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性本惡的論據
人的惡性本是無爭的事實,但對于人之惡性的根源眾口不一,長期爭論不休。
有人會說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因而人身上必然殘存著為生存而斗爭的動物性本能——獸性。 難道這就是人性本惡的根源?因為人類本身也是動物,為保證自己生存的權力,必然會保護自己而與他人爭斗,難道這就可以證明人的惡性是符合情理,天經地義的? 人性的罪惡難道只在于對生存的競爭呢?人在溫飽之后,仍會對名利權力的貪得無厭,人在發達之后仍會對那些于自己的生存毫無威脅的人產生嫉妒,狡詐,殘忍。
這些都不是用人的動物性本能可以詮釋的。 很多人也認為人性本善,惡性的產生是后天的,與教育有關。
就拿先秦爭鳴時代來說,荀子的 人性本惡 與孟子的 人性本善 的爭辯。認為人類的惡性是后天環境造成的。
這種觀點現被世人普遍接受,亦以“孟母三遷”的故事為標榜。而西方也是如此,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十九世紀的西方一片繁榮祥和的氣象。當時人類都相信只要大力普及教育,使人人能分辨善惡之分,人類社會就可以日臻完善,人性也將趨于純善。
然兩次的世界級大戰使當時的人類目瞪口呆,而在戰爭中人類的兇殘,暴虐的本性暴露無遺,隨之也把人類對美好將來向往的烏托邦打擊的粉身碎骨。 可見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并不能使人類的精神生活,道德標準自動升華。
然教育也可以使人明白做人的大義,明辨是非,知法而守法,其結果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但本人認為教育并不能改變人類本身的惡性。 教育可能使人行事小心謹慎,遵守法律,但這只是在壓抑人類本身的惡性。
或者使罪惡的表現變得更加得巧妙,更加的隱蔽。一旦時機成熟,人的惡性立刻會爆發的淋漓盡致。
記得看過一本書上描繪的是這么一個事件。一個非洲某吃人部落的學生去美國求學,學業完成后,又回到自己的國度,幾年后,他的同學去非洲部落考察,他們碰面了,他的同學卻發現那人又在開始吃人,且已演變成改變不了的習慣,同學十分的驚恐:難道你在美國所受到的教育對你已經沒有影響了嗎? 那人卻回答:當然有影響咯,我現在吃人的時候已經改用刀和叉了 。
這個故事難道不是對受教育者本人的又一大深層次的諷刺嗎? 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有改革的良方,人的罪惡性就會逐漸的消失。但居本人讀書數千卷的積累告訴自己,事實正好相反。
當今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人類本身,自己 我本尊 的問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雖有很多的仁人志士,改革家應運而生,有過許多的可歌可泣的犧牲奮斗事跡。
然當他們自己親自登上了權力的寶座時刻,過去深藏的惡性卻開始蠢蠢欲動,逐步表露,甚至開始蛻變,沉淪,盡而重蹈其改革對象的覆轍,其結果又是被新一代的革新者所推翻,取代。 如此反反而復復,才造就了人類現今歷史的保存。
嗚呼! 其實他們都不是改革的宏圖和志向不可取,而是改革者自己的人性不夠純潔,而不能把改革進行到底。 而社會的變革、固然可以一時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好處,但不可能真正的觸及人性的本尊,所以不懂得人性之到底屬于本善還是本惡,人類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和平與繁榮。
區區在這可以定論,人性本惡,人類的惡性又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而對于人之本性,也是不能根本所解除的。就如,嬰兒出生,餓了就要啼哭不止,但當母親給之其奶水,它立刻就會嬉笑。
所以人之本初的性惡亦出于此。人一出生就具備利己的私欲,具有本身的惡性。
人之本性的惡性緣于對人對生命所賦予的自由意志的胡濫運用,而沒有任何的約束,對社會的悖逆,使人與人之間的構造聯系產生暫時的中斷,導致善性的枯竭,從此深陷以個人化為中心的境地不能自拔。而自私是人性惡的核心,在自私欲望升華時每個人都不必要的要犯罪,接著就會徹底的淪為社會的叛逆成為囚徒。
個人總結:如果一定要給人之本性,定一個善惡的概念加以區分的話。對每一個人來說,一出娘胎就有犯罪的傾向,所以說人性本惡。
而對人來說,他將要步入死亡寂靜的那一刻,他的人性才屬于真正的純良,俗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說步入幽冥的一刻人性本善。 結束語:人所以為萬物之靈,只因為他的智慧,并不是因為他的力氣,若論力氣,連驢都要比人強得多!!。
2. 人性本惡的事例
1、所羅門王“智斷親子案”
《圣經·列王記上》第3章第16至第28章(新譯本)“智慧的判斷”:有一天,有兩個婦人來見所羅門王。其中一個婦人說:“我主啊,我和這婦人同住;她與我在房子里的時候,我生了一個孩子。我生了孩子以后的第三天,這婦人也生了一個孩子。我們都住在一起,除了我們兩個人在房子里以外,再沒有別人。
夜間,這婦人睡覺的時候,壓死了她的孩子。她卻在半夜,趁著婢女睡著的時候起來,從我身旁把兒子抱去,放在她的懷里;又把她死了的兒子放在我的懷里。第二天早上我起來,要給我的兒子吃奶的時候,發覺他死了。
我再仔細察看,發覺他并不是我所生的兒子!”那一個婦人說:“不!活的兒子是我的,死的兒子才是你的。”但這一個婦人說:“不!死的兒子是你的,活的兒子才是我的。”
所羅門王看兩個婦人都說“活的兒子是我的,死的兒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給我拿一把刀來!”手下就把刀帶到所羅門王面前。他接著下命令說:“把活的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這個婦人,一半給那個婦人。”
那活著的孩子的真正母親因為愛子心切,就說:“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給她吧,千萬不可殺死他!”那另一個婦人卻說:“這孩子既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開吧!”所羅門王回答說:“把活著的孩子給頭一個婦人,千萬不可殺死孩子,這個婦人確實是他的母親。”以色列眾人聽見所羅門王如此斷這個案件,都很敬畏他。
2、偷吃禁果
《圣經》上記載,上帝造出他的子民亞當之后,就把亞當放置在伊甸園中。后來,上帝看到亞當很孤單無趣,就想給他一個伙伴,所以上帝取了亞當的最后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伊甸園的中央,有兩棵樹,一棵為生命樹,一棵為智慧樹。
上帝對他的子民說,園子里的各樣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誘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惡的智慧果,并且給亞當一個,亞當同樣也吃了。上帝震怒人違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讓他們及他們的子孫世代在塵世間承受各種苦難作為懲罰。
擴展資料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后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3. 求人性本惡的論證材料
四辯開頭;哲學家康德主張,人不分聰明才智、貧富美丑都具有理性。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進一步又加了一句,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而佛家說,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覺則是佛。
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張人性本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端才會有善行。
我方不否認在人類社會中存在有惡行,但是惡行的產生則是由外在環境所造成,所以惡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說惡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說人性本惡,那么人世間根本不能產生真正的道德。
也就是說,人一旦違犯道德而不會受到處罰,人就不會遵守道德的約束了。深夜兩點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紅燈,如果人性本惡我就會闖過去,因為不過是為了個人方便。
但事實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許多人遵守交通規則。而根據人性本惡的前提假設,霍布斯認為必須有一個絕對的、無所不在的權威監督每個人履行道德規約。
如果人性本惡,沒有一個人會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規約,但是事實證明:人還是有善行、人還是有道德、還是有利他的行為。如果人性本惡,(時間警示)那么我們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活在一個“老大哥”無時不刻不監督我們的世界當中;第二個是我們人類社會將是彼此不再相信。
如果這樣的話,我就會看到一個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來,人們則說他居心不良;而我們在辯論會中建立起來的友誼都是虛假的裝腔作勢。但是我們會發現,在人類歷史社會當中,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君主曾經產生過,但是舍己為人的事情在不斷地發生。
而在生活當中,為善不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麗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說的“眾生永遠不得渡,則已終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難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證嗎?四辯總結;對方辯友告訴我們人性本惡,首先就犯了三大錯誤。
第一大錯誤就是從經驗事實的法則里面歸納出來的錯誤。對方辯友舉出了人世間很多的惡事,告訴我們因此人性本惡,這是錯的!為什么呢?對方辯友的立論告訴我們欲望,人是有欲望而來的。
但是欲望是有好有壞,今天我喜歡你,我想要跟你結婚,這是一個不好的欲望嗎?所以最終我們知道了,今天對方辯友是看到人世間的惡行,某些惡行,然后告訴我們說人性本惡。那為什么對方辯友忽略了經驗事實上面呈現的善行呢?人世間的很多善行,你一定聽過了,有人跌在地上你把他扶起來,你在汽車上讓座給老人,或者是,你定也聽過無名氏的指教。
這些難道不是人世間的善行嗎?這是對方辯友犯的第一大錯誤。第二大錯誤,對方辯友犯的是倒果為因的錯誤。
對方辯友借用一種經驗事實的法則告訴我們說,我們有惡的果,所以導出來惡就是因。如果真的這樣說的話,我們發現是什么呢?每一個人都是惡,尤其對方辯友口口聲聲告訴我們要教育,要道德教育,你如何去教育呢?每一個人都是惡,由此來定出真正的法律,而定出的法律就是善法嗎?惡人定出來的是惡法。
如果你定出了法律,如何去遵循,每一個人都惡,我為什么要信任你,好像大家在這個地方,我為什么要相信你呢?你可能在騙我,于是我們這里所有的人都戴上面具。大家互相欺騙,互相蒙蔽,這樣的世界是對方辯友所建構出來的。
他告訴我們由于有欲望就建構出來個惡的世界。對方辯友犯的第三個錯誤是什么呢?他告訴我們人性的性就是欲望,我們根本就曉得說,我方一開始就論證了,人性就是人的心。
孟子告訴我們:“人有四端之心。”這是一個善的種子,我們從來沒有否認過說,人世間沒有惡行。
你有善苗,不見得你就不會有惡行。為什么呢?我們發現了,因為外在環境,因為資源缺乏,所以我們人在無形之中會做出一些惡的行為來傷害別人,這是不得已的。
所以,我們教育跟法律就在于糾正人的行為。如果按照對方辯友告訴我們是惡行的話,你為什么去糾正它?人性本惡,人糾正的結果還是回到本。
我們的人是性本善,因為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向善的心,于是你透過道德,透過教育,透過法律,他有可能會轉變為好。教育跟法律的功能就是要輔導,輔導他走上善途,于是乎,教育就在這個地方茁壯了。
人性是欲望,如果真的是欲望的話,人跟動物怎么分呢?人之異于禽獸者,已心就是一個本心的問題。所以我們說過人有善苗。
今天對方辯友告訴我們說都是陽光雨露,沒有錯!但是有風吹雨打,因為你的風吹雨打,你的外在環境影響,你當然會做出惡的行為。所以,我們要糾正他,讓他走向善的世界大同。
所以,我們來看看世界上所有善行的發生吧!從歷史上,從目前經驗事實上面,我們發現,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殺身成仁,等等之類。還有目前,泰麗莎修女等等之類,甚至說,大陸發生了安徽水荒,正嚴法師的慈濟行為,對方辯友如何來解釋呢?孟子就告訴我們了:“見孺子,掉落于井”,在這么一剎那之間你都會救他,你不可能把他推下去。
為什么?人的本性是善的,你不要告訴我說,原來你救那個小孩子是為了虛名。原來你過馬路遵守交通規則你是不得已的,你是虛假的。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這是一個恐怖的世界,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我們有善根。答案補充。
4. 人性本惡辯論 論據
哦,也就是你的辯題是人性本惡是吧。
這個不難,你們這邊的觀點我推薦以防守反擊為主,因為一旦主動進攻容易落入對方陷阱。 我舉例說明一下對方可能提出的觀點以及你可以用到的反擊手段。
(下面A為對方,B為你這一方) A:對方辯友,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來有之的看法。人一出生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之后種種際遇和經歷的不同使得有些人走上正確的道路有些又走上錯誤的,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嬰兒會去犯罪,為什么呢,因為他還沒有自我意識,對,自我意識這個詞很重要,我們很難說一個沒有自我意識的人是惡毒的,因為他根本不懂如何為惡。
因此我們堅定人之初性本善。 B:首先感謝對方辯友漏洞百出變相支持我方觀點。
其次,對應對方古來有之的看法,貌似對方辯友忘記有個叫荀子的先賢也提出過性惡論。然后對方辯友提出自我意識一詞,我也想就這個問題作出反駁。
據我所知,嬰兒雖然沒有去犯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具備能力犯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哭泣表達自己的不滿,但事實上,很多人成年犯罪的動機都是兒時受到的虐待,不記得或當時沒有直接反擊不代表他們不想為惡而是不能,我們必須坦誠面對潛意識里,嬰兒也有打擊報復的想法只是不具備行動力而已。因此我方堅定人性本惡。
A:對方辯友的話有失偏頗。每個人潛意識里都有惡的一面這我們承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追尋惡的一方,就像我方堅持的,人性本善是因為人們表現出的外在是善的,也就是說人們壓抑自己惡的一面,有壓抑就說明人性本善,我們這里討論的不是人是否有惡的一面,而是人是否表現出惡的一面,最終選擇的才是人的本性,我方堅定人性本善。
B:再次感謝對方辯友變相支持我方觀點。按對方辯友所說一個人有可能本性是惡毒的,但是由于他壓抑自己的本性,所以有可能他最后表達出的是善意的。
那為什么不能說人性是本惡的,只是社會使得我們壓抑自己惡的部分呢?麻煩對方辯友解答這個問題。 A:。
..(恭喜你們接下來就是勝利了) A:對方辯友故意歪曲我方定義,我方意思是人性本善,因為大多數人還是向善的。
B:大多數但是并不是全部對嗎? A:大多數就足以說明人性本善,對方辯友不要咬文嚼字曲解我方意思。 B:好吧,如果按對方辯友意思,人性本善,那么所有惡的都是后天形成的話,那么雙胞胎的經歷家庭背景等等何其相似,為什么有時候一個是獎學金獲得者另一個卻在監獄度過余生。
這里我不得不提出我方觀點,正是因為人性本惡,其中一個人壓抑自己,而走上向善之路,另一個不壓抑自己導致為惡,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A:。
(贏了)。
5. 【辯論人性本善有什么事例
又是這種古老而又難很有深度的辯題. 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臺灣對復旦”就是這個辯題,你可以去看一下. 人性本善可以說本性什么的,比如你看到一個小孩掉井里了.你會不假思索的去救他.這就是人性本善.至于人為什么會變壞,那是后天影響的,受很多東西影響的. 人性本惡會說人的野獸本性,自私自利的行為,人的欲望等等,而這些都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人性本惡,所以人需要法律、道德什么的去約束. 具體名人有孟子、莊子、康德好像. 更多資料就要你們去找了,辯論的樂趣不僅在于賽場上的唇槍舌劍,也在于賽場下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