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字的由來
一、來源有六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后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后,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2. 李字的由來
關于李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在發現的甲骨文有下圖中的字樣,應為甲骨文的李字,其結構是上木下子,表示樹木所結的果實之意。 其二,認為最早的李,當推戰國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結構。
但在戰國時代陳簠的李卻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體;文字學家商承祚說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現,故也無確證。 之后秦時的小篆文字演變,再到漢隸中的李將篆文字形中的上半部分叉形的木的寫成現在的木字形,將篆文字形中下半部分的子的圓形給去掉,寫成現在的子字形。
擴展資料:李 一、一種樹木(名),如李子樹,是指一種生長李子的樹木。 二、與食物有關。
古時人們出發、旅行時常帶上些李子作為路途中的食物,所以此字也含有旅行或旅行攜帶的物品的意思(名),如行李,是指旅行時所帶的物品。 三、指姓,這里有一個小故事:在遠古的堯舜時期,有個負責刑事、監獄的官,這個官職叫大理官,其后代以官職為姓,姓理。
在商紂王時期有個叫理征的人被紂王治罪,而其兒子理利貞在逃亡過程中幾乎要餓死時,遇到了一棵李子樹,他以李子為食得以活命,為了報答這棵李子樹,也由于害怕朝廷追殺,就改理姓為李,這就是李姓的來歷(名),如李白,是唐朝的大詩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李 (漢語漢字)。
3. 李姓的來源是什么(請簡短回答)
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為理氏,后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擴展資料:
李姓的其他由來傳說
1、姬姓的改姓,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住在鐘離國。武王滅商后,封這支巴人于巴,遂有巴子國。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一部分巴人留居渝境成為板楯蠻,而南迂湘西的武陵蠻,東迂到鄂車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這支巴人以虎為圖騰。改姬姓為季姓。公元303年,李姓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這是李姓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后滅于東晉。至今近3000年歷史。
2、皇帝賜姓和少數民族改姓,西南少數民族有很多李姓。他們有皇帝賜姓的后裔。隨著歷史的發展,一些少數民族改為李姓。唐代名將徐躓,被太宗皇帝賜于李妊。
自3世紀“永嘉之亂” 后,社會動蕩,群雄混試,少數民族乘隙進入中原,從此中原融入大量的少數民族的血。李姓包括其它姓氏亦是如此,融入李姓的主要是匈奴人和鮮卑人等等,這些因素使李姓發展比較迅速,使他們成為第一大姓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姓
4. 李姓氏的來源,簡單點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云:"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
第六種說法:源于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
第七種說法:源于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于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后,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5. 【誰能替我分析一下“李”這個字的文字起源,比如說甲骨文它的象
李 形聲字.從木,子聲.本義:李樹甲骨文字形,上木下子圖片更多說文解字李 果也.從木子聲.杍,古文.良止切康熙字典【辰集中】【木字部】李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古文〕杍《唐韻》《正韻》良以切《集韻》兩耳切《韻會》良士切,音里.《說文》果名.《素問》東方木也.《爾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難老,雖枝枯,子亦不細,其品處桃上.《詩·小雅》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又《韻會》世薦士謂之桃李.《劉向·說苑》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實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謂狄仁杰,桃李皆在公門,正用此事.又《博雅》行李,關驛也.又與理通.《左傳·僖十三年》行李之往來.《周語》行李以節逆之.《泊宅編》李理義通,人將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又星名.《史記·天官書》熒惑為李.《徐廣注》內則理兵,外則理政.又司理,官,亦稱司李.《前漢·胡建傳》黃帝李法.《管子·法法篇》臯陶為李.又檇李,春秋吳地.又姓.《風俗通》伯陽之后.李 lǐ〈名〉(1) (形聲.從木,子聲.本義:李樹)(2) 同本義.落葉喬木,春天開白色花,果實叫李子,熟時黃色或紫紅色,可吃 [plum]李,李果也.——《說文》北山有李.——《詩·小雅·南山有臺》(3) 又如:李下瓜田(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又指李樹的果實、李花、李園華如桃李.——《詩·召南·何彼禯矣》(4) (李:李花)報之以李.——《詩·大雅·抑》(5) (李:李子)丘中有李.——《詩·王風·丘中有麻》(6) (李:李園)(7) 獄官.通“理” [judge;justice]皋陶為李.——《管子·法法》(8) 星名.即角宿二,為室女座 δ星 [star's name].如:李長庚(西方太白金星的名號)(9) 姓.如:李杜(李白和杜甫);李唐(李氏唐朝);李氏子蟠(姓李的人家的孩子.氏,姓);李文靖公(李沆,字太初,宋太宗、真宗時的宰相,謚文靖);李渤(唐朝洛陽人,曾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李牧連卻之,李牧接連打敗它.李牧,趙國良將,曾幾次打敗秦軍.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攻趙,李牧率兵抵抗.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殺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趙軍,虜趙王勵形聲字.從力,厲聲.本義:勉力,努力甲骨文沒有勵字小篆字形康熙字典【子集下】【力字部】勵《唐韻》《集韻》《韻會》?力制切,音厲.《說文》勉力也,從力厲聲.《玉篇》勸也.《廣韻》勸勉也.《后漢·祭彤傳》璽書勉勵.又《韻會》通作厲.有修飾振起意.《前漢·宣帝紀》厲精更始.勵勵 lì〈動〉(1) (形聲.從力,厲聲.本義:勉力,努力)(2) 同本義 [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勵,勉力也.——《說文》.用勵相我邦家.——《書·立政》庶明勵翼.——《書·皋謨》勵于一言.——《鬼谷子·決篇》(3) 又如:礪翼(勉力輔佐君主,精勤以行君命);勵志(勉勵其心志;集中心思于某種事業);勵節(勉力志行,崇尚氣節)(4) 振作 [rouse oneself for vigorous efforts to]處遂改勵.——《世說新語·自新》相早勵良規.——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勵精更始.——《漢書·宣帝紀》(5) 又如:勵精(振作精神)。
6. 李字的來源
源于嬴姓和姚姓 李姓是出自黃帝之后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結合的后代,或出自老子李耳,屬于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后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李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7. 李字的來源
源于嬴姓和姚姓 李姓是出自黃帝之后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結合的后代,或出自老子李耳,屬于以官職名為氏。
顓頊和舜帝后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
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李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
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8. 關于李字由來
李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
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
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
相當于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
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
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
相當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
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
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
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
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
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
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
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河南:汝州李氏祖譜一冊(汝州李氏應該屬于郡望中的“南陽郡”) 五、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
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后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
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
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余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