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新聞10條
1.美無線頻譜拍賣總額已達185.5億美元
2.全球變暖 為何我國爆發罕見雪災
3.王曉初帶隊緊急馳援中國電信貴州抗災
4.信產部嚴斥北京地區聲訊臺騙取信息費
5.戴爾春節促銷商用筆記本首次跌破4000元
6.納斯達克春節前懸掛五星紅旗討好中國市場
7.網通全面啟動南北對口抗雪災支援
8.分拆消息刺激摩托羅拉盤后股價上漲10%
9.北京報刊亭將統一裝公用電話
10.黃光裕大幅轉讓國美股權給家庭成員
我就是這樣寫的
2. 科學新聞
*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于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里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恒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陜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
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采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
中科院計算機所研制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于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癥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絡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于β淀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癥致病的新機制,并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藥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藥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癥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于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并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并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癡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于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3. 有關物理前沿的科技新聞,最好簡短一些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理論研究獲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劉伍明研究員與金屬研究所張志東研究員、梁兆新博士生合作,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理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了外勢作用下原子相互作用參數隨時間變化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孤子。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1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24年,印度科學家玻色 (Bose) 將光子作為數量不守恒的粒子成功地導出了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愛因斯坦(Einstein) 將其推廣到全同粒子理想氣體,從理論上預言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的存在,即在很低的溫度下,無相互作用的玻色子會在最低能量量子態上突然凝聚,達到可觀的數量。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具有奇特性質,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研究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外場等對物質凝聚過程及動力學的影響。這不僅對基礎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原子激光、原子鐘、原子芯片技術、精密測量、量子計算機和納米技術等領域都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實驗體系以及受實驗技術的限制,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早期實驗研究進展十分緩慢。1995年7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 (JILA) Wieman小組首先在實驗中觀察到了87Rb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200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Eric A. Cornell、Wolfgang Ketterle、Carl E. Wieman,表彰他們在實現弱相互作用玻色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實驗方面的開創性工作。2004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科學》將實現費米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評為年度國際科技十大進展之一。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已成為國際物理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平均場理論框架下可以用Gross-Pitaevskii方程描述,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化為一維非線性薛定諤方程,但至今僅標準非線性薛定諤方程可以嚴格求解。獲得不同類型的非線性薛定諤方程的嚴格解對研究和深入了解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劉伍明、張志東和梁兆新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一維非線性薛定諤方程的嚴格解,它描述了在一個排斥勢中隨時間變化的原子間相互作用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亮孤子的動力學。發現在亮孤子中的原子數可以保持一個動力學平衡:在亮孤子和背景間存在一個時間周期的原子的交換。結果表明,在一定的參數范圍內,亮孤子可以通過增加原子的散射長度被擠壓成非常高的局域物質密度。這提供了一個實驗的工具來確認一維Gross-Pitaevskii方程的適合應用的范圍,并可以實現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擠壓與控制。由于一維非線性薛定諤方程還可以描述光子晶體、光纖通信、磁性孤立子等許多物理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行為,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對這些研究領域也將有很大的啟迪。
4. 最近的科技新聞(500字)
研究者們發明了一種無線充電系統,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同時給最多40個手機充電。
據外媒報道,韓國的研究者們發明了一種無線充電系統,可以通過無線方式,給一間辦公室中的所有手機充電。 報道稱,這個系統可以在5米之外的距離給手機充電,同時最多可以服務40個手機。
這個系統的電力充足,甚至足夠維持一臺電視的運轉。 研究者稱,現在的人們享受著各種各樣無線電子產品的服務,而盡管無線充電系統仍然處于商業化的早期階段,裝配這樣的系統也可能花費不小,但研究者們認為無線充電是未來充電系統的正確發展方向。
5. 科學新聞有哪些
評選十大科學新聞的事件須滿足以下三點:某一領域的重大突破,促進相關的領域的發展,而不是在已有研究上的小改進;引起廣泛關注的重大科學事件,具有里程碑意義;某一領域的重大發現,將改變人們的現有認識。
發現疑似“上帝粒子” 的新粒子;
“好奇號”登陸火星;
首次描繪人類基因組功能地圖;
第三種中微子相互作用得到確認;
石墨顆粒在室溫下表現出超導性;
首個預防艾滋病的藥物獲批上市;
“蛟龍號”創深潛紀錄;
“龍”飛船正式向國際空間站運貨等等。
6. 摘錄一段關于科技的新聞資料
網友完善的答案 好評率:77% 一、第一臺分子機器誕生 法國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轉的“分子輪”,并組裝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臺分子機器——生物納米機器。這個非常奇特的有機分子包括2個直徑為0.7納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組成的“車輪”,所有分子機器的化學結構均被固定在銅基上。
二、一個原子厚的最薄材料問世
3月1日,英德兩國科學家宣布聯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頭發的二十萬分之一,它的問世有望在電子計算機和醫學等領域掀起新的革命。這種膜片由碳原子六邊形連接而成,狀如蜂巢,但只有一個原子厚。這種膜片將主要應用于大幅提高計算機運算速度和研制新藥物,成為更加有效的晶體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體
最具爭議的美國“科學怪人”克雷格·文特爾10月6日透露,由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造染色體,并有可能創造出首個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移植,成功地使一種細菌變成另外一種細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組開始取代原基因組運作。這是人類首次在一個活有機體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種的完整基因組。
四、中國發射首顆探月衛星
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于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飛天,11月5日進入環月軌道,并陸續發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測數據,繞月探測圓滿成功。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衛星之后,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五、發現4個夸克組成的復合粒子
一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加速器,發現了一種新的帶電荷粒子。它與已知的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的介子不同,極有可能是由4個夸克結合形成的新的復合粒子。這一發現對進一步加深量子色動力學現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六、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
美國科學家利用細胞核轉移技術,用靈長類成年成纖維細胞成功克隆出獼猴胚胎,并提取出2個干細胞系。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并從來自14只獼猴的304個卵母細胞中培育出2個胚胎干細胞系。
七、皮膚干細胞成功問世
美日科研小組11月20日同時發布各自的干細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體皮膚細胞“仿制”出具備胚胎干細胞功能的干細胞,從而有望避開胚胎干細胞研究面臨的倫理爭議,并大大推動與干細胞有關的疾病療法研究。對數以百萬計寄希望于干細胞療法的患者來說,該項突破是一個重大的科學里程碑。
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實驗鼠
美國肯塔基大學通過植入能殺滅多種癌細胞且不會傷害正常細胞的“Par-4”腫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實驗鼠,對人類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如果能通過骨髓移植讓“Par-4”作用于人體抗癌,就可以使癌癥患者免除化療放療的侵害。
九、克隆出轉基因熒光貓
韓國科學技術部12月12日宣布,韓國國立慶尚大學通過對母貓的皮膚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用轉熒光蛋白基因技術克隆出其皮膚能在黑暗中發出紅光的貓,標志著全球首次克隆出帶紅色熒光蛋白基因的貓。該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與人類有同樣疾病的其它克隆動物,幫助更好地研究治療遺傳性疾病。
十、“巴厘島路線圖”最終簽訂
12月1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在比原定閉幕時間推遲了一天之后,終于最后簽訂了“巴厘島路線圖”,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安排舉行談判,以保證《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類減排溫室氣體的努力不會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