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字體漂亮的詞語或句子
筆走龍蛇、力透紙背、龍飛鳳舞、矯若驚龍、入木三分、游云驚龍、顏筋柳骨、龍蛇飛動、行云流水、鐵畫銀鉤、鸞飄鳳泊
一、力透紙背 [ lì tòu zhǐ bèi ]
【解釋】:透:穿過。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譯文】:當他寫字的時候,常常使用的力道讓墨透過紙背,這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二、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釋】: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王羲之的書法祝版,工人削去之后,筆墨仍滲入木三分。
三、龍飛鳳舞 [ lóng fēi fèng wǔ ]
【解釋】:原形容山勢的蜿蜒雄壯,后也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
【出自】:宋·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
【譯文】:天目山的山,是苕水發源地,山勢的蜿蜒雄壯,集中在臨安。
四、矯若驚龍 [ jiǎo ruò jīng lóng ]
【解釋】:矯:矯健。常用于形容書法筆勢剛健,或舞姿婀娜。
【出自】:唐 房玄齡《晉書·王羲之傳》:“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譯文】:尤其擅長隸書,為古今的帽子,研究者稱他的筆法,認為飄然若浮云,書法筆勢剛健。
五、顏筋柳骨 [ yán jīn liǔ gǔ ]
【解釋】: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
【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譯文】:曼卿寫的字,像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
2.依然關於字體
甲骨文發現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
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并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圖為《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杰作。
西周 大盂鼎銘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西周 毛公鼎銘文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
內壁鑄有多達 498 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并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西周 散氏盤為西周后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
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并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東周 石鼓文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游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
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并對后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 趨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秦代除以上書法杰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真書行書草書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后,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
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盛稱 “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圣”。
又有王洵(羲之侄) 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
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 “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
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
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后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草書(張旭) 楷書(歐陽詢) 行書(王羲之)宋體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
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
3.關于贊美字體()()如()
康橋序徐如鐵先生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 徐如鐵先生不僅楷書寫得傳神,而且對歷代書法與書法名人都作過研究.他的字點畫之間內含筋骨、劍戟如張,間架結構陰陽平衡、迎讓有序,整體布局和諧靈動、節奏流暢,宛如一首首書法抒情的交響. 初識徐如鐵,是在2008年奧運書畫藝術會上.徐如鐵和他的孿生弟弟徐如鋼是整個會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倆人的到場,使得整個會場活躍起來,孿生兄弟的書畫藝術很快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進一步了解徐如鐵和徐如鋼后,許多人的好奇感開始變成贊嘆,甚而被這對孿生兄弟的書畫藝術傾倒. 當時,徐建林先生送我一帖徐如鐵先生手書的《金剛經》.藍色的紙金色的字,看起來流光溢彩,加之徐先生的楷書豪勁清潤、骨氣豐勻,直讓人疑惑是用來廣告的印刷品.問話剛一出口,頓覺失語,印刷的字哪是這樣富于彈性!溫雅舒展之中,孕育澎湃的激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徐建林先生請我為其伯父將要出版的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作序,我沒有拒絕,因為感動. 文字是上天給我們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人類藝術史上,最富魅力最能貫穿人類精神而達到藝術頂峰的是書法.這一點上,漢字書法表現更為精妙,點畫的起伏頓挫、字與字的峭勁跌宕、詞句之間的意態縱橫、整體的氣勢磅礴及構成美:詩一樣綿長的意韻與哲理性思想,任何藝術都不能與之相虞美.最簡單的點畫,也蘊藏玄奧,“永字八法”要求:第一筆點筆要取側勢,起筆用藏鋒或露鋒,落筆要迅速有力,做到“側峰峻落”,古人形容“峻落”如高山墜石,勢足收峰.其間鋪毫行筆要飽滿,收筆強調用頓筆回鋒. 書法,從最早的初創時期到它的孕育發展直到完滿成熟階段,飽含著我們先民對世界的感覺感知和無限深情,“永字八法”中的長撇“掠”,古人形容是雀鳥低空迅疾飛過,也叫“飛燕掠水”.王羲之在題《筆陣圖》時說:“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強調每一筆畫的運筆要有三個動作:起筆、行筆和收筆.筆畫之間,我們看到和感到的是對自然的摹仿和生命意象的抒情,每一字的書寫都包含我們對生命的體悟,字成為我們駛向世界的大門,詞成為我們駛向世界的大道,那隱退的隱喻和象征是我們的鑰匙,我們要善于找到它.徐如鐵先生為我們的手上遞來鑰匙,這就是他的楷體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楷書是書法的基礎,也是最需要功夫的,相傳王羲之學書法時,對楷書的基本筆法“永字八法”的錘煉達十五年之久.徐如鐵先生長久以來,致力于楷書書法的研究與創作.許多人寫書法,對書法的奧妙卻不知一二,這不能不是件遺憾的事,就像喜愛音樂的人,不懂五線譜,無論他的歌唱得多么好,卻不能真正悟出音樂的本質和精髓.王羲之七歲學寫字,十二歲偷著讀了父親藏在枕下的前代《筆法》,不出一個月,書法大有長進.書法之于書法家是必勝的法寶,蔡邕在嵩山石室得李斯留下的筆法,而成為一代宗師;鐘繇為得蔡邕筆法,竟不惜偷掘韋誕的墳墓,盜取筆法.徐如鐵先生深得《筆法》之奧妙,手書王羲之告汝子論筆勢十二章,實難能可貴! 徐先生在“今述筆勢論……開汝之悟”的書寫中,一個“述”字就飽沾他躊躇滿志、言無不盡的復雜情感.真正的書法家首先是一個創造者,他在合理的書寫中把感發他的那種意蘊,以適當的書寫形式,以及他對書寫內容的深刻感覺和他的書寫情感熔于一爐,才能塑造好每一個字的形象.徐先生書寫“述”字,沒有按照捺的常規寫法,而是用“水”字中的右“纟”,古人講:捺畫也名“磔”,是祭奠分割牲畜肢體的動作,筆畫像一把斜角刀,捺畫雖然在隸書時已經有“燕尾”之變化,但徐先生還是把捺筆寫得更加一波三折,點畫之間那種對兒女千囑咐萬叮嚀的情感描寫,通過一波三折表現出千徊萬轉、凝重渾厚的藝術效果. 書法是形而上的,它是人類初始和最終極的藝術表達,字與字之間、詞與句之間、都是情感和靈魂的直接抒寫.徐先生的書法不僅可以讓我們臨帖好楷書,而且交給我們制勝的書之法寶,他為我們捧獻的是一個藝術家滾燙的心.通讀論筆勢十二章,徐先生的書寫剛中有柔,斬釘截鐵之中自然舒展、方圓有韻之間飄逸飛動,章法上的抑揚俯仰、顧盼多姿,讓讀者和書寫者感覺妙趣橫生.可以說徐先生的書寫是用心的,更是用情的,開篇中我看到三個“汝”字,每一個“汝”字都是不一樣的寫法;二個章字相疊也用了不同的寫法,其中一個“章”字用了孔府門前文章出頭的“章”字;六十個“之”字,也各有千秋,筆筆關情! 徐先生不僅對楷書獨有情衷,行書也寫得精妙.他在古今行書二千年的演變長河中,不倦地求索.行書書法燦若星辰,天外有天,相傳王羲之七歲學寫字,后學于衛夫人,認為自己的字已經相當了得,后來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的書跡、鐘繇的字、又拜讀了蔡邕書《熹平石經》、張旭書《西岳碑》,眼界更為開闊,從此更加刻苦地學習書法.王羲之在書法上博采眾美,熔鑄古今,一變魏晉以來流行的質樸書風,而為妍美流變的新體,書法造詣達到“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從書法發展的歷史看:鐘繇完成了由隸到楷的偉大變革,王羲之從衛夫人學習鐘繇筆法,。
4.顏真卿有哪些作品
1、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
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蘇東坡曾學此碑,并題云:“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
字間不失清遠,其后見王右軍本,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明人有云:“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2、祭侄文稿:行草書。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
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后魯公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后,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此作。
時年魯公五十歲。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
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于翰墨,本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刪改涂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所以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
所有的竭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初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后一氣呵成。
元代張敬晏題跋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
元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3、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
碑文寫的是西京龍興寺和尚楚今靜夜誦讀《法華經》時,仿佛時時有多寶佛塔呈現眼前,他決心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為現實,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為皇帝和蒼生書寫《法華經》、《菩薩戒經》,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義。
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虞、褚遺風,而又有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吸取營養。整篇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
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4、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楷書。顏真卿撰文并書。
時顏真卿在撫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際,故時有問道向禪之心。當年四月游覽南城縣麻姑山并撰文記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時心情的反映。
此碑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代表作之一,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臻完善,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
5、顏勤禮碑: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卿曾祖父,顏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時,年七十一歲。
除《集古錄》、《金石錄》著錄外,他書無言及者。現藏于西安碑林。
此碑1922年出土,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損,歷歷如新,雄邁遒勁能傳顏書之本來面目。 6、中興頌:全稱《大唐中興頌》,楷書。
元結撰文,顏真卿書于摩崖,時年六十三歲,現在湖南祁陽縣浯溪。元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罷官后居于浯溪,溪邊山巖峰巒疊障,石壁嶙峋。
《中興頌》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塊石壁上。此文記平安祿山之亂,頌唐中興之事。
此刻石書風磊落奇偉,石質堅硬,經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錄》稱贊此摩崖刻石“書字尤奇偉而文辭古雅。”
《廣川書跋》評為:“太師以書名,中興頌尤瑰瑋,故世貴之。” 7、顏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并序》,顏真卿撰文并書。
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碑在陜西西安。明趙涵《石墨鐫華》云:“此書結法與《東方贊》正同,勁節直氣,隱隱筆畫間。”
王世貞云:“余嘗評顏魯公《家廟碑》以為今隸中之有玉筋體者。風華骨格,莊密挺秀。
真書家至寶。” 8、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行草書。
是唐廣德二年(764)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宋時曾歸長安安師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現在陜西西安碑林,墨跡不傳。
蘇軾曾于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此帖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
通觀全篇書法,一氣貫之,字字相屬,虎虎有生氣。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里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樸實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讀之莫不令人肅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詞句間,本不著意于筆墨,卻寫得滿紙郁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
后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璧”。 9、自書告身帖:楷書。
書法蒼勁謹嚴,結銜小字亦一絲不茍,清淡絕倫。詹景風稱此書:“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
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
5.關於寫規范字的名言
人如字,自如其人.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4-29 13:14 古人字體名人名言,
顏真卿: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歐陽詢: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
王羲之:分間布白,遠近宜均。
蔣和:布白有三;字中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分布,皆須停勻;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陳繹: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
王羲之: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
項穆:人之于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張懷瑾:偃仰向背;謂兩字并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
王羲之: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衛夫人: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橫折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6.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神么、如何評論他的這部作品
王羲之(303-361),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有書圣之稱。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
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后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
東晉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王羲之蘭亭序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現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區山東臨沂蘭山區,受其影響命名了洗硯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硯池街上。[1] 王羲之,中國東晉書法家。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將軍。對楷、行、草主體書法造詣很深,代表作有《黃庭經》、《樂毅論》、《蘭亭集序》、《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
2人物簡介編輯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王羲之號澹齋,身長七尺有余約為(1.83米),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
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
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3人物生平編輯《黃庭經》(3)少從叔父,后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
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
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后世尊稱為“書圣”。
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傳說,王羲之一次與朋友一起去一游亭飲酒作詩來取樂,隨即繼興寫下《蘭亭序》,雖中有錯字,不是很工整,字也大小不一,但字的瀟灑飄逸卻是后人無法超越的,實乃佳作,就連王羲之本人也嘆為觀止,不敢相信,所以《蘭亭序》才會享譽如此盛名。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
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
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
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
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唐·馮承素摹蘭亭序(神龍本)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蘭亭序》(3)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
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
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
7.你還知道王羲之其他的書法作品嗎
除《蘭亭序》外,王羲之還有“黃庭經”“樂毅論”等諸多書法名作。
王羲之成名后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王羲之在東市見到一位賣扇子的老太婆,她的白紙扇子久久沒有人買。王羲之同情老太婆,就在她的每把扇面上寫六個字。
老太婆著急地說:“新扇子都沒有人要,你寫上幾個字,不就更沒有人要了嗎!”王羲之笑道:“你就說扇上的字是王右軍寫的,沒人要我賠你。”老太婆如其言,結果發了筆財。
第二天,她再去找王羲之寫,王羲之不再寫了。還有一個故事,說王妻每次給王羲之斟滿酒,王羲之常看著酒杯發愣,不時用筷子蘸杯里的酒在桌面上畫來畫去,練習書法。
漸漸地杯里的酒越來越淺了,桌上卻布滿酒痕。這事一傳開,有人便稱王羲之為“字瘋子”。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王羲之字體關於改革開放詞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