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嵇康《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馀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馀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后,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涂,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后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后樂足,遺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2. 養生論 譯文
原文:凡以飲食,無論四時,常令溫暖。
(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譯文:對于飲食,不管一年四季的氣候如何,常以進食溫暖的品物為佳 一、起居 (一)睡眠宜早,勿過十時,凡交十一時,為陽生時,屬腎,此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二)睡時宜一切不思,鼻息調勻,自己靜聽其氣,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而息。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于水,化為烏有,自然睡著。
(三)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時再睡。(四)如在午時,即上午十一點至一點,為陰生之時,屬心,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凡有心臟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時注意,則元氣日強,無心跳腹泄或小便頻速之病。(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遲。
居北方宜防寒氣,如在粵桂等省,早起防山嵐瘴氣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二、靜坐 靜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諸門,又有密宗、禪宗之分,今取簡易穩妥靜坐法,打一根基。 (一)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應靜坐,用以防病、治病、養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盡也。
靜坐法于有工作人較難,因無時間也,然每日四十分鐘當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二)健康、壽命、德性,并關系后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關改良種族,社會福利,豈不偉大。現在大家忙于生產,看重物質,不知這個肉體,正是物,首先要維持它。
人生以健康為第一,應當特別注意。 現在流行氣功療養法,我于此道,素無經驗,蓋各有長處,并非全無效果,只是運氣作功夫,有些人貪求速效者,未免走錯路。
雖不可歸咎于法,要非可以普傳而慎始之難也。應先說病,病有兩種醫法,一是外力,如醫藥、針炙、按摩等是;二是自力。
即靜坐法是。外力宜于急癥,自力宜于長病。
凡藥石所不治者,惟有靜坐法,功穩而妥。若兩法兼施,則更妙矣。
養身要訣 人壽至百歲并非難事,惟保持此身之為難,能保持則少病,自然長壽。而保持之法,實在平時,如保持室內清潔,必日日勤于打掃,器具亦必日日洗滌,而物自經久。
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斷水,或可以一日斷水,不可一刻斷空氣。
所以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
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郁于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
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心何以難化,則因看事太真,我見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養身須有學問道德,對一般人難以求全責備,只勉其退讓克己,少惱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藥石之外,施以小術,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無費用,二省時間,三無流弊,四有實效,五勿他求,六為預防。
但行之非難,須有先決條件如下: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間斷,行過百日,停止反覺不適,當如每日吃飯一樣。 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間斷,行過百日,停止反覺不適,當如每日吃飯一樣。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氣,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貪多,貪則無恒而性急,勞而無功。
以此法乃經常性,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養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其余起居、服裝等皆是輔助。
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納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為第二。
而飲食無節,饑飽過度者,腸胃必受傷,而營養日減。睡以安神為主,神以心安為主,應配合年齡,壯年至多七小時至八小時,多睡則智昏頭暈眼紅脹,四肢疲軟,童年必睡足八小時,或過九小時勿礙,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時已足。
應注意者,(一)夜勿過十點半,老年人以八點為正,勿過九點。(二)枕上切忌思索計算未來事。
(三)勿以安眠藥片助睡。 原文:凡以飲食,無論四時,常令溫暖。
(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譯文:對于飲食,不管一年四季的氣候如何,常以進食溫暖的品物為佳 一、起居 (一)睡眠宜早,勿過十時,凡交十一時,為陽生時,屬腎,此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二)睡時宜一切不思,鼻息調勻,自己靜聽其氣,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而息。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于水,化為烏有,自然睡著。
(三)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時再睡。(四)如在午時,即上午十一點至一點,為陰生之時,屬心,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凡有心臟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時注意,則元氣日強,無心跳腹泄或小便頻速之病。(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遲。
居北方宜防寒氣,如在粵桂等省,早起防山嵐瘴氣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二、靜坐 靜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諸門,又有密宗、禪宗之分,今取簡易穩妥靜坐法,打一根基。 (一)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
3. 最簡單的養生方法
環境,主要包括氣候和地理兩大因素。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努力去適應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的“法于陰陽”,就是指主動適應四時氣候來養護身體。后代養生家多因循《黃帝內經》的上述思路,逐漸創立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適應環境養生法,它們包括:
適應四時節令養生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于長生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春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從臟象理論的角度來看,肝膽經氣在春天條達舒暢,善養生者此時必須避免肝氣郁結、思郁沉悶,而應該使思想開朗,肝氣舒暢,這是在思想修養方面適應春季的養生要求。與此相關,春季往往會出現肝氣過旺,導致肝氣勝脾。按照五行調控理論,此時還應該“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千金要方》),以便從飲食方面滿足春季養生要求。
夏季養生法。《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南方生熱,熱生火。根據這一特點,古人提倡夏季養生應該做到精神愉快,情志平和,不得性躁、發怒,以免引起體內火旺。在起居方面,應晚睡早起,適當曬些陽光,以適應自然界隆盛的陽氣,有助于體內過盛的陽氣向外宣泄。在飲食方面,《養生論》認為:”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熱也。“主張夏季應多吃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多食用熱性食物,以免加重體內的火熱。
秋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稱:“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養收之道也。”秋季的飲食應減少辛味而增加酸味,以免肺氣太旺而使肝氣過于抑制。此外,由于秋天氣燥,人們應多吃芝麻之類的食物以潤燥養肺,少吃寒冷食物,多吃溫性食物。在起居方面,應早睡早起,趁著秋季天高氣爽,山川景色明凈之際,多登高遠眺,以舒肺氣。
冬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圻,勿擾平陽,早臥晚起,必得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養己所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由于冬季是腎經旺盛之時,腎味屬咸,此時的飲食應當減少咸味,增加辛味,以便起到宣達肺氣,鞏固腎氣之效。
4. 養生論的譯文
神仙雖然不能憑著眼睛看到,但記事之書記載的史實、歷代史籍傳寫的人物中,都明明記述鍺神仙及其事跡,看來神仙是一定有的了。
似乎是獨獨稟受了特異的東西,是從自然中稟受的,不是長期學習能夠獲得的。不過要能導氣養性得當,用來使人享盡天年,上等的獲得一千多歲的壽命,下等的獲得大約數百歲的壽命,是能夠實現的。
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導氣養性的方法,所以無人能夠獲得這樣的壽命。憑什么說明這一道理呢?人們服用藥物來希求發汗,有時并不能夠取得效果;可是慚愧的心情一旦匯集,就會大汗淋漓。
整個早晨沒有用餐,就饑腸轆轆、很想吃飯;可是曾子由于親人去世而心情悲傷,七天不吃東西也不饑餓。到了夜半還坐著不睡,就昏昏沉沉,很想就寢;要是心存深憂,那么到了天亮也不能合眼。
梳子可以梳起頭發,濃酒可以使臉紅熱,不過是靠外力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罷了;壯士如果發怒,憤怒的樣子看起來和平常人大不相同:是豎起頭發、沖起帽子。由此說來,人的精神對于身體,猶如國家的君主。
精神在內躁亂不安,身體就會在外受到損害,猶如君主在上位昏庸無道,國人就會在下邊作亂一樣。 采用播種之后不再管理的田種法,一畝地能出產十斛糧食,就叫做良田,這是天下的共同說法;不知道采用播種之后講究管理的區種法可以使一畝地出產一百多斛糧食。
土地和種子是一樣的,然而種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成效就會相差很大。認為商人沒有十倍的利潤,農民沒有一畝地收獲百斛糧食的希望,這些都是墨守成規而不知變化的看法啊!常吃黑大豆就會讓人身體沉重,過量使用榆皮和榆葉就會讓人昏昏欲睡,合歡能讓人消除郁忿,萱草能讓人忘記憂愁:這是愚蠢人和聰明人都知道的常識;大蒜會傷害眼睛,河豚魚有毒不能使用;這也是一般世人所懂得的道理。
身上虱子寄生到了頭上就會逐漸變黑,雄麝吃了柏葉就能生成麝香;生活在有些山區的人由于水土不好頸部就會生出癭病,生活在晉地的人則由于水土的原因牙齒就會變黃患病。從這些情況推論來說,凡是吃的東西的特性,在熏陶性情、影響身體方面,無不產生相應的作用。
難道只是吃了黑大豆而影響身體使之沉重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輕健、大蒜傷害眼睛使之昏暗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明亮、水土熏染牙齒使之變黃生病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潔白堅固、柏葉的香氣襲入雄麝使之生成麝香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生成臭物嗎?! 養生的道理隱微奧妙,可以從事理上推知,難以用眼睛識別,譬如枕木與樟木,生長七年之后才能區分開來。如果以急于求成的心理來跨入清心寡欲的修養之路,意圖速成但收效緩慢,希望迫切但效應久遠,所以沒有誰能堅持到底。
心志遠離養生之道的眾多世人既然認為養生沒有效果,于是就不去追求;然而追求養生的人由于不專心也會喪失成效,片面依靠一種方法的人由于不全面也最終會沒有建樹,只是追求養生技術的人由于思路狹窄則會自毀大業。因為都是像這種種的情況,所以想要享盡天年的人一萬個里邊也沒有一個能成功的。
善于養生的人就不是這樣,是思想上淡泊虛無,行為上安靜泰然,不斷地減少直至去除私心和貪欲。懂得名利地位會傷害精神,所以輕視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中希望得到而后要在行動上硬行克制;明白美味佳肴會傷害生機,所以拋棄而不眷戀,并不是心中貪戀不已然后要在行動上強行壓抑。
名利地位等外在東西因為會使心性受害所以不留在心中,精神因于淳樸淡泊就能特別飽滿。胸襟坦蕩而沒有憂患,心性寧靜而沒有思慮。
又去用純一之功約束自己,用和諧之氣調養自己,兩者一天天地相輔相成,就會在安定的境界統一起來。然后再用靈芝薰蒸身體,用甘泉滋潤臟腑,用朝陽沐浴皮膚,用音樂安定神志,順其自然而為,自感適意,這樣就會身體輕健,心性沉靜。
忘掉物質享受帶來的所謂歡樂然后就會得到真正的愉快滿足,擺脫生命的牽掛然后就會使身體獲得長壽。象這樣地堅持下去,差不多就同羨門比一比壽命,同王子喬較量年齡了!為什么說養生沒有應有的成效呢?。
5. 現代文養生論第四段
在商湯大旱之年種植莊稼,偏受過一回灌溉的莊稼,雖然最終難免枯死,但必然遲些時日枯萎。既然這樣,那末灌溉一次的益處實在不可輕視啊。然而世人常說發怒一回不會侵害生機,悲哀一次不能傷及身體,使輕率而放縱,這好比不明灌溉一次的益處,卻期望由枯萎的禾苗結出茁壯的稻谷一般。所以有才德的人懂得形體依賴精神而形成,精神憑籍形體而存在,領悟生機的容易喪失,明曉一過的危害。所以陶冶性情用來保養精神,安定心志用來健全形體,愛憎憂喜等情感不存於心,清靜淡泊,沒有任何貪戀,從而使體和氣平;又施行呼吸吐納的養生方法,服食丹藥,調養身體,使形體與精神互相結合,表里完全貫通。
田種法,一畝收得十斛,就稱它良田,這是社會上的一般看法。不知區種一畝可收一百多斛。田地、種子相同,由於種植管理的方法不同,功效就相差很遠。說商人不能獲取十倍的利息,農夫沒有獲取百斛的希望,這是墨守常規而不知變通的看法啊。
多吃豆令人身重,過食榆使人嗜睡,合歡可以叫人消除仇怒,萱草能夠讓人忘掉憂愁,這是愚蠢之人和聰明之人共同知道的常識。葷辛的大蒜傷害視力,有毒的河豚不養身體,這也是一般的人都懂得的道理。身凡居頭部會逐漸變黑,雄麝食柏藥能產生麝香,居住在山區頸部容易生癭,生活在晉地牙齒常會發黃。從這些事例推而論之,凡是所食之物,其氣皆能熏陶情志,染變形體,沒有什麼不相合的。難道只是多食豆使身體重滯而不能輕捷,多食蒜使眼睛傷害而不能使它明亮,多食棗使牙齒變黃而不能堅固,多食柏藥而使雄麝產生香氣而不能發出腥味嗎?
所以神農氏說:“上品藥延年益壽,中品藥調理情志”的話,實在懂得性命的道理,并通曉保養啊。但是一般人不明這一點,只看到五谷的作用,雙目被外界之物迷惑,只沉這在歌舞女色之中,雨耳爲淫邪之聲充斥,厚味煎熬他們的臟腑,酒漿腐蝕他們的腸胃,香氣朽爛他們的骨髓,喜怒擾亂他們的正氣,思慮消耗他們的精神,哀樂禍害他們的純和之性。以藐小單薄的軀體,卻受到多方的攻伐;以容易耗竭的身子,卻遭致內外的夾擊。人身并非木石,怎麼能夠久長呢?
6. 有養生論的注釋文嗎
[三國.魏] 嵇康《嵇中散集》卷三《養生論》
[譯文] 身體憑借精神而成立,精神需要身體而存在。懂得生命之理容易喪失,明白一次過失會危害生命,所以就應陶冶情性以保養精神,心神安定以保全自身,不讓愛憎進入情感之中,不使憂喜留在心胸之內,淡泊而無所感觸,從而保持身體精氣和和平平。又注意呼吸吐納,講究飲食養身,使精神相互融合,內外就會相濟了。
病人須堅心定志
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他用。
7. 中醫養生論是什么
中醫養生要訣一 順四時
據《黃帝內經》,運氣就是運動著的氣。這運動著的氣在自然界的表現就是春、夏、秋、冬——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地球上什么地方最適合人的生存?不管是北極還是南極,它有陰就沒陽,有陽就沒陰,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不適合人生存。而溫帶由于有陰陽交替,使得住在溫帶的人大腦溝回在漲起來、縮回去的過程中越變越深,所以溫帶是最適合人生存的。
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
順四時為養生的第一條,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我們人就像外面的落葉樹一樣,春天樹要發芽了,它所有的營養從根部向枝干調動,它的力量是從內部向外走;而外面呢,又給了它一種阻力。所以中醫學講,春天的脈是弦脈。什么叫弦脈呀?那就是里面的力量要往外走,而外面還沒準備好條件,所以你春天的脈一按就是弦脈,跟那個剛發芽的芽尖一樣。到了夏天,樹葉非常繁茂了,因為所有的營養都從根部調動起來,集中到枝葉上去。人也一樣,春天人的氣血從內臟向四肢調動。到夏天,所有的氣血都調動到外面去了,而內里是空虛的。所以夏天容易鬧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細菌和病毒,因為你的陽氣都跑外面來了,你里面是最弱的。中醫說至虛之處必是致病之所。秋風一起,人的氣血開始從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氣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很多上海人相信吃膏滋藥。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呢?因為夏天你的氣血都跑外面去了,內里是空的,別說吃膏滋藥了,就是多吃點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你的氣血都藏到里面去了,那時你用點精血有情之品像阿膠呀,熟地呀,吃進去能夠運化,這運化是為了明年春天做準備,就像樹要冬灌一樣。
人法自然,人順四時,其實就是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養生。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話:“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遲早要做病。”它含有深刻的中醫哲理。夏天人的氣血都到外面來了,天熱出汗,把你秋冬代謝的多余物都隨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你一呼一吸時,身上皮膚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說肺主皮毛。可我們每到夏天,唯恐空調開得不大,屋里是空調,汽車里是空調,以為呆在空調里是最好的。其實夏天的時候毛孔是打開的,這種打開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它調整體能,把體內代謝的產物由汗排出體外去。而你非不讓它排出去,那它不留在身體里面做病嗎?冬天,天地都是閉藏的,你的氣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應該是閉合的,如果把那空調溫度老開到30多攝氏度,冬天本來不應該出那么多的汗,你老讓它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是《傷寒論》的原話。該閉藏的時候沒有很好地閉藏,該打開的時候不讓它打開,你不得代謝病誰得?
以前住平房的時候,我不敢安空調,我說最好的是扇子,它可以小大由之。但要是住到高樓上那可不行,因為它沒有地氣了,那就得用空調。用空調不要怕費電,一定要把窗子打開一點,讓它有自然的風。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順四時,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中醫說,春氣和肝氣相通。肝是干嘛的呢?肝體陰而用陽,它是你調動氣血的重要臟器。到春天來到的時候,氣血從內里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所以我勸大家春天的時候最好吃點烏雞白鳳丸。為什么?一方面養肝陰,一方面行肝氣,助于它的生發。
到夏天,天氣特別熱的時候要吃一點人參生麥飲。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生麥飲是由人參、麥冬、五味子制成,這是著名醫家孫思邈的方子,他用這個方子治暑熱。在暑熱季節用生麥飲,為什么?因為你的陽氣都跑到外面去了,內里的陽氣不足,所以用人參補氣;汗出得太多了,他用五味子收斂,斂心氣;天氣太熱,汗出了以后里面的津傷陰,所以用麥冬養陰。夏天來到的時候,老人可以吃一點生麥飲。
秋風一起,它和肺氣相通,肺是主閉藏的,宣發與肅降。這時候你要讓氣血能跟著季節往里走,要用一點秋梨膏。秋梨,梨得金氣最重,開的花是白的,結果是在秋天。用一點秋梨膏你就不會在秋天到來的時候由于肺氣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腎氣相通。男同志重在補腎,比如說六味地黃丸呀、桂附八味丸呀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補血為主,冬天可吃些阿膠呀,大棗呀,核桃仁呀等膏滋藥。
順四時而生,一方面要求我們調整自身的生活,讓它順應四時的規律;另一方面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適當用些藥來按照季節調養身體,這樣就可以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