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勵志短小文言文,就幾句話的那種,多推薦點
你好,勵志文言文如下:
《陋室銘》①唐·劉禹錫山不在②高,有仙則名③。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④。斯是陋室⑤,惟吾德馨⑥。苔痕上階綠⑦,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⑧,往來無白丁⑨。可以調素琴⑩,閱金經⑾。無絲竹之⒀亂耳⒁,無案牘⒂之勞形⒃。南陽⒄諸葛廬,西蜀子云亭⒅。孔子云⒆:何陋之有?⒇[2]編輯本段注釋譯文山不在于多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龍就有靈氣。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爬上了臺階,使得臺階也顯露出綠意;草色映入了門簾,室內也染成了青色。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與我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成堆官府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子云的亭子(它們都很簡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孔子說:“(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簡陋的呢?”宋濂苦學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
2. 勤學勵志古文(越短越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原文】 舜發于畎畝之中(2),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3),膠鬲舉于魚鹽之中(4),管夷吾舉于士(5),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
故天將降大任(8)于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勞其筋骨(11),餓其體膚(12),空乏其身(13),行拂亂其所為(14),所以(15)動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過(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慮(22),而后作(23);征于色(24),發于聲(25),而后喻(26)。
入則無法家拂(bì)士(2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8),國恒亡(29)。 然后知生于憂患(30),而死于安樂也(31)。
3. 十句勤奮勵志的話(古文)
1、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2、明 楊繼盛《言志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3、宋 劉過《書院》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4、漢樂府《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晉 陶淵明《雜詩》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6、唐 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7、唐 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8、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9、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10、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擴展資料:
1、勵志不僅僅是要激活一個人的財富欲望,更要激活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喚醒一個民族的創造熱情。
2、勵志便是讓一個人重新煥發起這種力量。并不是讓弱者取代另一個人成為強者,而是讓一個弱者能與強者比肩,擁有實力相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惟有從內心深處展開的力量,用心靈體驗總結出的精華,才是一個人真正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勵志
4. 勵志類文言文
1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后。
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于犯上,李元禮嚴于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
2龐士元至吳,吳人并友之。見陸績、顧劭、全琮,而為之目曰:「陸子所謂駑馬有逸足之用,顧子所謂駑牛可以負重致遠。
」或問:「如所目,陸為勝邪?」曰:「駑馬雖精速,能致一人耳。駑牛一日行百里,所致豈一人哉?」吳人無以難。
「全子好聲名,似汝南樊子昭。」 3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論王霸之余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劭亦安其言。 4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并有盛名,各在一國。
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5司馬文王問武陔:「陳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明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 6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荀淑方陳□(宀是),荀靖方陳諶,荀爽方陳紀,荀□(或彡)方陳群,荀覬方陳泰。
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綏,裴綽方王澄,裴瓚方王敦,裴遐方王導,裴□(危頁)方陳王戎,裴邈方王玄。 7冀州刺史楊準二子喬與髦,俱總角為成器。
準與裴□(危頁)、樂廣友善,遣見之。□(危頁)性弘方,愛喬之有高韻,謂準曰:「喬當及卿,髦小減也。
」廣性清淳,愛髦之有神檢,謂準曰:「喬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兒之優劣,乃裴、樂之優劣。
」論者評之,以為喬雖高韻,而檢不匝;樂言為得。然并為后出之俊。
8劉令言始入洛,見諸名士而嘆曰:「王夷甫太解明,樂彥輔我所敬,張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長。」 9王夷甫云:「閭丘沖優于滿奮、郝隆。
此三人并是高才,沖最先達。」 10王夷甫以王東海比樂令,故王中郎作碑云:「當時標榜,為樂廣之儷。
」 11庾中郎與王平子雁行。 12王大將軍在西朝時,見周侯,輒扇障面不得住。
后度江左,不能復爾,王嘆曰:「不知我進,伯仁退?」 13會稽虞□(馬斐),元皇時與桓宣武同俠,其人有才理勝望。王丞相嘗謂□(馬斐)曰:「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馬斐)未達而喪。
14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郗鑒?」周曰:「鑒方臣,如有功夫。」復問郗,郗曰:「周覬比臣,有國士門風。
」 15王大將軍下,庾公問:「聞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彥國。阿平故當最劣。
」庾曰:「似未肯劣。」庾又問:「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
」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左右躡公,公乃止。
16人問王丞相:「周侯何如和嶠?」答曰:「長輿嵯蘗(峨?)。」 17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 18王丞相二弟不過江,曰潁、曰敞。時論以潁比鄧伯道,敞比溫忠武,議郎、祭酒者也。
19明帝問周侯:「論者以卿比郗鑒,云何?」周曰:「陛下不須牽□(豈頁)比。」 20王丞相云:「頃下論以我比安期、千里。
亦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21宋□(礻韋)曾為王大將軍妾,后屬謝鎮西。
鎮西問□(礻韋):「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貴人耳。」鎮西妖冶故也。
22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庾元規?」對曰:「蕭條方外,亮不如臣;從容廊廟,臣不如亮。」 23王丞相辟王藍田為掾,庾公問丞相:「藍田何似?」王曰:「真獨簡貴,不減父祖,然曠澹處,故當不如爾。
」 24卞望之云:「郗公體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修計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25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
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 26王丞相云:「見謝仁祖,恒令人得上。
」與何次道語,唯舉手指地曰:「正自爾馨。」不好意思,沒有譯文。
5. 要個 勵志的唐詩,簡短的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2、業精于勤,荒于嬉。—— 韓 愈《進學解》
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7、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8、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 曹 植《贈白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 列傳》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
1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 甫《望岳》
1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13、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1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誠廉》
16、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后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1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蘇 軾《晁錯論》
19、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屈 原《離騷》
20、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 陸 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曹 學《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2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羅大經《鶴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格言聯璧?處事》
25、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諸葛亮《出師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 —— 陸 游
27、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訓俗遺規》
29、堅志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練兵實紀?剛復害》
3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曹 植《白馬篇》
3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顧炎武
32、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 陳恭尹《射虎射石頭》
33、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鮑 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34、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呂 坤《呻吟語?應務》
36、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夫》
========
6. 誰能給我幾篇短小的有哲理的文言文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