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漫談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
采寫/記者 茅乃蓉 張吉陽三次高考,五年大學,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孩子成長為新東方的總裁,俞敏洪用47歲的人生證明,只要有目標、肯吃苦就能成功。
12月13日晚,公管系第十一期職業導師輔導論壇邀請了新東方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為中青學子講述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
俞敏洪身著休閑襯衫和牛仔褲,削瘦的面孔和身材,一雙睿智的眼睛在鏡片后面彎彎地瞇著。
他站在講臺上,手捧話筒,以幽默而富有激情的語言博得了雷鳴般的掌聲。
自己尋找一個精神支柱俞敏洪的大學同學有的是部長的兒子,有的是大學教授的女兒,他們可以以此為精神支柱。
而他來自江蘇的農村,父母只是普通農民。
命運沒有給俞敏洪安排一對優秀的父母,但是他決定自己尋找一個精神支柱。
大學五年讀了800本書,背完《新概念》第三冊、第四冊,從只會說日語一樣的家鄉話到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俞敏洪說,這些都可以成為他的精神支柱。
所以,盡管畢業時的平均成績只有67分,盡管努力了五年還是沒有進入班級前十,俞敏洪依然堅定地相信自己。
正像他在北大畢業畢業典禮上說過的:“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后同學。
但是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
你們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們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
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八十歲以后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
”前進和后退的兩個選擇加入新東方的老師有一大挑戰——一天內徒步走50公里,走不完的人無法留在新東方。
走到10公里的時候,很多人就感覺走不下去了,想要回去,但是大家都在走,放棄就是一種恥辱。
堅持到25公里的時候,大家都累得不行了,可是這時候沒有人選擇走回去。
前進還是后退,看上去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實際上回頭和前進的路程一樣艱難,所以這時候唯有前進。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我們被迫走了前面的25公里,剩下的人生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繼續前進。
”俞敏洪向聽眾們說,“人生的25公里在哪里呢?大學就是你們的25公里處。
站在人生的這個地方,你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向前走,走到未來讓你有自尊和尊嚴的地方。
”走完50公里后,腳上滿是泡的新東方老師們得到了俞敏洪特意準備的烤全羊作為犒賞。
然而烤全羊不是最大的嘉獎,每個人都為自己感到驚喜,因為自己真的走完了50公里這一不可思議的距離。
當然,在人生的進退抉擇中,他們也不再猶豫。
幸福的三大境界俞敏洪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了自己對幸福的理解,他說:“幸福有三大境界:有人愛;有事做;有所期待。
”要想“有人愛”,首先要學會去愛人,他戲言,自己之所以沒有墮落,是因為自己博愛。
在北大學習的四年,他打掃了四年宿舍,每天走10分鐘為寢室同學打四瓶水。
俞敏洪奔赴美國邀請同學們和他一同為新東方奮斗時,很多同學就是因為他堅持四年打水而義無反顧地回國。
“有事做”對大學生而言就是把專業學好,多讀書。
本科四年加上因病休學的一年,俞敏洪一共讀了800多本書。
“不要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就不讀書,只要把專業領域最頂尖的書讀透,你就可能成為這一領域新的專家。
”“有所期待”是指對未來充滿期待,保持上進心,學會成長,心要走向世界。
他形容人生就好像在不同季節開放的花朵,因為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花,就要讓生命延續。
“不必去羨慕身邊的人,成長是從關注外表到走向內心。
相信總有一件大事等著你。
每一生命的低谷只為迎接下一個高峰。
”俞敏洪如是說。
大學需要做的四件事關于大學最重要的事,俞敏洪提到了以下四件:學知識,培養友情,體驗愛情,為工作做準備。
學知識主要通過讀書,“精深”“博大”則是讀書的要求,既要廣泛地閱讀,又要讀透書本。
俞敏洪對大學生的忠告就是不要輕易換專業,而要專心學習專業領域內的思路、方法與態度。
“學習是枯燥的,但是任何偉大都在枯燥的背后。
我們要追求一種有詩意的生活,這就需要書籍,同時要相信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
”俞敏洪隨后講述了交朋友的兩個原則:一是普遍對人好,要大氣,學會幫助別人;二是與比你更加優秀的人交往,這樣才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他會帶著你前進。
愛情也是大學一門重要的課,戀愛可以讓男性和女性互相熟悉,深刻了解對方,加深對感情的理解。
俞敏洪說:“大學戀愛其實是一種感情體驗的過程。
”為工作做準備,首先可以做實習,去積累經驗。
其次行走天下,了解中國的社會現狀。
講座的最后,俞敏洪以生動的比喻作為總結:“生命就像樹種,楊樹種子長成楊樹,松樹種子長成松樹,楊樹的種子無法選擇長成松樹。
但人不同,人是可以改變的,你可能是楊樹種子,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以逐漸改變,最后長成屹立不倒的松樹。
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把生命打造得更加精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什么是人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