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文動詞大(要多
“大”是動詞,不是形容詞.以下是各類動詞:2,動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的詞.動詞的數量很多,用法比較復雜,根據不同的意義和用法,可分為八小類:(1)表示 動作、行為:走、跑、看、跳、唱、飛 勞動、保護、團結、斗爭、調查、生產 (2)表示發展變化:縮小、增加、擴展、生長、減少、提高 (3)表示心理活動 想、愛、怕、恨、希望、喜歡、討厭 (4)表示存在、出現、消失、死亡、停、丟 (5)表示使令 命令、叫、讓、請、使、派、禁止、(6)表示可能、意愿、簡稱能愿動詞.能、能夠、會、可以、愿、愿意、肯、敢、要、應當、應該 (7)表示動作的趨向,簡稱趨向動詞 上、下、來、去、進、出、回、開、過、起 上來、下來、出來、進來、上去、下去、進去、開來、開去、起來、回來、回去、過來、過去 (8)表示判斷,簡稱判斷詞:是 動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有:1,大多數動詞能夠帶賓語如 聽(故事)、講(衛生)、團結(同志)、有(一座山)、(括號內是賓語) 少數動詞不帶賓語如 誕生、競賽、開幕、游泳、游行、鼓掌、前進 常帶賓語的動詞一般稱作及物動詞,不帶賓語的一般稱作不及物動詞.2,動詞后邊帶上動態助詞“著、了、過”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發展變化的情況,即表示動態.動詞后邊加“著”表示尚未完成,正在進行;加“了、過”表示已經完成.如 (1)他一邊穿衣服,一邊走.(2)他穿了衣服 就走.(3)他穿過這種棉制衣服.3,動詞能夠重疊,形式是“AA”、“A了A”、“A一A”、“ABAB”如; 看____看看____看了看____看一看 想____想想____想了想____想一想 學習____學習學習 討論____討論討論 動詞還能夠用肯定否定的方式表示疑問,如:聽不聽?看不看?學習不學習?4,動詞主要作謂語,如:部隊集合.“集合”:動詞作謂語.動詞作主語或賓語,要有一定的條件:一是不再表示動作,而表示某種事情;二是謂語或謂語的中心詞一般是表示判斷、心理、始終、持續的動詞,如:愛、喜歡、開始、進行等如:游泳是一項很好的活動.這個句中“游泳”作主語,當作一項運動,謂語中心詞“是”表判斷.動詞可以獨立成句,構成動詞非主謂句.如:“打!……”、“走!” 判斷詞、趨向動詞、能愿動詞是比較特殊的動詞.。
2.
“副詞修飾形容詞、動詞”——請問這句話描述的是副詞的語法功能.語法功能包括組合功能和句法功能.簡單的說組合功能就是詞與詞的組合能力,句法功能就是詞或短語進入句子擔當什么樣的成分.如量詞:組合功能:數詞+量詞——數量短語這|那+量詞——指量短語句法功能:量詞本身不作成分,組合成量詞短語進入句子后,物量的常作定語,動量的常作補語.詞的語法功能指的是詞與詞的組合能力.有三種表現,其中之一是,虛詞依附實詞和短語的能力.你可以參看黃伯榮《現代漢語》下8-11頁,葉蜚生《語言學剛要》能幫助你更深層次的理解.。
3.現代漢語句法功能
1、主位結構研究。
從宏觀上觀察口語句子可以看出,不管是對話還是獨白,漢語都有一些明顯的強化主要信息,弱化次要信息的手段,這種著眼于信息傳遞策略的結構分析就是主位結構的研究。本書詳細研究了主位結構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價值,重點分析了漢語口語里主位結構的兩種典型的表現形式。
2、焦點結構研究。本書首先從系統的角度區分出了漢語里的兩種不同性質的焦點:常規焦點和對比焦點。
指出,對比焦點得以突出,有賴于調動特有的形式標記手段,常規焦點得以突出,則導致了一些語序的變化。書中著重分析了動詞賓語和動量成分、趨向成分的語序問題,從中可以看到語序變化中的焦點表現。
通過焦點結構的分析,使過去研究中的一些孤立的句法--語義規律獲得統一的解釋。 3、語法化研究。
功能視點把語言現象看作一個動態的過程,著眼于語法規律歷史上的形成過程,有利于了解其功能實質。每個語法范疇背后都有一部功能調整的歷史。
本書著重分析了指代范疇、嘗試范疇等的語法化歷程,得出了范疇虛化的若干規律,從系統內功能分配和方言對比中探求形式演變和興替的動因。 4、詞類功能與句法功能的研究。
本書專門對漢語主要詞類的認知基礎進行了探討,從名詞的空間性和動詞的時間性出發,解釋了詞類活用現象和領屬結構的語義構成,并以性質形容詞的界定問題為例,說明詞類與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作者的一篇譯文也是這個問題中一項有重要啟發意義的論文,作為附錄收在書后。
本書的用例大多取自北京口語。材料來源既有書面材料,也有錄音材料,都是典型地反映北京口語特點的例子,這種取材方式不僅提高了語料的純度,也增強了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簡介:《現代漢語》(上下)內容簡介:這套教材各補充了一些新的內容,包括在各單元增設了參考文獻和旨在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論文撰寫能力的練習題等,部分單元且對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論文撰寫能力的練習題型等,部分單元且對學科研究概況作了簡要的介紹,突出了實用性、知識性、系統性和學術性。內容:《古代漢語》的文選篇目有較大更新,提高了先秦兩漢的比例,擴大了內容的范圍,文選注釋新設了古注加今注型、純古注型兩種類型。
《現代漢語》緒論、語音部分增加了方言特點介紹,語法部分增加了語義分析,采用了復句的"三分系統",修辭部分增加了口語修辭、體態語修辭及辭格數量。《傳統語言文字學》是深入學習古代漢語所編寫的教材,內容包括文字、音韻、訓詁、語法、古典文獻5個部分,理論與文獻閱讀相結合,尤重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的介紹。
4.漢語表示語法意義的主要方式是
語法意義是由語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詞語的組合方式、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義.如主謂關系、動賓關系等是反映組合方式的,名詞、動詞等是反映詞語的組合功能的,陳述、疑問等是反映詞語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數、格、人稱、時體等范疇意義,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 語法意義大致可以分為結構意義、功能意義和表述意義三類.一.結構意義反映詞語之間的結構關系,如主謂關系、動賓關系、偏正關系等等.名詞的格變化也是反映詞語的結構關系的.結構意義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如偏正結構還可分為定心結構和狀心結構兩個小類,那么,定心關系、狀心關系就是偏正關系的下層結構意義.二功能意義是反映詞語的組合功能的.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等等,都是反映詞語的組合功能的.組合功能包括充當某種結構成分的功能,如充當主語、謂語,能帶賓語等,也包括與某類詞語組合的功能,如能加冠詞、能加副詞等.功能意義也有不同層次,因為一些較大功能類型還可分出較小功能類型,如動詞還可分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等.那么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的功能意義,就是動詞功能意義的下層功能意義.三.表述意義反映語法形式與所指事物現象以及語言使用者的關系,又可分稱述意義和情態意義兩種.稱述意義反映語法形式與所指事物現象的關系,是從詞語的語匯意義中進一步抽象出來的意義.如說名詞是表示事物的,動詞是表示行為動作的等等,就是這種稱述意義.一些語法范疇如數、性、人稱、時體等的意義,也是一種稱述意義.情態意義反映語法形式與說話人的感情態度及表述意圖的關系.句子的各種語氣及語式、語態范疇,都屬于這種情態意義.如陳述、疑問、感嘆、祈使等語氣,以及直陳式、虛擬式、愿望式等,都與說話人的感情態度和表述意圖相關.主動語態、被動語態與說話人要強調什么的表述意圖相關.上述幾種意義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如名詞短語這一語法類別,既含結構意義----偏正結構或聯合結構,也含功能意義----具有名詞性短語的組合功能,還有表述意義----表示事物.又如動詞的時體形式,既有稱述意義----表示事件的時間關系或時間過程,也有功能意義----不同的時體形式具有不同的組合功能,如英語的不定式就不能作謂語.名詞的主格形式,既有結構意義----與其他詞語構成主謂關系,也有功能意義----能夠作主語.語法意義中的稱述意義與語匯意義有相通之處.有時同一種意義,用語法形式表示就屬語法意義,用語匯形式表示就屬語匯意義.如漢語形容詞重疊表示程度高(“長長的”),屬于語法意義;用“很”這個詞也表示程度高(“很長”),但這屬于語匯意義.。
5.詞的語法功能有哪些
能分為基本功能和臨時功能兩種:(1)基本功能。
指某類詞在絕大多數句子中能與什么詞組合,常常充當什么句子成分。如名詞在絕大多數句子中作主語和賓語;動詞常常作謂語;形容詞常常作定語和謂語等。
這種常常的職務就叫做基本功能。(2)臨時功能。
漢語詞與詞的結合沒有形態的約束,在不一樣的語言環境中,由于某種語法手段的作用,把某一個詞放在它平常不占有的位置上,這個詞便臨時具有其他類詞的語法功能。 如“短”是個形容詞,它的基本功能是作定語和謂語,不能帶賓語。
它若在名詞前,便與名詞構成偏正關系,作名詞的定語。如“短兵”“短命”。
但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中,“短”與“屈原”卻不是偏正關系,而是動賓關系。 形容詞“短”靠帶賓語這一語法手段臨時用作動詞,這就是形容詞“短”的臨時功能。
離開這一特定的語言環境,“短”仍然是形容詞(即具有形容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特點)。這就是詞的臨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