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聽簡單一點的民歌,
民歌大全 1. 茉莉花 2. 花好月圓 3. 恰似你的溫柔 4. 青藏高原 5. 東方紅 6. 南泥灣 7. 在那遙遠的地方 8. 愛的奉獻 9. 走西口 10. 草原之夜 11. 康定情歌 12. 你的眼神 13. 贊歌 14. 長城長 15. 紅蜻蜓 16. 軍港之夜 17. 彎彎的月亮 18. 十五的月亮 19. 好日子 20. 搖籃曲 21.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22. 十送紅軍 23. 敖包相會 24. 掀起你的蓋頭來 25. 紅河谷 26. 阿里山的姑娘 27.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28. 烏蘇里船歌 29. 月光下的鳳尾竹 30. 牧歌 31. 敢問路在何方 32. 我愛你塞北的雪 33.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34. 我的太陽 35. 四季歌 36. 信天游 37. 夢駝鈴 38. 鴿子 39.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40. 出塞曲 41. 阿拉木汗 42. 北京的金山上 43. 北國之春 44. 蒙古人 45. 小河淌水 46.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47. 洪湖水浪打浪 48. 半個月亮爬上來 49. 媽媽的吻 50. 新疆好 51. 被遺忘的時光 52. 北風吹 53. 瀏陽河 54. 友誼地久天長 55. 珠穆朗瑪 56. 思鄉曲 57. 蝴蝶泉邊 58. 美麗的姑娘 59.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60. 邊疆處處賽江南 小李飛刀片尾曲 沒有我你怎么辦。
2. 經典短小民歌
納西族民歌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歌謠,屬于短小民歌。有傳統古歌和隨編隨唱的即興歌。按內容可分為生產歌、風物歌、習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挽歌、獵歌、牧歌、兒歌等。傳唱最早的勞動歌有《打稗子歌》、《打獵歌》等,多為采集、狩獵、游牧時期的古歌。進入農耕后產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線歌》、《放牛山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風物歌有《玉湖水》、《三思水》等;習俗歌有《祭畜神歌》《喊豐收神歌》;儀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褲子歌》、《穿裙子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儀歌有《結親歌》、《求婚歌》、《祝婚歌》、《送親歌》、《勸女歌》、《喜歌》;喪儀歌有《含殮歌》、《謝恩歌》、《送葬歌》;納西族民歌,多用《谷氣》、《喂默達》、《阿麗哩》、《哦熱熱》等曲子演唱,情歌則多用《時本》調吟唱。
納西族歌謠,主要分為傳統調和即興調兩大類。傳統調也叫大調,納西語叫“本底子”或“本子”。納西族民間長詩皆屬傳統調。即興調也叫小調,無固定的唱詞,望物起興,靈活多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納西族廣闊的社會生活。納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慣于用民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調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訴,但東部地區因受藏族民歌影響,調子比較奔放、粗獷。革命戰爭年代,出現了反映人民反抗斗爭的《訴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頌革命軍隊的《賀龍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現了高亢、歡快的歌頌中國**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新民歌。
參考資料:中國網 200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