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報任安書》全部重點字詞
(一)通假字
1.其次詘體受辱。 詘,通“屈” 2.其次剔毛發。 剔,通“剃”動詞。 3.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 棰,通“棰”杖刑。 4.見獄吏則頭槍地。 槍,通“搶” 5.及以至是。 以,通“已” 6.及罪至罔加。 罔,通“網”,法網。 7.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底,通“抵” ,大抵。 8思垂空文以自見。 見,通“現”表現。 9.放失舊聞。 失,通“佚”,散失的文獻。 10.則仆償前世之責。 責,通“債”債務。 11居則忽忽若有所亡。 忽,通“惚”,恍恍惚惚。
(二)詞類活用
1.孫子臏腳。 臏,名詞作動詞,受臏刑。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受辱。 3倡優蓄之。 畜 名詞作狀語,當做。。來
(三)被動句
1.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四)省略句、判斷句
1.《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五)狀語后置句
1.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六)重點翻譯句 .
1.《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詩經》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賢士為抒發憤懣之情而寫作的。 2.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間的關系,弄通由古至今的變化規律,自成一家之見解。 3.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即使被千刀萬剮,我難道會后悔嗎? 4.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 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殺,就像在九頭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與殺死一只螻蟻有什么區別呢? 5.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 所以,在地上劃圈為牢,氣節之士勢必不肯進去;用木頭削成獄吏,氣節之士也認為不可受它審訊,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殺。 6.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 我雖然怯弱,想茍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會自甘沉溺于牢獄的侮辱之中呢? 7.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 時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飾打扮,用美好的言辭為自己解脫也無濟于事,一般人不會相信,只不過自取侮辱罷了。
(七)一詞多義
1. 勝 (1)勝任。 能夠承擔或承受。 (2)不可勝記。 盡。 (3)百戰百勝。 勝利。 (4)引人入勝。 優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兩次。 (2)青春不再。 再繼續,再出現。 3.厥 (1)思厥先祖父。 他的。 (2)大放厥詞。 他的。 (3)厥有《國語》。 于是,就。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怎么。 (2)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語氣詞。 (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兼詞,在那里。 5.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錯誤,不對。 (2)無可厚非。 反對,責備。
(八)古今異義詞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古義:謙詞,像牛馬一樣供人驅使的人。 今義:牛馬走路。 2.意氣勤勤懇懇。 古義:情意誠摯懇切。 今義:勤勞而踏實。 3.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 古義:兩個詞,夫為語氣詞。 今義:對已婚女人的稱呼。 4.念父母,顧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妻子。 5.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古義:形容詞,不同尋常。 今義:表程度的副詞,相當于“很”、“非常”。 6.下流多謗議。 古義:處于卑賤的地位。 今義:1.下游 2.行為不符合道德準則
2. 求《報任安書》重點、經典語句
1、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2、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3、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4、所以隱忍荀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5、《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6、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3. 報任安書經典句子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痛苦,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之士,體現出一種進步的生死觀。行文大量運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氣呵成,對偶、引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穿插其中,氣勢宏偉。這篇文章對后世了解司馬遷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 《報任安書》的相關問題三.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字與例句中加點字
A C D B B A 1.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 (A ) A.若望仆不相師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C.或師焉,或否焉 D.吾從而師之 題中“師”字的意思為“效法,學習” A選項“師”字為“效法”之意(整句句子為“賓語前置”), B選項“師”字為“老師”之意, C選項“師”字為“從師”之意, D選項“師”字為“以。
為師(意動用法)”之意 故答案為A 2.比肩接踵 (C ) A.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 B.夫知效一方,行比一官 C.天涯若比鄰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題中“比”字的意思為“并列,挨著”之意 A選項“比”字為“并列,比較”之意 B選項“比”字為“合”之意 C選項“比”字為“靠近,挨著”之意 D選項“比”字為“等到”之意 故答案為C 3.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D ) A.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B.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C.重為鄉黨所笑 D.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題中“重”字為“層”之意(chong) A選項“重”字為“慎重,不輕易”之意(zhong) B選項“重”字為“加上,加重”之意(zhong) C選項“重”字為“重疊,重復”之意(chong) D選項“重”字為“層”之意(chong) 故答案為D 4.思厥先祖父 (B ) A.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B.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 C.率時農夫,播厥百種D.禹厥之三仞 題中“厥”字為“他的”之意 A選項“厥”字為“乃,就”之意 B選項“厥”字為“他的”之意 C選項“厥”字為“那個”之意 D選項“厥”字為“挖掘”之意 故答案為B 5.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 B) A.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家祭無忘告乃翁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題中“乃”字為“卻”之意 A選項“乃”字為“就”之意 B選項“乃”字為“卻”之意 C選項“乃”字為“你的”之意 D選項“乃”字為“是”之意 故答案為B 6.談諧終日夕,觴至則傾杯 ( A) A.見客但傾酒,為官不愛錢 B.漢皇重色思傾國,玉宇多年求不得 C.對此欲倒東南傾 D.權傾五伯 題中“傾”字為“傾盡,全部倒出”之意 A選項“傾”字為“傾盡,全部倒出”之意 B選項“傾”字為“使……傾 ”之意 C選項“傾”字為“壓倒”之意 D選項“傾”字為“勝過 ”之意 故答案為A。
5. 報任安書重點實詞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摩,通“磨”。 2、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見。
見,通“現”。 4、放失舊聞。
失,通“佚”。 5、稽其成敗興壞之紀。
紀,通“記”。 6、則仆償前辱之責。
責,通“債”。 二、詞類活用 1、請略陳固陋固陋: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固陋的意見 2、以污辱先人辱: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受辱 三、一詞多義 (一)重點實詞 重點掌握望、非、蓋、勝、走,請參看《導學大課堂》113頁 (二)虛詞“焉” 1、用作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
(《論語》)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2)相當于“于何”。
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作代詞 1)相當于“之”猶且從師而問焉。
(《師說》) 2)疑問代詞,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3、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三)虛詞“所” 1、用作名詞,處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2、用作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即為名詞性意義,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3、固定用法 1)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2)所以: ①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②表示原因。
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四)固定句式 1、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以……為:把……當作…… 2、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是以:因此 3、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寧得:怎么能…… 4、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無乃:恐怕…… 四、重點句式 (一)倒裝句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于后世”作狀語后置 (二)被動句 1、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于”表被動 2、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幽”表被動,被幽禁 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表被動,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放逐”表被動,被放逐 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臏腳”表被動,被施與臏刑 6、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囚”表被動,被囚禁 7、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為……所”表被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報任安書三四段重點字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