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等簡短的介紹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于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啟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2. 魯迅簡單的介紹
[編輯本段]魯迅的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人稱“文思革”(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而已集》等。 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魯迅生于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
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更名為周樹人,字豫才。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理想以自己的雙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戰亂紛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
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留日歸國,任時兩級師范(現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化學教員,兼日語助教。
其講課及所編《生理學講義》,深受學生歡迎。同年冬參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魯迅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成為新文學典范。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嬰。
有3個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后于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3. 魯迅簡單的介紹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魯迅的一生,曾經與兩位女性有過婚姻或愛情關系,一是當他26歲的時候,從日本回到紹興在母親魯瑞的主持下與山陰朱安女士結婚。
魯迅自與朱安結婚之后,直至病逝為止,并未與她解除這種婚姻關系(魯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會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離婚),魯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顧著魯迅母親的生活,從未有怨言。
二是當他47歲的時候,從廣州抵達上海,即與長期追隨自己的番禺許廣平同志同居。
魯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間,和許廣平同志一樣,也一直作為魯迅遺屬同社會保持著正常的聯系。
4. 魯迅作品及簡短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 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 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 安。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 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 基石。
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 集續編》等專集。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 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 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
1929年,兒子周海嬰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 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 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 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 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 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為 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 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
1981年出版了《魯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 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