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鋤禾日當午是出自哪里的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說此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元和進士,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與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稱李紳說:“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顯見,李紳的詩風,與“鋤禾日當午”詩的格調相一致.《全唐詩》收錄李紳的詩,題《古風二首》,又稱作《憫農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鋤禾日當午”,另一首詩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兩首詩的意義相同. 一說“鋤禾日當午”詩的真正作者,應該是唐朝另一位詩人聶夷中.此說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詩》于聶夷中和李紳名下分別收錄這兩首五言絕句,李紳《古風二首》詩后無篇章互見的說明,而在聶夷中《田家二首》詩后,加了一個腳注,稱“鋤禾日當午”等四句一作李紳詩.后來,人們選注聶夷中詩,干脆不取“鋤禾”四句,這才引起誤傳.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備祖》列“鋤禾”詩于聶夷中名下,所輯《田家二首》詩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山;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而此書在李紳名下僅收錄“春種一粒粟”等四句,可見古人把這首詩判歸了聶夷中.三,聶夷中(837~?),字坦之,河東(治今山西永濟西)人,咸通進士.《唐詩紀事》說:“(聶夷中)奮身草澤,備嘗辛楚,尤為清苦.”聶夷中出身貧寒,入仕后僅做過縣尉小吏,對農民的疾苦比較了解,才有如此貼近生活的詩句.《全唐文》共收聶夷中詩一卷,諸如《田家》這類題材的詩歌占四分之一,看來“鋤禾日當午”詩的作者,非聶夷中莫屬. 以上兩說都有道理,而一般認為作者是李紳,其實并非定論.。
2.鋤禾日當午全詩
"鋤禾日當午"全詩的詩名為《憫農二首》。
《憫農二首》全文為: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句翻譯為:
(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3.鋤禾日當午全詩
全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憫農二首》中的第二篇,原文翻譯為: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賞析: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
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憫農二首
4.鋤禾日當午歌詞
憫農
作詞:李紳 作曲:孟慶華
演唱:小蓓蕾組合
鋤禾日當午 唉。喲。.
汗滴禾下土 唉。喲。.
誰知盤中餐 唉。喲。.
粒粒皆辛苦 唉。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喲
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 唉。喲。.
汗滴禾下土 唉。喲。.
誰知盤中餐 唉。喲。.
粒粒皆辛苦 唉。喲。.
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 唉。喲。.
汗滴禾下土 唉。喲。.
誰知盤中餐 唉。喲。.
粒粒皆辛苦 唉。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喲
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 唉。喲。.
汗滴禾下土 唉。喲。.
誰知盤中餐 唉。喲。.
粒粒皆辛苦 唉。喲。.
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