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 《竹里館》做簡要賞析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里,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題解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2. 竹里館鑒賞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詩文賞析】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3. 【竹里館中選擇了什么什么,貼切地表現出環境的清幽;用什么、什么
竹里館 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幫你理竹里館:詩人在輞川的別墅二十景之一. 幽篁:幽靜的竹林. 復:又.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相當于現在吹的口哨.深林:幽深的竹林.林,竹林.詩意解析: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間,一邊彈琴一邊悠閑長嘯.天色已晚竹林深處無人知曉,只有天上的明月來為我映照.引你欣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清幽絕俗的意境,表現了詩人的安閑自在,與世無爭的內心世界.詩中寫景,選擇竹林、明月,貼切地表現出環境的清幽澄凈.寫自己的活動,只用獨坐、彈琴、長嘯,就將怡然自得的神態充分表現出來,選材十分簡潔.我也是四年級學生,也有寫道。
4. 【第2次月考】
一、基礎知識平臺(16分)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4分) 確鑿( ) 竹篩( ) 玉簪花( ) 腦髓( ) 驪歌( ) 桑葚( ) 臃腫( ) 攢成( ) 2.成語填空(4分) 人跡( )至 人聲( )沸 來勢( )( ) 出人( )地 ( )雀無聲 ( )圇吞棗 虛張聲( ) 不( )下問 3.文學常識填空(4分)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2)安徒生是_________文學家,除《丑小鴨》外,我們還學過他寫的_________. (3)_________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在他著的詩作中你所喜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4)《傷仲永》選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4.名句積累(4分) 默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綜合性學習實踐(44分) (一)閱讀課內現代文,回答問題.(16分) 我家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__________那時__________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1.這段文字選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出自魯迅的散文集_________,第一自然段中提到的“朱文公”是指宋朝的_________.(2分) 2.在第一段上的橫線上填上恰當的關聯詞.(2分) 3.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這句話,有人認為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人認為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還有人認為二者兼而有之,你贊同哪種說法?請列出你的理由.(4分) 4.第2段文字用了兩個“不必說”,一個“單是”把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連綴起來,你認為描寫的重點是在前者,還是后者?并說明理由.(3分) 5.在這段文字中,你可以體會到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感情.你有沒有自己十分喜歡的天地(哪怕是門前的一小片草坪),試著依照作者的思路描繪下來.(5分) (二)閱讀課外現代文,回答問題.(24分) 難忘的八個字 〔加拿大〕瑪麗?安?伯德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覺自己越來越與眾不同.我氣惱,我憤恨——怎么會一生下來就是裂唇!我一跨進校門,同學們就開始譏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對別人來說我的模樣令人厭惡:一個小女孩,有著一副畸形難看的嘴唇,彎曲的鼻子,傾斜的牙齒,說起話來還結巴. 同學們問我:“你嘴巴怎么會變得這樣?”我撒謊說小時候摔了一跤,給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覺得這樣說,比告訴他們我生出來就是兔唇要好受點.我越來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沒人會愛我,甚至沒人會喜歡我. 二年級時,我進了老師倫納德夫人的班級.倫納德夫人很胖、很美、溫馨可愛,她有著金光閃閃的頭發和一雙黑黑的、笑瞇瞇的眼睛,每個孩子都喜歡她、敬慕她.但是,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愛她.因為這里有個很不一般的緣故—— 我們低年級同學每年都有“耳語測驗”.孩子們依次走到教室的門邊,用右手捂著右邊耳朵,然后老師在她的講臺上輕輕說一句話,再由那個孩子把話復述出來.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聰,幾乎聽不見任何聲音,我不愿把這事說出來,因為同學們會更加嘲笑我的. 不過我有辦法對付這種“耳語測驗”.早在幼兒園做游戲時,我就發現沒有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們只注意你重復的話對不對.所以,每次我都假裝用手蓋緊耳朵.這次,和往常一樣,我又是最后一個.每個孩子都興高采烈,因為他們的“耳語測驗”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師會說什么呢?以前,老師們一般總是說“天是藍色的”,或者是“你有沒有一雙新鞋”等等. 終于輪到我了,我把左耳對著倫納德老師,同時用右手緊緊捂住了右耳.然后,稍稍把右手抬起一點,這樣就足以聽清老師的話了. 我等待著……然后,倫納德老師說了八個字,這八個字仿佛是一束溫暖的陽光直射我的心田,這八個字撫慰了我受傷的心、幼小的心靈,這八個字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 這位很胖、很美、溫馨可愛的老師輕輕說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兒!” 1.為下列加點的字注音.(4分) ①厭惡( ) ②畸形( ) ③溫馨( ) ④敬慕( ) 2.我為什么覺得除了家里人之外,沒有人會愛我,甚至沒有人會喜歡我?(3分) 3.孩子們都喜歡、敬慕倫納德老師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為什么說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愛倫納德老師?(4分) 5.“耳。
5. 誰知道 逢入京使 或竹里館的賞析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
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
“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
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
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如同隨口而出,特別是后兩句寫馬上相逢的情景,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鏡頭集中清晰,如影視特寫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
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
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鐘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后人蹈襲不得。
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詩寫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帶口信回家的情境。詩來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寫去,不事雕琢,親切不味,真摯感人。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是生活中常見之事,一經藝術提煉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氣! 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 (下簡稱劉《箋》 )系此詩于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 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3.龍鐘:淋漓。卞和《退怨之歌》 :"空山歔欷淚龍鐘。
" 天寶八年(七四九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詩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馬敘談,請他給自已家里帶個口信,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全詩語言平易,但精練概括,情深意厚,親切感人,自然深入人心。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此詩約寫于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
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
“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 《逢入京使》圖注 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
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
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夸張,但“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夸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
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后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
“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