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描述善心善舉的詩詞句
古代中國的慈善,無論是官方的慈善還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體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動機,它們是善心的特殊體現,既是慈善義舉(善舉)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為延續的保證。
作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體為國家政府,其慈善動力源于“民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會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為其執政宗旨,所謂“惠及庶民”、“惠鮮鰥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寧。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即是此義。此種思想為儒家所承繼。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舉措。孟子推崇“仁政”,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謂“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運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關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話就是“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進一步得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⑩這是“民為邦本”的極致表達。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11)的慈善內容。歷代統治者在災荒之年注重救濟災民,扶危濟困,建立“社倉”、“義倉”以穩定糧食市場,幫助災民度過災年,前文所述種種官方慈善形式無不出乎“民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慮。
民間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是以親緣、族緣、鄉緣為紐帶的人際親情。譬如范仲淹創設的義莊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圍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內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間慈善發展到以紳商為主體成立各種民間慈善組織,慈善所及范圍已有突破親緣和族緣等人際親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觀念,慈善救濟對象大有擴張。這種民間慈善的動力根源是儒家“仁者,愛人”的觀念及其延伸,所謂“親親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觀念即為此。其內在動力是“惻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無任何功利意識。它是一種純粹的對于人之同類命運的同情關懷,其行為所發亦是自然而然,全無功利念頭。
宗教類型的民間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當的影響,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眾生是基于眾生皆有佛性的“佛緣”。民間的親緣(包括族緣、鄉緣、)和佛教的佛緣的對象在空間上不同,佛教的佛緣是天下眾生,是普遍的;而親緣是特殊的。在中國古代,這兩種“緣”相互補充,因而既可以救濟族內的貧困者,也可以救濟陌生人、路人。可以說,基于親緣和佛緣的道德意識是中國古代民間慈善的基本動力機制。
佛教慈善的動力源于佛教的“因果報應”和“業報輪回”,一個人的禍福果報是由他本人的“業”的染凈、善惡決定的。《妙法圣念處經》卷一說:“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按照佛教理論,行善業,得善報,即佛教所謂善得福報的“福田”觀念。《大正藏經》八十五卷《像法訣疑經》說:“我于處處經中說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行不善業,得惡報,來世墮入畜牲、餓鬼道,下地獄受盡煎熬。這種觀念與中國傳統中的“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意志結合,如《尚書·商書·伊訓篇》所言:“惟上帝無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進而得出如下結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謂“福因慈善得,禍向奸巧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與佛教的“因果報應”相結合,就成為中國傳統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動力機制。道教亦有類似的積善修德和因果報應相結合的思想,主張行善成仙。葛洪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說:“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言,愍人之苦,賑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體到行善數量與成仙級別掛鉤。“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且須連續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千善,乃復更起善數耳”,“積善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13)無論是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觀念,還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誘導,事實上都成為宗教慈善的內在動力機制。
客觀地說,宗教的慈善動機似乎并非那么純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為了成仙。但慈善行為本身卻并非希望受惠者回報于己。就此而言,此種慈善動機并非主體現實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對超驗力量的敬畏。
2.善念善行作文摘抄大全
心存善念
多行善舉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但是在這個物質橫流的世界,善心正
被慢慢的埋沒,所以作為萬獸之靈長者,人必須時時刻刻心存善念,多行善舉。
心存善念。
有時我會不禁感嘆,
我們的善心今已何去?活取熊膽,
讓智商只有三歲小孩
一樣的黑熊在病痛中茍延殘喘直至死去。
活剝貂皮,
這痛你們懂么?有誰愿意同
受?想必那些為了金錢而做這些行為的人的善念早已腐化掏空,
而作為旁觀者的
我們是否依舊會為此感到羞愧自責感到心痛落淚,
是否還保存著那所剩無幾的善
念。若你還心存善念,那就為生命的公平吶喊吧!
可是,
很多時候,
我們面對別人的挫挫折或不幸,
總能找到種種借口,
漠然
視之,
且心安理得。
此時的我們其實失去了人生中一大快樂。
其實,
生活中又有
誰的人生會永處順境
很多時候,別人今天的遭遇也許我們明天就無法躲閃。
多行善舉。
記得聽過盲人提燈的故事:
有一個僧人黑夜里行路,
因為天太黑,
僧人在路
上被行人撞了好幾下。
他繼續往前走,
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來,
這時旁邊有
人說:
這個瞎子真奇怪,
明明看不見,
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上前問那盲人:
你真是盲人嗎
盲人說:我從生下來就不見一絲光亮,就連燈光也不知什么樣。
僧人奇怪:那你干嗎打著燈籠
盲人說:我聽說到了晚上人們都變成了盲人,因
夜晚沒有燈火,
所以我就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
你心地多好啊,
原來你是
為了別人
!
盲人回答:不是,我是為我自己
!
僧人迷惑了:為什么呢
盲人問他:
你剛才走路時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啊,
盲人道:
我是盲人,
什么也看不見,
但我沒有被人碰到,
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
也讓別人看到了我,
這樣他
們就不會碰到我了。黑夜中的一盞燈火,既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也許我們不是生活中的強者,
但是我們的身邊總會有
很多弱者,相比之下,我們是幸運的,幸福的。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心存善念往
往是不夠的,
難能可貴的是多行善舉:
一個微笑可以給予他們前行的力量,
一句
鼓厲可以喚起他們心底的信念,
一次攙扶可以使他們遠離危險,
一點捐助可能改
改變他們的一生,而這一切對于我們也許只是舉手之勞。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
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往往是為自己鋪路。人生最
大的快樂莫過于助人行善,
助人行善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是人性閃爍的光芒,
是
人類生生不息的源泉。
生活中,
我們何不多存一點善念,多行一些善舉,
以感恩
的心面對人生,不要錯過每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相信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
善是架起愛的橋梁;
善是到達彼岸的風帆;
善亦是走出黑暗的明燈,
心存善
念,多行善舉,世界便更加美好
3.善念善行作文摘抄大全
心存善念多行善舉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善,但是在這個物質橫流的世界,善心正被慢慢的埋沒,所以作為萬獸之靈長者,人必須時時刻刻心存善念,多行善舉。心存善念。
有時我會不禁感嘆,我們的善心今已何去?活取熊膽,讓智商只有三歲小孩一樣的黑熊在病痛中茍延殘喘直至死去。活剝貂皮,這痛你們懂么?有誰愿意同受?想必那些為了金錢而做這些行為的人的善念早已腐化掏空,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是否依舊會為此感到羞愧自責感到心痛落淚,是否還保存著那所剩無幾的善念。
若你還心存善念,那就為生命的公平吶喊吧!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別人的挫挫折或不幸,總能找到種種借口,漠然視之,且心安理得。此時的我們其實失去了人生中一大快樂。
其實,生活中又有誰的人生會永處順境?很多時候,別人今天的遭遇也許我們明天就無法躲閃。多行善舉。
記得聽過盲人提燈的故事:有一個僧人黑夜里行路,因為天太黑,僧人在路上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往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來,這時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上前問那盲人:你真是盲人嗎?盲人說:我從生下來就不見一絲光亮,就連燈光也不知什么樣。僧人奇怪:那你干嗎打著燈籠?盲人說:我聽說到了晚上人們都變成了盲人,因夜晚沒有燈火,所以我就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你心地多好啊,原來你是為了別人!盲人回答:不是,我是為我自己!僧人迷惑了:為什么呢?盲人問他:你剛才走路時沒有被人碰撞過?僧人說有啊,盲人道: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見,但我沒有被人碰到,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碰到我了。黑夜中的一盞燈火,既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也許我們不是生活中的強者,但是我們的身邊總會有很多弱者,相比之下,我們是幸運的,幸福的。
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心存善念往往是不夠的,難能可貴的是多行善舉:一個微笑可以給予他們前行的力量,一句鼓厲可以喚起他們心底的信念,一次攙扶可以使他們遠離危險,一點捐助可能改改變他們的一生,而這一切對于我們也許只是舉手之勞。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往往是為自己鋪路。
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助人行善,助人行善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是人性閃爍的光芒,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源泉。生活中,我們何不多存一點善念,多行一些善舉,以感恩的心面對人生,不要錯過每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相信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善是架起愛的橋梁;善是到達彼岸的風帆;善亦是走出黑暗的明燈,心存善念,多行善舉,世界便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