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年級古詩村居的詩意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
①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③散學:放學。
④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2. 清平樂村居的詩意簡短
清平樂村居的詩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綠綠的小草,滿頭白發的老公公老婆婆用吳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樂大兒子在河的東面的豆地里除草,二兒正忙于編織雞籠。
最令人歡喜是小兒的調皮神態,橫臥在溪頭草叢中剝食著剛剛摘下的蓮蓬。《清平樂·村居》[ 宋 ] 辛棄疾原文如下: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
賞析:清平樂村居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
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創作背景:此詞作于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
由于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后,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閑居達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拓展資料作者簡介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
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
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