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師說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虛詞
詞類活用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2、吾從而師之: 師,意動用法:以……為師3、吾師道也: 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6、則恥師焉: 恥,意動用法:以……為恥7、小學而大遺: 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見其明也: 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齒: 齒,表并列。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學于余、恥學于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4.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6.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擴展資料 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
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
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
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師說。
2.師說中的重要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文言現象快告我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 ③吾師道也:(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結構助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1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強調,真是;表反問,難道)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無】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 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 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 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 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 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齒: 齒,表并列.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圣人無常師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0.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11.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了 今:初級正規教育學校.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1、學于余. 2、恥學于師. 3、師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省略句 1、則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被動 1、不拘于時 所字結構 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重點背誦句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3.《師說》中的實詞虛詞和固定句式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1、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2、出:其出人也遠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受:通“授”)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詞多義 1、傳: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 2、師: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 3、從: 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 4、也: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于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嘆,可譯為“啊”)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 5、則: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轉折連詞,卻) ②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條件連詞,就)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 6、于: ①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比) ②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③不拘于時(介詞,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詞,在) 7、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譯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 8、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表原因)四、詞類活用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目的連詞)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判斷句)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3、不拘于時,學于余(被動句)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5、而恥學于師(介賓短語后置)。
4.師說中的重要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文言現象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 ③吾師道也:(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結構助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1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強調,真是;表反問,難道)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無】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 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 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 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 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 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齒: 齒,表并列。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圣人無常師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0.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11.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了 今:初級正規教育學校。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1、學于余。
2、恥學于師。 3、師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省略句 1、則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被動 1、不拘于時 所字結構 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重點背誦句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
5.勸學師說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實詞,虛詞
勸學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青,取之于藍 2.冰,水為之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二.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三.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四.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師說特殊句式:一.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之,提賓的標志) 二.否定判斷句: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三.詞語活用 :1.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2.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四.詞句辨析 :1.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2.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3.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4.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5.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6.《師說》中的實詞虛詞和固定句式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
2、出:其出人也遠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詞多義
1、傳: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
2、師: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
3、從:
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
4、也: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于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嘆,可譯為“啊”)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
5、則: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轉折連詞,卻)
②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條件連詞,就)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
6、于:
①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比)
②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③不拘于時(介詞,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詞,在)
7、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譯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
8、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詞類活用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
5、而恥學于師(介賓短語后置)
7.師說重點實詞,虛詞有哪些
師說重點虛詞有9條記錄
者)
(4)用在句中主語的后面,表示停頓、判斷,無實義。《師說》:“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
(3)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文言翻譯短語。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師說》:“道之~存,師之~存也。”
則)
(8)表示轉折,相當于“卻”、“可是”。《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恥師焉。”
其)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們的”。《師說》“郯子之徒,~賢為及孔子。”
(7)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師說》:“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于此乎?”
以)
(7)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師說》:“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于此乎?”
于)
(3)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師說》:“~其身也,則恥師焉。”
也)
(2)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3.表語氣停頓。《師說》:“師道之不傳~久矣,欲人之無惑~難矣。”
乎)
(1)相當于“于”。⒈介紹處所、方向、時間。譯為“在”、“由”等。《師說》:“生~吾前。”
之)
(7)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
師說重點虛詞參考資料: /wenyanxuci/
師說重點虛詞有12條記錄
族)
②類。《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遺)
②放棄;舍棄。《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少)
②年輕人;青年。《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長)
(3)年紀大;輩分高。《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道)
(4)啟發;事理。《師說》:“聞~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貽)
(1)贈送;送給。《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之。”
解)
(5)排解;化解。《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
通)
(9)全部;普遍。《師說》:“六藝經傳皆~習之。”
孰)
(4)誰;哪個。《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能無惑-”
復)
(3)恢復;還原。《師說》:“師道之不~,可知矣。”
傳)
(3)傳授;教授。《師說》:“師者,所以~道受業解惑也。”
(4)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師說》:“六藝經~皆通習之。”
愛)
(1)喜愛.《師說》:“~其子,擇師而教之。”
8.師說 文言虛詞"以"的用法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牛》)
9.師說重點實詞,虛詞有哪些
師說重點虛詞有9條記錄者)(4)<助>用在句中主語的后面,表示停頓、判斷,無實義。
《師說》:“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3)<代>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文言翻譯短語。
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師說》:“道之~存,師之~存也。”
則)(8)<連>表示轉折,相當于“卻”、“可是”。《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恥師焉。”
其)(1)<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們的”。《師說》“郯子之徒,~賢為及孔子。”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
《師說》:“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于此乎?”以)(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
《師說》:“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于此乎?”于)(3)<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師說》:“~其身也,則恥師焉。”
也)(2)<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3.表語氣停頓。
《師說》:“師道之不傳~久矣,欲人之無惑~難矣。”乎)(1)<介>相當于“于”。
⒈介紹處所、方向、時間。譯為“在”、“由”等。
《師說》:“生~吾前。”之)(7)<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
《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師說重點虛詞參考資料: /wenyanxuci/師說重點虛詞有12條記錄族)②<名>類。
《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遺)②<動>放棄;舍棄。
《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少)②<名>年輕人;青年。
《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長)(3)<形>年紀大;輩分高。
《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4)<名>啟發;事理。
《師說》:“聞~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貽)(1)<動詞>贈送;送給。
《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之。”解)(5)<動詞>排解;化解。
《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通)(9)<副>全部;普遍。
《師說》:“六藝經傳皆~習之。”孰)(4)<代>誰;哪個。
《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能無惑-”復)(3)<動詞>恢復;還原。《師說》:“師道之不~,可知矣。”
傳)(3)<動詞>傳授;教授。《師說》:“師者,所以~道受業解惑也。”
(4)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師說》:“六藝經~皆通習之。”
愛)(1)<動詞>喜愛.《師說》:“~其子,擇師而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