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堯的故事,300字左右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于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夸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后,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2. 堯的精彩小故事,只要一個小故事
一、慶都生堯 帝堯乃距今四千一百五十年前后華夏共主,起先初于炎帝魁隗,母陳豐氏慶都,帝顓頊之后,堯姓伊祁,字放勛。
先居唐,后居陶,故為陶唐氏,史稱唐堯。 《史記》曰:“昔堯作游成陽。”
即以成陽為都城發展壯大。堯二十歲踐天子位,暮年禪帝位予舜,徙陶丘,后回游成陽而崩。
舜葬堯于成陽姚墟,不封不樹。久之榖木成林,人曰“姚墟榖林”。
堯母慶都陵曰“靈臺”,與堯陵毗鄰。 二、堯置諫鼓 堯當政后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
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么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 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 三、訪納賢能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薈萃。
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堯選賢與能,任用羲氏、和氏四人,通過觀察太陽位置移動的變化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通過星宿的位置來校正歷法的變化。堯年老時,為了尋找優秀的接班人,歷訪賢才,可是都不得,后來有人舉薦舜,便親自前往考察。
身為天子的堯王,微服尋訪山野村夫的舜,其求賢若渴的精神,受到世人敬佩。 四、羲和定歷 《堯典》上說,帝堯命令羲氏、和氏依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
并根據星象的運行確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二分、二至確定以后,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
五、堯舜禪讓 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在部落聯盟議事會上提出后繼人的問題時,讙兜推薦共工,堯雖不同意,還是讓他擔任工師之職,以考驗其才能,結果不行,大家又才推薦舜。 堯為了方便考察舜,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
結果證明舜的確是一個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于是堯就把治理天下的權力交給了他,自己退居一旁養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堯。
3. 關于黃帝、炎帝、堯、舜、禹的小故事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于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建國于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并,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堯,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筑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于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墻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余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舜,
傳說黃帝以后,先后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yao2)、舜(shun4)和禹(yu3)。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后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后,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huan do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里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禹
于今,越地仍保留著大量禹的傳說。如《越絕書》云:“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會稽。”又云: “涂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吳越春秋》記載禹“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理。”又記載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會稽之山”等。今紹興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廟等皆為極有價值的大禹遺跡。司馬遷曾“上會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國時期的**等都曾親臨致祭,說明這些遺跡在中國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堅毅不拔的卓絕意志,長期來為紹興人民和全國人民所高度崇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 關于堯的傳說
(一)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二)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圣曰堯”。堯生于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后來遷于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骃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后遷平陽。”
下面這個網頁上還有很多
5. 關于黃帝,炎帝,堯,舜,禹的小故事
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戰神。
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后,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只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
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
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
后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
后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論為妖魔、邪神形象。編輯本段蚩尤是農部落的名稱 蚩尤見之正史,載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
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 歷代史家為作之作注。
裴骃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云:“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之后,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并非庶人。
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
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
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蚩尤沒后,天下復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
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歷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系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硌先后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
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追憶。
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
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
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
……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谷疏,故托農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鉆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于捕獸撈魚,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
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跖》所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于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游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并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
“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范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從早期游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
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
《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
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后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
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于湖北厲山,崩葬于湖南茶陵。
6. 關于堯舜禹的小故事
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仙洞溝附近的黑龍潭中的黑龍,并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
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于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稱為“洞房花燭夜”。
兩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后鹿仙女于是尾隨那只在牧馬灘吞食牧民的惡蟒,趁其不備用劍將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脫,后來那里留下了巨蟒窟。
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勝防,只得向天帝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并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臥虎山。
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帝堯派人四處查找鹿仙女無果后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
朱兒后被封于丹地(浮山),故稱丹朱邑。后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2、大禹斬龍 相傳舜帝死后,他的兩個妃子千里尋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個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樣。
二妃死后,她們的侍女捧著石匣回京交給了禹王。禹王打開石匣,拿出里面的遺書,上寫著,三十年前,禹鑿龍門之時,有一條蛟龍東逃,潛入天湖池清水巖中,這條龍角尖直立,角上長有綠毛。
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這龍故而中毒死去。
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大禹看完遺書,氣憤填膺。
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大力神應龍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龍就是不出洞。
大禹急令用火燒。于是,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燒死了老蛟龍。
青石巖也燒成了紫紅色,在陽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激戰過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誰知繩子解不開了。
那天河、北斗、游龍、獅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巖的石壁上,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觀,巖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
龍口里傾瀉出天河泉水。據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
那蛟龍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腸子掉到紫霞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變成了一條陰河。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稱為“九曲黃河”。
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吹進洞底,滾進九曲黃河之中。被河水浸蝕打磨,變成了潔白晶瑩、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燈籠一照,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故謂之為楊梅石。
3、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涂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
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4、涂山之會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
這次涂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后,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
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
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史書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5、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
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傳說這里“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里北有生馬莊,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志》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
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后,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7. 堯的傳說故事主要內容一句話概括
堯中國傳說歷史人物,是五帝之一。關于堯的傳說有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等。
這一句話算是比較精煉的,講了出身,也講了功勞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系處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并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于是決定將帝位禪讓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
8. 關于堯.舜.禹的故事,字數不要太多
堯的生平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舜的生平
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馀時間讓各地君長到京城朝見.舜將天下分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舜在南巡中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禹的生平
是子承父位、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他和東方鳥夷族部落中杰出的首領堯、舜,由于民族融合而結成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他們處的時代正是由部落聯盟制的極盛走向解體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