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典短小的論語故事
【原文】 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2. 論語十則中的小故事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看來,孔子把朋友是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們的慣常思維中,圣人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難免曲高和寡.其實孔子并不是這樣的,他特別喜歡交朋友.《孔子家語》里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郯國去,在路上碰到了一個叫程子的人.程子是個博學善辯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別高興,“傾蓋而語終日,甚相親”.就是說當時兩個人都在車上,就把車都停下來,兩個車蓋緊緊地靠在一起,兩個人各自坐在車上,談了很久,非常親熱.孔子還回頭對子路說:“拿一束帛贈給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對孔子說,“我聽說,士人不經過中間人的介紹,女子出嫁而不經過媒人的介紹,君子對于這樣的人不和他們相交,因為這是禮節的問題.”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見,沒有人從中介紹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規矩,居然還叫我送東西.孔子勸子路說:“《詩經》上說,‘有一個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麗.邂逅相遇,正適合我的心愿啊’.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程子這樣的賢士,在這時候不贈送給他,則終生不能見到了.子路你就按我的話去辦吧.”孔子路上偶遇賢士,就像邂逅相遇美人那樣高興.他的那種“傾蓋而語終日”的親熱勁頭,那種子路送“束帛”的告誡,都可想見孔子是個好交朋友、待人真誠的人.。
3. 非常短的孔子論語小故事
(1)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么簡單吧?于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并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圣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個君子嗎?
(2)
原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解釋: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時候,他騎馬殿后掩護大家,快進城門的時候,他一邊抽打著自己的馬,一邊說,哎呀,其實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 而是我的馬實在是跑不快啊。
(3)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①也!于予與②何誅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
4. 經典短小的論語故事
1.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后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見到弟子們就有些訕訕的,自己解釋說:“我本來就不愿意見她,既然迫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嘛。”
子路不愛聽,孔子急得發誓:“我假若不對的話,上天一定厭棄我!上天一定厭棄我!”
2.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后,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3.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斗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并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里是不算數的。”
5. 關于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夸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6. 論語中的簡短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遠行,前來向孔子告別。
孔子說:“我是贈送給你一輛車呢,還是贈送給你一段話呢?” 子路說:“請夫子送給弟子一段話吧。” 孔子說:“不能自強不息,不可能達到遠大的目標;不勤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發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對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親近;自己不講信用,不可能使別人對自己講信用;不拿出誠心而謙遜地對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禮義。
如果能夠慎重地從這五個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夠做得長久。” 子路拜受領教而去.孔子被困于陳蔡,從者七天沒有飯吃。
子貢偷出重圍,從土人那里討來了一些米。顏回和子路就用這些米在一個破屋里做飯。
一塊塵土掉進了飯里,顏回拿起來吃掉了。子貢在井旁看見,以為顏回偷吃,心里很不高興。
問孔子說:“仁人廉士在窮困的時候會改節嗎?”孔子說:“改節的人怎么能稱得上仁、廉呢?”子貢說:“像回這樣的人不會改節嗎?”孔子說:“他不會的。”子貢就把他所看到的告訴孔子。
孔子:“我一直相信回,雖然你這樣說,也并不懷疑他。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吧。
你不用說了,我來問他。”于是讓人把顏回叫來,說:“我剛才夢見了我的先人,大概對我有什么啟示吧。
你做好飯后拿過來,我要先祭祀一下。”顏回說:“剛才有一塊塵土掉進了飯里,放在那里不干凈,扔了又可惜,我就把它。
7. 誰有論語故事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8. 【關于論語的小故事】
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么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標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內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