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茶的散文
原發布者:**亞
飲茶散文
【篇一:飲茶散文】
喝茶,不是一種時髦,而是一種態度。她雖清湯寡水,卻需飲茶者心靜平和。
陽春三月,一兩好友,一盞酒精燈,一頂玻璃壺。火苗燦燦,壺嘴白煙飄然,一枚枚茶葉翻飛。湯清,味甘,一如,茶淡情真兩相宜。
喝茶不僅是喝茶,茶越喝越清醒,話越聊越深。茶一壺壺泡,話一句句說。你來我往,碰撞得思想之火花四射。或你有對生活的困惑,我有對生活的;或你有對目標的指定,我有對工作的新見;或你有對家庭的心聲,我有對育兒的新理念。李白說:今日放歌需縱酒來表達他的舒暢,而我們只需一壺,一茗,一清心。
茶,淡淡傾心;友情,淡淡長情。
【篇二:飲茶散文】
一個水與樹葉的,結局是茶。水是純的,葉子也是單純的,當它們相遇,就是所有的故事與話題。因為它我們朋友相聚,沒有話題變成話題,一個水與葉子的伸延。
君子之交淡如水,風格雖好可總感覺少了些什么,畢竟我們還有人情不是?葉子改變了水的清純,水也給了葉子的舒展與釋放,沒有說誰是最好的或者誰不好的,朋友也是如此,沒有說那個是真心的或者虛偽的,人總要還是有自己個性的角落,過多的計較朋友就不再是朋友。聊著話題,也許無關緊要,也許直白如水,但我們一起就是那張葉子。在擁擠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慢慢地喜歡上了喝茶,尤其喜歡喝普洱和紅茶。閑暇時,常沏一杯,看著茶葉在沸水的澆灌下浮騰跳躍,水慢慢變得澄澈嫣紅時,內心總涌動著一種愉悅感。
2. 關于“茶”的散文、要好的
求經驗,兄臺幫幫忙(*^__^*) 嘻嘻…… 《茶人三步曲》(曾獲矛盾文學獎)香草愛情》以及以西湖十景為名的。
《經典茶散文:喝茶 (梁實秋) 2009-07-16 17:02:20 來自: YOK(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么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
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于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中國人的飲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
叉子,形進于茶,聲進于(木賈),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又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么?”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里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
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敦厚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
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專用的,我們看著并不羨慕。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了,泡兩三回就換茶葉,多麻煩。
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里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電視劇中也看見有蓋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蓋一手執碗縮著脖子啜茶那狼狽相,令人發噱,因為他們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
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只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是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 “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近有人回大陸,順便談是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長。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茶勝地,但是他看見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里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干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
恰如北人所謂的“賣席的睡涼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柜臺面前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座,看伙計秤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伙計可媲美。
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于是茶店里經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
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于飲饌,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
茶以人為名,乃逕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有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
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澀瑟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游西湖,從不忘記品嘗當地的龍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的平湖秋月就由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沖,風味絕佳。
茶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
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
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飄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臺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再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余示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賣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
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中之翹楚。
此后我飲茶,但論品位,不問價錢。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于功夫茶。
《潮嘉風月記》說功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我沒嚼過梅花,不過我旅居青島時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飲酩酊,輒相偕走訪一潮州幫巨商于其店肆。
肆后有密室,煙具、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猶如玩具。更有孌婉卯童伺候煮茶、燒煙,因此經常飽吃功夫茶,諸如鐵觀音、大紅袍,吃了之后還攜帶幾匣回家。
不只是否故弄玄虛,謂爐火于茶具相距七步為度,沸水和溫度方合標準。與小盅而飲之,若飲罷逕自返盅于盤,則主人不悅,須舉盅至鼻頭夢嗅兩下。
這茶最具解酒之功,如嚼橄欖,舌根微澀,數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罷不能。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如今亂糟糟的社會里誰有那么多的功夫?紅泥小火爐哪里去找?伺候茶湯的人更無論矣。
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動彈,才。
3. 茶的散文
朋友,好久不見,今天是否有空,陪我去喝杯茶,做一會兒閑人,去喝一杯“散文茶”,為我、為你、為健康!
曾幾何時,我們變得異常忙碌起來,“忙”字“累”字成了高頻詞,喝茶于我變成了“奢侈”,變得功利起來,即使去杭州出差,也會忍心與“龍井”擦肩而過,歸根結底是因為忙。
因為忙,舍不得“浪費”時間,于是決定把喝茶閑聊、天南地北的時間統統給省了,總以為這樣就可以用這段時間來做很多事,可是幾個月下來,我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煩躁和焦慮,從未有過的郁悶無處排解,做事效率沒見提高,可口腔潰瘍卻接踵而至。還時時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我開始懷念那杯久違了的“散文茶”。
不記得哪位茶友說過,喝茶就像文人寫文章,也是有體裁之分的。我覺得小說太冗長,我等喝不起;戲曲太吵,不適合在茶室;雜文太雜,有點亂,有時還太激烈;我鐘愛散文的飄逸脫俗,抒情文采,她可長可短,有感而發。忙累之余,與一、二知己小聚一處,論茶味、談世情、聊古今,酣暢淋漓的溝通,就像經歷一次心理治療,讓人變得輕松、剔透起來。
淺啜慢飲中,可以探探“茶”字的長壽秘訣。茶字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歲。于是自己也仿佛從茶味中咂出健康“茶壽”的韻味來。
“龍井”、“碧螺春”歷來都是綠茶中的極品,氣質典雅,高貴大方,而又深藏不露。捧一撮投入杯中,開水一沖,雀舌般的芽葉徐徐舒展,茶香四溢,湯色明亮。綠茶的風采與風韻一覽無余地展現在眼前,品一口香茗,于是人也顯得寧靜祥和、高貴脫俗起來。
春天來了,泡一壺花茶。“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玫瑰花茶”都很不錯。花茶是綠茶和紅茶的混合體,平平淡淡,簡簡單單,卻將所有的芬芳無私地沁入你的心脾。細細啜飲,自己也不知不覺中變得平易與親和起來。
“喝茶之意不在茶”,我鐘愛這余味深長的散文茶,是因為她能怡情悅性,消煩去躁,使我身心舒展;她能清心醒腦,其樂融融,使我振奮精神。誰都明白:有了健康,才能贏得將來、擁有明天!別猶豫了,一起去喝杯散文茶吧!
4. 有關《茶如人生》的散文
茶如人生
作者:太古河人家
手執一杯香茗,品味著四季的蘊味,品淡出人生的精彩,一杯清茶,'心素如簡、人淡如茶',吾之所愿!--題記
秋天的夜,有一點微涼,卻絲毫沒有睡意,我習慣在睡覺前泡一杯綠茶,看著茶葉在杯中翻騰,飄出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肺,看著茶葉在杯中浮沉,茶色的變化,喝一口,細細的品味著茶味的苦澀甘甜,體悟著人生的浮生得失、起伏,榮辱,品淡人世的苦樂、炎涼。
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愛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風,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猶如茶一樣,或濃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細細的品味,人生在世,總想爭個高低之分,成敗得失,殊不知高與低,成與敗,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祿來來往往,炎涼榮辱浮浮沉沉,一份淡泊,一份寧靜,深入細致的品茶,就像品味漫漫人生一樣,酸甜苦辣。
夜已深,聞著淡淡地茶香,漫漫長夜有一份靜養之心,此時沒有一點矯飾和浮躁,忘卻了一切得失和榮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然而,在這個功利的世界,人人都在為生存而奔波,忙忙碌碌,去實現和拼搏自己的夢想和希望。生活的壓力和緊繃的心弦,讓人無法釋懷那份輕松的心情。人們渴望心靜、心安、心清的狀態,好像似水中撈月,祈盼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樓。驀然回首,方才意識到真正值得我們為之追求與向往的東西其實很簡單。茶可清心,淡淡的一絲香甜,柔柔的一縷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驀然回首中感悟著人生的真諦。
“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靈去悟。茶分: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花草茶。茶不同,茶韻和茶味就不同。
敏銳芳香的茉莉香片。那隔了一季的花香,聞來卻依舊生動如初。仿佛似初戀少女情懷的芳醇。茶氣中,猶如一素衣少女隔岸淺笑低吟。
淡雅的是碧螺春。聽名字就不僅讓人想起眉清目秀、風姿綽約行走在阡陌的秀麗村姑。淡淡的一口,面前幻化出古典的舊式女人。深閨大院,相夫教子。雖美麗而不張揚,氣質的清芬卻常常在舉手投足間似有若無地飄散出來。
云霧茶有種矜持的冷。沸水注入后升騰起的依然是漠漠的云霧,有幾分超然向外的禪意。像生性沉靜的女人,很難真正被熱情點燃。她總在云里霧里氣定神閑地看你,你卻很難走入她的內心。
毛尖最言情。溫柔纏綿,風韻十足,散發著高貴成熟的女人氣息。有種女人生來柔骨而就,媚而不俗,甜而不膩。當然,此茶需得好水沖了,再加上適當的品茶方式,你方能品盡其中的韻味。
鐵觀音品來悠長醇厚,底氣十足。一如韜光養晦、守拙式的婦人。一生的紅袖脂香,滄桑云雨,都已經是明日黃花。沉淀下來的是幾分落寞的清明,品來又有幾分綿長的回味。
普洱茶色如紅酒,猶如柔情似水的女人,千般情絲在杯中起起落落,縈繞不絕。
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沉默、一種憂傷、一種落寞。也可以說是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節里飲茶,每個人都宛若一片茶葉,或早或晚要融入這變化紛紜的大千世界。在融會的過程中,社會不會刻意地留心每一個人,就像飲茶時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葉一樣。茶葉不會因融入清水不為人在意而無奈,照樣只留清香在人間。
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無爭,無奪。一切自然,一切脫俗,一切入幽美邈遠的意境去。方為一盞無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5. 急
茶道的載體--茶的意境 黃 志 根 浙江大學茶學系 杭州 310029 摘 要 該文從茶道的由來,即茶的意境角度,論述茶事追求的本質內涵,并提出茶的意境是茶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所不可忽缺。
關鍵詞 茶道;意境;茶文化 1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
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著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
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后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采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
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栗。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
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并把茶的蘊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圣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為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
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并終成博學之士, 并完成《茶經》的最后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并著有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
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后,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并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
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為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構架,為不同時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
當 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 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 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 (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 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說還行。越說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范圍、研究者的 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 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為奇。
一般說來,茶道是人們受 茶事感受并進入較深意境而生發,茶道與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為個人(修養、興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
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 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 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盡管因 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 而難于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后,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 步與修養的提高等。
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 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由于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 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 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 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 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
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 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 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 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并受其潛移 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
這就 是本文強調的,與茶道相聯系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 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求。如現代人喜歡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 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 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并獲得感悟,就是我 們常說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
茶的意境.是不 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3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替具體的茶道程式, 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
時代的發 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小橋流水的場景已退縮至公園 或家庭—‘角;人們為趕上經濟大潮適應緊張的了作 節奏,即使留戀,也只能把諸如對傳統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內心,換之以“淺。
6. 茶的散文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亞 飲茶散文【篇一:飲茶散文】喝茶,不是一種時髦,而是一種態度。
她雖清湯寡水,卻需飲茶者心靜平和。陽春三月,一兩好友,一盞酒精燈,一頂玻璃壺。
火苗燦燦,壺嘴白煙飄然,一枚枚茶葉翻飛。湯清,味甘,一如,茶淡情真兩相宜。
喝茶不僅是喝茶,茶越喝越清醒,話越聊越深。茶一壺壺泡,話一句句說。
你來我往,碰撞得思想之火花四射。或你有對生活的困惑,我有對生活的;或你有對目標的指定,我有對工作的新見;或你有對家庭的心聲,我有對育兒的新理念。
李白說:今日放歌需縱酒來表達他的舒暢,而我們只需一壺,一茗,一清心。茶,淡淡傾心;友情,淡淡長情。
【篇二:飲茶散文】一個水與樹葉的,結局是茶。水是純的,葉子也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26538是單純的,當它們相遇,就是所有的故事與話題。
因為它我們朋友相聚,沒有話題變成話題,一個水與葉子的伸延。君子之交淡如水,風格雖好可總感覺少了些什么,畢竟我們還有人情不是?葉子改變了水的清純,水也給了葉子的舒展與釋放,沒有說誰是最好的或者誰不好的,朋友也是如此,沒有說那個是真心的或者虛偽的,人總要還是有自己個性的角落,過多的計較朋友就不再是朋友。
聊著話題,也許無關緊要,也許直白如水,但我們一起就是那張葉子。在擁擠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慢慢地喜歡上了喝茶,尤其喜歡喝普洱和紅茶。
閑暇時,常沏一杯,看著茶葉在沸水的澆灌下浮騰跳躍,水慢慢變得澄澈嫣紅時,內心總涌動著一種愉悅感。
7. 【林清玄的散文人生如茶全文最好在12點之前.】
又一次喝茶了,是一種習慣還是一種貪戀,我的記憶里早已模糊不清了,留下的是一種恬然還有一份渴望已久的平靜.也許是喝得太少并不了解它的真諦;也許是經歷過淺對一切都毫不在意,我不自禁的把它們聯系在了一起. 在一次偶然中我喜歡上了茶的味道 ,喜歡濃茶那醇厚的苦澀喜歡淡茶那柔和的芳香,喜歡茶里加糖十味覺上的對比喜歡茶里浸潤花瓣時的水主沉浮. 當然,有些味覺是簡單的茶水所給不了的,比如茶水中加了幾粒鹽以后的腥咸則有若幾經輾轉后的麻醉,放若是一些波折過后對傷口的舔舐與休憩,是鮮血的沸騰與凝聚,是情緒的升華與息奄,最后所有的傷痕都黯淡了,所有的憂郁化為了一滴眼淚,就像那天邊的飄雪一般輕盈一半心兒碎卻. 人生也許就是這樣,去掉了經歷,去掉了情感波動,去掉了思索與拼搏,也許就只剩下了一副軀殼,但至少可以要求這副軀殼簡單的愛著這個世界,我就已經很滿足了.耳畔依然回蕩著那首歌:“留愛給最想愛的人,轉身成斷線的風箏,這飄飄蕩蕩的一生只為了求一個不傷人.”那杯茶去掉了那些扣動心弦的味覺后也許只剩下了一杯白水,那不是乏味而是真正的空虛. 靜靜地品味著手邊的這杯鹽茶水,咸腥的沖擊是那剛剛觸及時的極端的不自然;然后便是面對改變時的極為矛盾的心理,是苦澀是艱難;再后來味蕾逐漸淡化了感覺,淺嘗到了一切背景過后掀去了所有面紗才會有的絲絲微甜,已不知是那茶的甘潤,還是水的清純.那是走出了心靈圍成以后可以直接正視與面對的坦然,看起來這個過程是那么簡單,可現實中的風雨往往就是那般的命懸一線,甚至有時候生命在一定情況下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因為情感因為道義因為著更多更沉重的責任,就像那九天上的朱雀舍身涅盤起熊熊烈焱照徹黑夜溫暖人間,用一顆熾誠的心來守候著心愛的人. 人生如茶,人生在輾轉中日漸寧靜,茶在沉浮后逐步歸于平淡,一切都在進行一切又都在進行中變得無所謂了.我想向手中的這杯茶問尋,請告訴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后記:文字不想做過多的修改,只為漿漿水水留個真切,過于華麗的修飾太過疲憊,我的人生拒絕修飾與遮掩至少面對自己是還留個坦然.也許這是我修改最少的文字吧,哪怕一首詩詞都會至少有兩遍的修正以求找出最貼近自己心靈感受的表達,不求文字多美多通俗易懂只要它表達的是我最真實的心聲就足夠了.尤知琴弦斷,知音自會聽.但求沉沉意,不必刻意尋.相知總是緣,千里有傳音,不求永攜手,一曲已銷魂.我只想做個純粹的自己一片真實的昀。
8. 林清玄的散文 人生如茶 全文
又一次喝茶了,是一種習慣還是一種貪戀,我的記憶里早已模糊不清了,留下的是一種恬然還有一份渴望已久的平靜。也許是喝得太少并不了解它的真諦;也許是經歷過淺對一切都毫不在意,我不自禁的把它們聯系在了一起。
在一次偶然中我喜歡上了茶的味道 ,喜歡濃茶那醇厚的苦澀喜歡淡茶那柔和的芳香,喜歡茶里加糖十味覺上的對比喜歡茶里浸潤花瓣時的水主沉浮。
當然,有些味覺是簡單的茶水所給不了的,比如茶水中加了幾粒鹽以后的腥咸則有若幾經輾轉后的麻醉,放若是一些波折過后對傷口的舔舐與休憩,是鮮血的沸騰與凝聚,是情緒的升華與息奄,最后所有的傷痕都黯淡了,所有的憂郁化為了一滴眼淚,就像那天邊的飄雪一般輕盈一半心兒碎卻。
人生也許就是這樣,去掉了經歷,去掉了情感波動,去掉了思索與拼搏,也許就只剩下了一副軀殼,但至少可以要求這副軀殼簡單的愛著這個世界,我就已經很滿足了。耳畔依然回蕩著那首歌:“留愛給最想愛的人,轉身成斷線的風箏,這飄飄蕩蕩的一生只為了求一個不傷人。。。。”那杯茶去掉了那些扣動心弦的味覺后也許只剩下了一杯白水,那不是乏味而是真正的空虛。
靜靜地品味著手邊的這杯鹽茶水,咸腥的沖擊是那剛剛觸及時的極端的不自然;然后便是面對改變時的極為矛盾的心理,是苦澀是艱難;再后來味蕾逐漸淡化了感覺,淺嘗到了一切背景過后掀去了所有面紗才會有的絲絲微甜,已不知是那茶的甘潤,還是水的清純。那是走出了心靈圍成以后可以直接正視與面對的坦然,看起來這個過程是那么簡單,可現實中的風雨往往就是那般的命懸一線,甚至有時候生命在一定情況下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因為情感因為道義因為著更多更沉重的責任,就像那九天上的朱雀舍身涅盤起熊熊烈焱照徹黑夜溫暖人間,用一顆熾誠的心來守候著心愛的人。
人生如茶,人生在輾轉中日漸寧靜,茶在沉浮后逐步歸于平淡,一切都在進行一切又都在進行中變得無所謂了。我想向手中的這杯茶問尋,請告訴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后記:文字不想做過多的修改,只為漿漿水水留個真切,過于華麗的修飾太過疲憊,我的人生拒絕修飾與遮掩至少面對自己是還留個坦然。也許這是我修改最少的文字吧,哪怕一首詩詞都會至少有兩遍的修正以求找出最貼近自己心靈感受的表達,不求文字多美多通俗易懂只要它表達的是我最真實的心聲就足夠了。尤知琴弦斷,知音自會聽。但求沉沉意,不必刻意尋。相知總是緣,千里有傳音,不求永攜手,一曲已銷魂。我只想做個純粹的自己一片真實的昀!
9. 簡單點的茶故事
中國十種茶的傳說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
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
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
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
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
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
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
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后,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后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
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里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
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見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
后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
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
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
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
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
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
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
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
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
10. 余秋雨那篇散文詩關于 茶 的
1. 《兩方茶語》——余秋雨
2. 中國喝茶的詩意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不管是綠茶嬌嫩的詩意還是烏龍綿長的詩意都由來已久。即便不說陸羽的《茶經》,從一般詩文中總能頻頻嗅到茶香。據我認識的一位中國茶文化研究者說,茶文化最精致的部位也最難保存,每每毀于兵荒馬亂之中,后來又從解渴的原始起點上重新種植和焙制,不知斷了多少回,死了多少回,但由于那些詩文在,喝茶的詩意卻沒有斷,沒有死。——余秋雨
3. 那些關于茶的散文:
在冰心先生的《我家的茶事》,汪曾祺的《泡茶館》等文中,回憶、記敘那些“茶人茶事”;
在黃裳的《櫳翠庵品茶》,劉心武的《古典名著中的茶香》,王旭烽的《茶與文藝》等文中,品味“茶文茶韻”;
在錢歌川的《中國人與茶》,秦牧的《敝鄉茶事甲天下》,張承志的《粗飲茶》等文中,學習“茶史茶識”;
在陸文夫的《得壺記趣》,賈平凹的《茶杯》等文中,把玩“茶器茶具”;
在張抗抗的《說綠茶》,初國卿的《苦茶》《碧螺春》等文中,賞識“茶味茶品”;
在葛兆光的《茶禪閑話》《茶禪續語》等文章中,參悟“茶禪茶道”;
在魯迅的《喝茶》,李國文的《品新茶》,余秋雨的《兩方茶語》等文中,論述“茶余茶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