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浣溪沙》的理解
這是作者最有名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語言流利圓轉、明白如話,意蘊深廣、富於哲理。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因對仗工巧流利、富於內涵而成為千古名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聯基本上用虛字構成。人們都知道,用實字作成對子比較容易,而運用虛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詞統》中論及此聯時,說“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錢鐘書在《談藝錄》中也說,所謂“律之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它雖然用虛字構成,卻具有充實的、耐人尋味和啟人聯想的內容,這就更使人覺得難能可貴了。這一聯寫出了人們心中所有但為筆底所無的細膩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規律。成功之處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剎那間的感受,并把這種感受提到具有某種哲理意味的高度上來加以描寫。
“無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覺、感受和感嘆,“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面對落花,聯想到春天的消失,聯想到人生的變易,止不住產生一種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對此無能為力,只有徒喚“無可奈何”了。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開一落的花,又使人聯想到其他許多一興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識”也是作者的感覺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來北歸,不違時節。它們差池雙翦,貼地爭飛,呢喃對語,由于體態相同,誰也難以分辨出其是否是舊巢雙燕,故在“相識”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歸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燕子的北來南去,象征著季節的變換和年華的交替。“燕”,既是指春來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聯想到象燕撣浮側簧乇毫岔桐唱昆子那樣翩然歸來,重尋故舊的人或物。“花”和“燕”變成一種象征,讓人們想得很開,想得很遠……。“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歸來”,本屬司空見慣的尋常小事,但當作者在這兩個短句之前加上帶有感嘆色彩的詞組“無可奈何”與“似曾相識”以 后,于是便把這極其普通的自然現象納入人生有限而時間永恒這一哲學范疇中來,創造出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 ?
2.《浣溪沙》的理解答案
簡單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詳細賞析: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3.浣溪沙的重點字詞和文章的意思是什么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
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
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
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
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
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
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注釋] ①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典酒一杯”。
②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晏臺”一本作“池臺”。
③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 [譯文] 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
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回轉?令人無可奈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令人感傷。
我獨自在小徑里徘徊,感覺很傷感。 [詞譜] 浣溪沙 原唐孝坊曲名,本為舞曲。
“沙”又寫作“紗”。又稱《小庭花》ⅰ堵。
4.浣溪沙理解
“籟籟”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從四面八方傳來,作者意識到、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并不在于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于災后得雨,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其實,作者的目的在于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并合乎平仄的要求,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讀這樣的詞,這一句又是倒敘。看來,蘇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會使人感到真實,他跟農民的距離并不太遠,農村的季節特點,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并形象地折射出來,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他已進入村中了。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不免有些倦意。突然,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不用看也不用問。“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從南,從北、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
5.浣溪沙的解釋
百度百科有關于浣溪沙的很完整的解釋,這邊復制過來給你看,因為它是個詞牌名,所以古時候有許多首有名的浣溪沙的詞,至于最著名的那首浣溪沙并不是蘇軾那首,而應該是晏殊的那首浣溪沙,也就是百度百科里面的第九首,這邊復制過來給你看! 9、浣溪沙-(宋)晏殊①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②獨徘徊。
①選自《珠玉詞》。晏殊(991~1055),字同叔。
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代詞人。
②小園香徑:花園里飄著落花香味的小路。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
譯 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浣溪沙 百科名片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
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
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
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
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目錄[隱藏] 一、詞牌釋義【題考】 【作法】 二、詞牌由來 三、詞牌格式變格: 四、名家作品1、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宋)蘇軾 2、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宋)蘇軾 3、浣溪沙-(宋)蘇軾 4、浣溪沙-(宋)李清照 5、浣溪沙-(宋)李清照 6、浣溪沙-(宋)李清照 7、浣溪沙-(宋)李清照 8、浣溪沙- (南唐)李煜 9、浣溪沙-(宋)晏殊① 10、浣溪沙- 晏殊 11、浣溪沙- 晏殊 12、浣溪沙- 晏殊 13、浣溪沙- 蘇軾 14、浣溪沙- 秦觀 15、浣溪沙- 張先 16、浣溪沙- 晏幾道 17、浣溪沙-(宋)晏幾道 18、浣溪沙-晏幾道 19、浣溪沙-蘇軾 20、浣溪沙-蘇軾 21、浣溪沙·張孝祥 22、浣溪沙-趙令畤 23、浣溪沙-納蘭容若 24、浣溪沙-納蘭容若 25、浣溪沙 - 況周頤 25、浣溪沙-周邦彥 27、浣溪沙-歐陽修 28、浣溪沙-李璟 29、浣溪沙-歐陽修 一、詞牌釋義 【題考】 【作法】 二、詞牌由來 三、詞牌格式 變格: 四、名家作品 1、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宋)蘇軾 2、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宋)蘇軾 3、浣溪沙-(宋)蘇軾 4、浣溪沙-(宋)李清照 5、浣溪沙-(宋)李清照 6、浣溪沙-(宋)李清照 7、浣溪沙-(宋)李清照 8、浣溪沙- (南唐)李煜 9、浣溪沙-(宋)晏殊① 10、浣溪沙- 晏殊 11、浣溪沙- 晏殊 12、浣溪沙- 晏殊 13、浣溪沙- 蘇軾 14、浣溪沙- 秦觀 15、浣溪沙- 張先 16、浣溪沙- 晏幾道 17、浣溪沙-(宋)晏幾道 18、浣溪沙-晏幾道 19、浣溪沙-蘇軾 20、浣溪沙-蘇軾 21、浣溪沙·張孝祥 22、浣溪沙-趙令畤 23、浣溪沙-納蘭容若 24、浣溪沙-納蘭容若 25、浣溪沙 - 況周頤 25、浣溪沙-周邦彥 27、浣溪沙-歐陽修 28、浣溪沙-李璟 29、浣溪沙-歐陽修 [編輯本段]一、詞牌釋義 浣溪沙huàn xī shā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
此浣溪沙一調創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
后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
本調別名山花子。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
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
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
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編輯本段]二、詞牌由來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名,后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有雜言、齊言二體。唐、五代人詞中,見于敦煌曲子詞者,均為雜言;見于《花間》、《尊前》兩集,多為齊言,亦有雜言。
至北宋,雜言稱為《攤破浣溪沙》(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齊言仍稱為《浣溪沙》(或《減字浣溪沙》)。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
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紗,或作浣紗溪) [編輯本段]三、詞牌格式 浣溪沙 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后段三句兩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闋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示例】 浣溪沙 韓偓 宿醉離愁慢髻鬟(韻) 可仄平平可仄韻 六銖衣薄惹輕寒(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慵紅悶翠掩青鸞(韻) 平平可仄仄平韻 羅襪況兼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 雪肌仍是玉瑯玕(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骨香腰細更沈檀(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變格: 紅日已高三丈透。
6.宋詞《浣溪沙》釋義
浣溪沙 蘇軾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鑒賞 這是一首詠春詞。上片由景及情,先實后虛;下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
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作者先用簡筆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艷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風、云、水、燕、泥等頗初春氣息的景物。
一個多云轉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云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卻接著說一句"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用沈約之典,說自己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
這樣樂景、哀情相襯,其哀傷之情更深。壓、貼、飛三個動詞使首句形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
次句則把時空交互一起寫,春天初晴,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郁。如此以來,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出于《漢書。
蘇武傳》,詩、詞里常用這個典故。如今連鴻雁不捎信來。
鷓鴣啼聲,更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
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尋味。
"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人們對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與落花的命運;但尤為不幸的是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7.看很多人寫詞,題為“臨江仙”,或〈浣溪沙〉,請用通俗易懂的話解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浣溪沙 雙調四十二字,前闋三平韻,后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后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 詞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臨江仙 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 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 詞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