修改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文章就要反復修改,才能達到最美。 習作寫好后,首先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認真修改,檢查錯別字和病句;然后,再請同學互相看一看,改一改;最后,教師還要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如:修改詞句、錘煉語言時,哪些地方需要刪去多余的字、詞、句與段落;哪些地方需要適當加字、詞、句,使文章的內容有所擴展;哪些地方需。
4.怎樣教三年級寫作文
語文教學花在閱讀教學上的時間很多,可是學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
這是什么原因呢?仔細分析,主要是因為把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看成不相干的兩回事;閱讀教學不得法,沒有處理好閱讀和作文的關系。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料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料……寫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
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常需要的。
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
因此,不難看出,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讀書,又要教學生作文。三年級是學生學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如果正確處理好閱讀與作文的關系,制定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大面積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學生把寫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與需要。
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閱讀和寫作是個互逆的過程。
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
因此,“閱讀是寫作的基矗”基于這一認識,在閱讀教學中,要依照大綱的要求,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學生的語言庫存量越豐富,思維的領域就越廣闊,說話或寫作文時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作出恰當的選擇,準確地調用詞句,從而組合出生動、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話語來。
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潮,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采用多種形式多讀名篇課文,精彩的部分還要多品讀,直到能背誦下來,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詞句,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指導學生把課文的好詞好句錄到本子里,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
指導讀讀寫寫,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講讀課文后的練習題中,列出十幾個需要掌握的詞語,或幾個精美的詞句,并提出讀讀寫寫的要求。教師應安排時間讓學生熟讀、抄寫,最好能默寫下來。
摘錄在本子里的詞句也要求多讀熟記。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練習作文的指導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
因此,在閱讀訓練中要滲透作文練習指導。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顯著的。
正如丁有寬老師所說的:“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在閱讀中滲透作文練習指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指導運用新學的詞語、句式練習說話、寫話,可進行模仿說寫,也可進行創造性說寫。
例如在教學《參觀人民大會堂》一課時,學生在理解“眼花繚亂”一詞的意思后,教師做了進一步指導:師:“我”為什么會看得眼花繚亂呢?生:因為柱子上刻滿了金花彩畫。生:因為金花彩畫的顏色多而美。
生:我覺得不僅僅是顏色多而美,而且金花的形態很多很美,彩畫的圖案也一定很多很美。所以“我”會看得眼花繚亂。
師:美麗的金花彩畫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有過眼花繚亂的時候嗎?生:商場里的商品很多,看得我眼花繚亂。生:每年秋天,金水湖都要舉辦菊展。
美麗的菊花被叔叔、阿姨擺成各種各樣的造型,我看得眼花繚亂。學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絕地說,就是因為教師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的“例子”,學生有例可仿,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逐漸克服畏難心理,就能大膽地進行說寫練習。
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課后練習題中,安排了用一定詞語造句練習,筆者認為,僅僅有這些詞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認真挖掘教材中潛藏的訓練因素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訓練,當然前提是必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具備的生活經驗,切忌揠苗助長。
2.指導模仿學到的段落結構和篇章結構,練習說、寫新的內容。三年級的作文訓練是以寫片斷為重點,要做到怎么說怎么寫,能把片斷寫具體,寫清楚。
在教學中應該突出段的訓練這一重點,扎扎實實進行段的訓練,讀寫結合,訓練結合。丁有寬老師認為:三年級學生應側重練好連續、并列、總分和概括與具體四種結構段。
這四種結構段在三年級語文教材中都有,教師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循序漸進地練習。(1)連續結構段是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后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
《師生情》《大海的歌》《手術臺就是陣地》《做風車的故事》《雨中》《飛機遇險的時候》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教師在學生讀懂段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升旗》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后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2)并。
5.三年級下冊美文美句的隨堂訓練
現代美文1.《海上日出》第三段(巴金)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里就出現了太陽的一小半,紅是紅得很,卻沒有光亮。
這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步一步的地,努力向上面升起來,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顏色真紅得可愛。
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忽然發出奪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發痛,同時附近的云也添了光彩。2.一代人(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3.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4. 、《紙船》(冰心)——寄母親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5.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6.《春》節選第四段(朱自清)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7.《荷塘月色》節選(朱自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8.一句話(聞一多)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這話叫我今天怎么說?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6.怎樣教三年級寫作文
語文教學花在閱讀教學上的時間很多,可是學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
這是什么原因呢?仔細分析,主要是因為把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看成不相干的兩回事;閱讀教學不得法,沒有處理好閱讀和作文的關系。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料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料……寫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
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常需要的。
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
因此,不難看出,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讀書,又要教學生作文。三年級是學生學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如果正確處理好閱讀與作文的關系,制定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大面積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學生把寫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與需要。
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閱讀和寫作是個互逆的過程。
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
因此,“閱讀是寫作的基矗”基于這一認識,在閱讀教學中,要依照大綱的要求,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學生的語言庫存量越豐富,思維的領域就越廣闊,說話或寫作文時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作出恰當的選擇,準確地調用詞句,從而組合出生動、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話語來。
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潮,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采用多種形式多讀名篇課文,精彩的部分還要多品讀,直到能背誦下來,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詞句,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指導學生把課文的好詞好句錄到本子里,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
指導讀讀寫寫,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講讀課文后的練習題中,列出十幾個需要掌握的詞語,或幾個精美的詞句,并提出讀讀寫寫的要求。教師應安排時間讓學生熟讀、抄寫,最好能默寫下來。
摘錄在本子里的詞句也要求多讀熟記。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練習作文的指導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
因此,在閱讀訓練中要滲透作文練習指導。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顯著的。
正如丁有寬老師所說的:“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在閱讀中滲透作文練習指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指導運用新學的詞語、句式練習說話、寫話,可進行模仿說寫,也可進行創造性說寫。
例如在教學《參觀人民大會堂》一課時,學生在理解“眼花繚亂”一詞的意思后,教師做了進一步指導:師:“我”為什么會看得眼花繚亂呢?生:因為柱子上刻滿了金花彩畫。生:因為金花彩畫的顏色多而美。
生:我覺得不僅僅是顏色多而美,而且金花的形態很多很美,彩畫的圖案也一定很多很美。所以“我”會看得眼花繚亂。
師:美麗的金花彩畫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有過眼花繚亂的時候嗎?生:商場里的商品很多,看得我眼花繚亂。生:每年秋天,金水湖都要舉辦菊展。
美麗的菊花被叔叔、阿姨擺成各種各樣的造型,我看得眼花繚亂。學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絕地說,就是因為教師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的“例子”,學生有例可仿,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逐漸克服畏難心理,就能大膽地進行說寫練習。
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課后練習題中,安排了用一定詞語造句練習,筆者認為,僅僅有這些詞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認真挖掘教材中潛藏的訓練因素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訓練,當然前提是必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具備的生活經驗,切忌揠苗助長。
2.指導模仿學到的段落結構和篇章結構,練習說、寫新的內容。三年級的作文訓練是以寫片斷為重點,要做到怎么說怎么寫,能把片斷寫具體,寫清楚。
在教學中應該突出段的訓練這一重點,扎扎實實進行段的訓練,讀寫結合,訓練結合。丁有寬老師認為:三年級學生應側重練好連續、并列、總分和概括與具體四種結構段。
這四種結構段在三年級語文教材中都有,教師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循序漸進地練習。(1)連續結構段是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后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
《師生情》《大海的歌》《手術臺就是陣地》《做風車的故事》《雨中》《飛機遇險的時候》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教師在學生讀懂段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升旗》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后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2)并列結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