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名人失敗后成功的事例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云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
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并采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并廣征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
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
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 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
事件后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并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
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
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
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轉往臺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后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
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
后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后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并于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
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并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于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并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并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
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并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
孫中山收款后于3月離開日本。由于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于是引起會內分裂。
孫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于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
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于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鎮),歷十余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于安慶,失敗殉難。
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國國土。
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
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于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2. 名人失敗后走向成功事例 要簡短的 梗概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3. 【名人正視自己的錯誤改正后成功的例子簡短】
近讀這樣一個小故事,喬治·華盛頓小時侯,他的爸爸在果園里種了一棵品種極佳的櫻桃樹.后來,華盛頓的爸爸買了一把十分鋒利的斧子,華盛頓發現了就想試一試斧子有多么鋒利,于是他掄起斧子砍向了櫻桃樹.沒想到,還是小樹苗的櫻桃樹十分弱不禁風,被砍倒了.華盛頓的爸爸發現自己心愛的櫻桃樹被砍了,十分生氣,大聲質問是誰干的,華盛頓雖然很害怕,但還是坦白說是自己砍的.爸爸聽后,并沒有責備他,反而還夸華盛頓誠實.魯迅曾說過一句話:“誠信為人之本”.華盛頓能夠坦白承認錯誤,這一點,是尤其可貴的.正像古人所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同志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清醒地看到,“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錯誤總是難免的”問題在于,錯誤發生之后,是承認之、改正之,還是推諉之、堅持之,區別很大,后果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典型事例:一個是秦穆公.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顧謀臣蹇叔的竭力反對,派大將率軍遠途奔襲鄭國.因鄭國獲訊作了準備,秦軍只好無功而返.歸途中不出蹇叔所料,在肴山遭晉軍伏擊,大將被擒,全軍覆沒.秦穆公面對自己因剛愎自用而導致的慘敗,沒有推托責任,怪罪部下,而是公開認錯,痛改前非.他“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見《左傳》)秦穆公謙誠坦白的胸襟和堅決改正錯誤的態度,贏得了臣民的尊敬.三年后,秦軍終于在彭衙之戰大敗晉軍,使秦國聲威大振,為后來稱霸乃至統一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另一個是袁紹.東漢末年,稱雄冀北的袁紹,不聽謀士田豐勸阻,貿然發動官渡之戰,結果大敗.袁紹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文過飾非,將田豐殺了.他固執地堅持錯誤,加上心胸狹隘,偏信讒言,使得士氣渙散,人心惶惶,人才外流,終為曹操所滅.從以上兩個事例中,我們可以感悟到:善于發現錯誤,敢于承認錯誤,勇于糾正錯誤,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項重要執政能力,也是一種必要的執政智慧,更是誠信的最高境界.用當今的話說,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它體現的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自信,是一種責任意識,是對干部群眾的信任,也是動員和組織干部群眾解決問題的好方式.如果對已經出現的問題不作堅決糾正和解決,就可能帶來一連串、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問題多了、大了,就會積重難返,最終可能一朝覆亡.袁紹不正是這樣毀掉的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失敗后成功的例子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