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有三處:
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出來,地上已經下了火。
馬路上一個水點都沒有,干巴巴地發著白光。
便道上塵土飛起很高,與天上的灰氣連接起來,結成一片惡毒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 。
處處干燥,處處燙人,處處敝悶,整個老城就像烤透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
賞析:在這讓人望而生畏的天氣,誰不害怕?然而,祥子卻“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紅的天,喝了瓢涼水,走出去。
”他不是去乘涼,不是去避暑,更不去逍遙,去作樂,而是為生計所迫,在烈日下去拉車,去掙錢。
這樣,祥子的悲慘命運在景物描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一出來,才曉得自己錯了。
天上的那層灰氣已經散開,不很憋悶了,可是陽光也更厲害了:沒人敢抬頭看太陽在哪里,只覺得到處都閃眼,空中,屋頂上,墻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著點紅,從上至下整個地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一條光都像火鏡的焦點,曬得東西要發火。
在這個白光里,每一個顏色都刺目,每一個聲響都難聽,每一種氣味都攙合著地上蒸發出來的腥臭。
街上仿佛沒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寬了許多,空曠而沒有一點涼氣,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著頭,拉著車,慢騰騰地往前走,沒有主意,沒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掛著一層粘汗,發著餿臭的味兒。
走了會兒,腳心跟鞋襪粘在一塊,好像踩著塊濕泥,非常難過,本來不想再喝水,可是見了井不由得又過去灌了一氣,不為解渴,似乎專為享受井水那點涼氣,從口腔到胃里,忽然涼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縮,打個冷戰,非常舒服。
喝完,他連連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賞析:這一大段文字,生動的描寫出天氣的炎熱,更加渲染了祥子在這樣的天氣拉車的艱辛,生活的不易。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的,無精打采的低垂著。
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的發著些白光。
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
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的老城像燒透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
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的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化開;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
街上異常的清靜,只有銅鐵鋪里發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單調的丁丁當當。
拉車的人們,明知不活動便沒有飯吃,也懶得去張羅買賣:有的把車放在有些陰涼的地方,支起車棚,坐在車上打盹;有的鉆進小茶館去喝茶;有的根本沒拉出車來,而來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沒有出車的可能。
那些拉著買賣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丟臉,不敢再跑,只低著頭慢慢的走。
每一個井臺都成了他們的救星,不管剛拉了幾步,見井就奔過去;趕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驢馬們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氣。
還有的,因為中了暑,或是發痧,走著走著,一頭栽在地上,永不起來。
賞析:這里所寫的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車的情景,細膩逼真,令人感同身受。
敘述和比喻生動形象,形象烘托出祥子拉車生活的艱辛和遭遇的悲慘。
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發表在雜志《宇宙風》。
《駱駝祥子》描寫了20年代,舊北京的一個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
意義: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說影響:
《駱駝祥子》,拓展了新文學的表現范圍,為新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特殊的貢獻。
相關評論:
駱駝祥子》中一句“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不僅生動地寫出了社會下層在經過了無盡的悲痛后,把對于社會的不公的憤恨,轉嫁于金錢之上。
其實,罪惡的不是金錢,而是不健康的心靈。
也正是這種扭曲的憤世嫉俗刻畫出社會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組成了一幕社會的悲劇
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滿族正紅旗人。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鴻來、非我等筆名。
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
現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駱駝祥子環境描寫的摘抄加賞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