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化學的小故事
點石成金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龍體長存,日思長生藥,夜作金銀夢。
于是各路仙家大煉金丹,他們深居簡出于山野之中,過著超脫塵世的神仙般生活。煉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黃(硫化砷)等為原料 ,開爐熔煉。
企圖制得仙丹,再點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銀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單身寡居致力于煉金術。
一兩千年過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點石成金出終成泡影。 金丹太徒勞無功而銷聲匿跡。
中外古代煉金術士畢生從事化學實驗 ,為何中一事無成?乃因其違背科學規律。他們夢想用升華等簡單立法改變賤金屬的性質,把鉛、銅、鐵、汞變成 貴重的金銀。
殊不知用一般化學立法是不能改變元素的性質的。化學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種原子的總稱,而原子是經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卻不能再分。隨著科學的發展,今天“點石成金 ”已經實現。
1919處英國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元素使氮變成了氧。1941年科學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變成了黃金-人造黃金鐨(一百號元素)。
1980處美國科學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轟擊鉍金屬靶,得到了針尖大的微量金。金丹術士得知今人之豐功偉績,在天之靈出會自覺羞愧的。
不吃羊的狼 中國民間故事及古希臘伊索寓言中有不少狼吃小羊的故事。狼是一種兇殘的動物,劃為豺狼虎豹一類,它吃羊羔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
動物學家在美洲大陸上馴出了一種北美狼,它不吃羊羔,即使把小羊羔放在它的嘴巴底下,它也會遠遠地回避。你一定感到很驚奇吧,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科學家給北美狼開了一張羊肉加氯化鋰的處方,就是在羊肉中摻進了一種叫氯化鋰的化學藥品。
北美狼吃了這種含有氯化鋰的羊肉,在短時期內會患有消化不良及肚子脹痛等疾病,開始時,它們明顯地不喜歡這些肉的味道,到后來如果在肉食方面給它們有選擇的可能,它們就不吃含有氯化鋰的羊肉。這樣經過多次馴化,它們就不再掠食羊羔了。
有趣的是,母狼吃什么樣的食物,它的奶就會有什么樣的味道。母狼不吃羊羔的特性,會很快地傳給它的幼仔,并且母狼不給它的幼仔吃自己已經回避的食物——羊羔,那么幼狼也絕不會去嘗試這些羊羔。
親愛的讀者,如果有狼掠食羊群的地方,你有什么巧妙的辦法來保護羊群呢?另外,你一定聽說過“老鷹捉小雞”的故事吧,你又有什么措施能使小雞免遭毒害呢?你愿意像科學家那樣,當一名馴獸能手嗎?碘與指紋破案 在電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員利用指紋破案的情節。其實,只要我們在一張白紙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紙上手指按過的地方對準裝有少量碘的試管口,并用酒精燈加熱試管底部。
等到試管中升華的紫色碘蒸氣與紙接觸之后,按在紙上的平常看不出來的指紋就會漸漸地顯示出來,并可以得到一個十分明顯的棕色指紋。如果把這張白紙收藏起來,數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實驗,仍能將隱藏在紙面上的指紋顯示出來。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指紋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總含有油脂、礦物油和汗水等。當用手指入紙上面按的時候,指紋上的油脂、礦物油和汗水就會留在紙面上,只不過是人的眼睛看不出來罷了。
而純凈的碘是一種紫黑色的晶體,并有金屬光澤。有趣的是,絕大多數物質在加熱時,一般都有固態、液態和氣態的三態變化。
而碘卻一反常態,在加熱是能夠不經過液態直接變成蒸氣。象碘這類固體物質直接氣化的現象,人們稱之為升化華。
同時碘還有易溶于有機溶劑的特性。由于指紋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機溶劑,當碘蒸氣上升遇到這些有機溶劑時,就會溶解其中,因此指紋也就顯示出來了。
身輕頑皮的鋰 鋰是一種柔軟的銀白色的金屬,別看它的模樣跟有些金屬差不多,性格特點可不同一般哩!首先它特別的輕,是所有金屬中最輕的一個.其次它生性活潑,愛與其他物質結交.例如,將一小塊鋰投入玻璃器皿中,塞上磨砂塞,里邊會通過反應很快耗盡器皿內的空氣是它成為真空.結果,縱然你使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別想把磨砂塞拔出來.顯然,對于這樣一個頑皮的家伙,要保存它是十分困難的,它不論是在水里,還是在煤油里,都會浮上來燃燒.化學家們最后只好把它強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體石蠟中,把它的野性禁錮起來,不許它惹事生非. 鋰被人發現已有170多年了.在他出世后的100多年中,它主要作為抗痛風藥服務于醫學界.直到20世紀初,鋰才開始步入工業界,嶄露頭角.如鋰與鎂組成的合金,能像點水的蜻蜓那樣浮在水上,既不會在空氣中失去光澤,又不會沉入水中,成為航空,航海工業的寵兒.此外,鋰還在尖端技術方面大顯身手.例如,氘化鋰是一種價廉物美的核反應堆燃料;固體火箭燃料中含有51-68%的鋰.不過,專家們認為,鋰的才能目前沒有得到全面的發揮,它的潛力還大著呢!瘋子村之謎 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一個偏僻的農村小鎮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發了瘋病,這些人精神紊亂,行動反常,時而大哭,時而大笑,四肢變得僵硬……他們的罹病,給各自的家庭帶來了災難,也引起了人們的騷動,還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有關醫療部門。
當地的警察局和醫院派出了調查組,進行了大量的訪問。
2. 關于化學的小故事
點石成金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龍體長存,日思長生藥,夜作金銀夢。
于是各路仙家大煉金丹,他們深居簡出于山野之中,過著超脫塵世的神仙般生活。煉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黃(硫化砷)等為原料 ,開爐熔煉。
企圖制得仙丹,再點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銀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單身寡居致力于煉金術。
一兩千年過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點石成金出終成泡影。 金丹太徒勞無功而銷聲匿跡。
中外古代煉金術士畢生從事化學實驗 ,為何中一事無成?乃因其違背科學規律。他們夢想用升華等簡單立法改變賤金屬的性質,把鉛、銅、鐵、汞變成 貴重的金銀。
殊不知用一般化學立法是不能改變元素的性質的。化學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種原子的總稱,而原子是經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卻不能再分。隨著科學的發展,今天“點石成金 ”已經實現。
1919處英國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元素使氮變成了氧。1941年科學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變成了黃金-人造黃金鐨(一百號元素)。
1980處美國科學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轟擊鉍金屬靶,得到了針尖大的微量金。金丹術士得知今人之豐功偉績,在天之靈出會自覺羞愧的。
不吃羊的狼 中國民間故事及古希臘伊索寓言中有不少狼吃小羊的故事。狼是一種兇殘的動物,劃為豺狼虎豹一類,它吃羊羔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
動物學家在美洲大陸上馴出了一種北美狼,它不吃羊羔,即使把小羊羔放在它的嘴巴底下,它也會遠遠地回避。你一定感到很驚奇吧,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科學家給北美狼開了一張羊肉加氯化鋰的處方,就是在羊肉中摻進了一種叫氯化鋰的化學藥品。
北美狼吃了這種含有氯化鋰的羊肉,在短時期內會患有消化不良及肚子脹痛等疾病,開始時,它們明顯地不喜歡這些肉的味道,到后來如果在肉食方面給它們有選擇的可能,它們就不吃含有氯化鋰的羊肉。這樣經過多次馴化,它們就不再掠食羊羔了。
有趣的是,母狼吃什么樣的食物,它的奶就會有什么樣的味道。母狼不吃羊羔的特性,會很快地傳給它的幼仔,并且母狼不給它的幼仔吃自己已經回避的食物——羊羔,那么幼狼也絕不會去嘗試這些羊羔。
親愛的讀者,如果有狼掠食羊群的地方,你有什么巧妙的辦法來保護羊群呢?另外,你一定聽說過“老鷹捉小雞”的故事吧,你又有什么措施能使小雞免遭毒害呢?你愿意像科學家那樣,當一名馴獸能手嗎?碘與指紋破案 在電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員利用指紋破案的情節。其實,只要我們在一張白紙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紙上手指按過的地方對準裝有少量碘的試管口,并用酒精燈加熱試管底部。
等到試管中升華的紫色碘蒸氣與紙接觸之后,按在紙上的平常看不出來的指紋就會漸漸地顯示出來,并可以得到一個十分明顯的棕色指紋。如果把這張白紙收藏起來,數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實驗,仍能將隱藏在紙面上的指紋顯示出來。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指紋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總含有油脂、礦物油和汗水等。當用手指入紙上面按的時候,指紋上的油脂、礦物油和汗水就會留在紙面上,只不過是人的眼睛看不出來罷了。
而純凈的碘是一種紫黑色的晶體,并有金屬光澤。有趣的是,絕大多數物質在加熱時,一般都有固態、液態和氣態的三態變化。
而碘卻一反常態,在加熱是能夠不經過液態直接變成蒸氣。象碘這類固體物質直接氣化的現象,人們稱之為升化華。
同時碘還有易溶于有機溶劑的特性。由于指紋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機溶劑,當碘蒸氣上升遇到這些有機溶劑時,就會溶解其中,因此指紋也就顯示出來了。
身輕頑皮的鋰 鋰是一種柔軟的銀白色的金屬,別看它的模樣跟有些金屬差不多,性格特點可不同一般哩!首先它特別的輕,是所有金屬中最輕的一個.其次它生性活潑,愛與其他物質結交.例如,將一小塊鋰投入玻璃器皿中,塞上磨砂塞,里邊會通過反應很快耗盡器皿內的空氣是它成為真空.結果,縱然你使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別想把磨砂塞拔出來.顯然,對于這樣一個頑皮的家伙,要保存它是十分困難的,它不論是在水里,還是在煤油里,都會浮上來燃燒.化學家們最后只好把它強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體石蠟中,把它的野性禁錮起來,不許它惹事生非. 鋰被人發現已有170多年了.在他出世后的100多年中,它主要作為抗痛風藥服務于醫學界.直到20世紀初,鋰才開始步入工業界,嶄露頭角.如鋰與鎂組成的合金,能像點水的蜻蜓那樣浮在水上,既不會在空氣中失去光澤,又不會沉入水中,成為航空,航海工業的寵兒.此外,鋰還在尖端技術方面大顯身手.例如,氘化鋰是一種價廉物美的核反應堆燃料;固體火箭燃料中含有51-68%的鋰.不過,專家們認為,鋰的才能目前沒有得到全面的發揮,它的潛力還大著呢!瘋子村之謎 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一個偏僻的農村小鎮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發了瘋病,這些人精神紊亂,行動反常,時而大哭,時而大笑,四肢變得僵硬……他們的罹病,給各自的家庭帶來了災難,也引起了人們的騷動,還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有關醫療部門。
當地的警察局和醫院派出了調查組,進行了大量的訪問。
3. 化學短故事
1.諾貝爾小時候身體非常瘦弱。
十歲時,隨母親前往俄國的貝德爾堡,與父親團聚,并開始接受家庭教師的指導。十七歲時,到美國留學,兩年之后回國,進入父親的公司從事研究工作。
諾貝爾受了父親的影響,對研究炸藥很有興趣,后來因為制造炸藥和開發油田,賺了很多錢。但是,他看見自己發明的炸藥用于戰爭,感到十分痛心,故畢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藥用于和平。
諾貝爾用他的巨額財產成立基金,每年發獎金給世界上對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和平事業有杰出貢獻的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呢! 實驗室里霧騰騰, 諾貝爾 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么行呢?你寫份自傳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并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
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 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復勸說,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 “我實難從命。”
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么值得寫的喲!” 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么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
諾貝爾的哥哥只好嘆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
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愿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
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決定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金,獎勵當代的世界精英。
2.鹵水點豆腐的秘密 如果你注意一下豆腐坊里做豆腐的情形,就會發現:人們總是用水把黃豆浸脹,磨成豆漿,煮沸,然后進行點鹵——往豆漿里加入鹽鹵。這時,就有許多白花花的東西析出來,一過濾,就制成了豆腐。
鹽鹵既然喝不得,為什么做豆腐卻要用鹽鹵呢? 原來,黃豆最主要的化學成分是蛋白質。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所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質的表面上帶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
由于這些基對水的作用,使蛋白質顆粒表面形成一層帶有相同電荷的水膜的膠體物質,使顆粒相互隔離,不會因碰撞而粘結下沉。 點鹵時,由于鹽鹵是電解質,它們在水里會分成許多帶電的小顆粒——正離子與負離子,由于這些離子的水化作用而奪取了蛋白質的水膜,以致沒有足夠的水來溶解蛋白質。
另外,鹽的正負離子抑制了由于蛋白質表面所帶電荷而引起的斥力,這樣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顆粒相互凝聚成沉淀。這時,豆漿里就出現了許多白花花的東西了。
鹽鹵里有許多電解質,主要是鈣、鎂等金屬離子,它們會使人體內的蛋白質凝固,所以人如果多喝了鹽鹵,就會有生命危險。 豆腐作坊里有時不用鹽鹵點鹵,而是用石膏點鹵,道理也一樣。
4. 化學小故事(10個以內)
銅絲滅火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滅火,黃沙可以滅火,水也可以滅火。
你知道嗎?銅絲也能滅火!不信,請你試一試。用粗銅絲或多股銅絲繞成一個內徑比蠟燭直徑稍小點的線圈,圈與圈之間需有一定的空隙。
點燃蠟燭,把銅絲制成的線圈從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蠟燭的火焰罩在銅絲里面,這是空氣并沒有被隔絕,可是銅絲的火焰卻熄滅了,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銅不但具有很好的導電性,而且傳遞熱量的本領也是頂呱呱的。當銅絲罩在燃著的蠟燭上時,火焰的熱量大部分被銅絲帶走,結果使蠟燭的溫度大大降低,當溫度低于蠟燭的著火點(190C)時,蠟燭當然就不會燃燒了。
5. 給幾個關于化學的小故事
化學家故事—共產主義者化學家肖萊馬 當卡爾·肖萊馬還健在時,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這樣稱贊他:“這位朋友既是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者,又是一位優秀的化學家。”
在肖萊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為他寫了一篇傳記性的悼文,對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評價。為什么肖萊馬能獲得恩格斯的這么高的評價呢? 從學徒工到化學家 卡爾·肖萊馬于1834年9月30日誕生于德國黑森林州達姆斯塔德城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
父親約翰是個窮木匠,母親羅特是個純樸的家庭婦女,他們一共有9個孩子,卡爾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爾爭取到本城一所職業學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難而輟學。
他非常喜歡化學,因此他來到一家藥房當學徒。由于他勤奮好學,很快成為藥劑師的得力助手。
1856年他來到海德堡一家藥店當配藥助手,在海德堡大學,著名的化學家本生正 在主講化學,肖萊馬想方設法去旁聽本生的演講。本生的精湛實驗演示和生動的報告使肖萊馬更向往化學,這時候他暗下決心。
一定要作一名化學家。 1859年,他僅靠自己謀生所積蓄的錢,投考著名化學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大學化學系。
這是當時全世界青年化學家所向往的圣地。又因學費不足,肖萊馬只讀了一個學期便離開了學校。
好在這一學期里,由于他的發奮努力,學完了作為實驗基礎的分析化學課,通過學習和訓練,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學實驗的技巧。同時在這學期內,他還聽了著名化學史家柯普的化學史課程,初步培養了他對科學史的愛好。
離校和失業并沒有影響肖萊馬對化學科學的追求。此時恰逢英國曼徹斯特的歐文斯學院化學教授羅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實驗助手,肖萊馬聞訊立即趕赴英國,只身遠離祖國,來到英國這一工業城市,經過努力終于成為羅斯科的實驗助手。
在這里他很滿意,一是可以繼續學習化學的有關課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獨立地進行化學實驗。從這時起,肖萊馬總算實現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學研究的大門。
他一面自學,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許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74年成為歐文斯學院的第一個有機化學教授。他在英國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有機化學的奠基人 肖萊馬對有機化學發展最主要的貢獻是對脂肪烴的系統研究。從1862年起,他從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離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細地測定了這些脂肪烷烴的沸點等物理常數,分析了它們的元素組成,并通過測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
隨后他繼續對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直到辛烷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過鹵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應制備并考察了這些烷烴的衍生物,如鹵化物、飽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實現了一系列有機合成。這種系統的基礎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脂肪烴的認識。
在他以前,化學家只對個別的、最低的幾種烷烴進行過研究,人們對脂肪烴的認識是零散和無規律的。正是肖萊馬開創了脂肪烴、包括高級烴在內的系統研究,可以說今天我們對脂肪烴的有關知識,最初就是由肖萊馬提供的。
為了了解和掌握脂肪烴的系統知識,肖萊馬不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而且還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由于各種脂肪烴的知識還是空白,實驗研究中發生爆炸事故是難以避免的。
對此,恩格斯描繪肖萊馬時說:“那時候,他常常臉上帶著血斑和傷痕來看我。跟脂肪烴打交道可不是鬧著玩的;這些大部分還沒有被認識的物質,總是在他手上爆炸,這樣他就得到了不少光榮的傷痕。
只是因為戴著眼鏡,他才沒有為此而喪失視力。” 1357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提出了碳原子是四價和碳原子間可以相互連成鍵狀的學說。
這學說是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也是有機化學發展的關鍵點。然而這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思想并沒有立即為廣大化學家所接受,特別對于碳原子的四價是否等同,碳原子間又是如何相連。
認識很不統一。最傷腦筋的是如何運用這一學說來解釋有機化學中大量存在的異構現象。
在當時有人就認為碳的四價是相異的,并以此來解釋同分異構現象。有人認為乙烷存在CH3一CH3(甲基)和CH3一H(氫化乙基)兩種異構物,并由此推廣認為CnH2n+2烷烴也應有類似的兩個系列的異構物。
為此肖萊馬選擇了這一課題作為自己的攻關對象。1862-1864年3年里,他做了大量的相關實驗,最后以雄辯的事實證明碳原子的四價的同一性,推翻了上述關于烷烴存在兩個結構系列的假定,清楚地闡明正因為碳原子以其等同的四價與其它碳原子作不同的排列,才呈現出不同的結構而產生異構現象。
肖萊馬的這一工作對于化學結構理論的推廣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表明肖萊馬在科學研究中是勇敢的和有革新精神的。肖萊馬在弄清了異構現象后,轉向了對同系物現象的研究。
經過扎實、細致的實驗研究,他發現了一條定律,恩格斯把它稱為“CnH2n+2系列碳氫化合物的沸點定律”該定律指出烷烴分子隨著碳原子的增加,沸點逐步升高,直鏈烷烴與具有同樣碳原子數的支鏈烷烴相比,具有更高的沸點。這一定律清楚他說明有機物性質與其結構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即有機物的性質受其化學結構所制約。
此外肖萊馬在脂肪醇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成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關化學的簡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