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構各種各樣的橋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搭建造型獨特,構思新穎的橋。 2、積極參與活動,體驗建橋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建構橋所需要的各種建構材料及輔助材料。 2、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賞各種橋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根據橋的不同造型如何應用已學過的建構技巧進……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搭建造型獨特,構思新穎的橋。
2、積極參與活動,體驗建橋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建構橋所需要的各種建構材料及輔助材料。
2、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賞各種橋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根據橋的不同造型如何應用已學過的建構技巧進行游戲。
2、幼兒小組合作,利用輔助材料造橋。
(1)幼兒自由選擇伙伴。
(2)小組展開討論:準備造什么樣的橋?需要些什么材料?
3、幼兒游戲,教師巡回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根據各種橋的造型,選擇合適的材料,大膽創新進行建構
2. 日記:一堂公開課《橋》
公開課《橋》教學反思
上周五下午接到牛主任的電話,讓我準備一節課供下周一全市中心小學教務主任、教科室主任聽評課。課程正好上到16課《橋》,上周五已經學過第一課時了,所以就講《橋》的第二課時吧。
周末除去好朋友約著一起去竹洞天玩玩,其余的時間都在家里準備課件,畢竟是兄弟學校的領導來聽課,不能丟金海岸的臉呀!一番準備之后終于在周日的十一點半定稿,那時時間已晚不忍心打擾師傅張主任幫我看看有沒有紕漏了。牛主任外出開會學習也沒有向其請教,周一就斗膽按照自己的思路上了這堂課。
整堂課還算順利地上了下來,很多老師都評價不錯,就連當時聽課的領導臨走的時候都跟我說:“上的真好,我都被你講得感動了。”但我自己覺得以下幾點處理得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注意并及時改正。
一、整堂課自己的感情非常投入,也帶動了孩子們的情緒。但有些孩子讀得還不是很到位。像在學習老漢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橋環節時,我讓孩子用讀把小伙子推上木橋,但何春甫和高揚當時讀得不到位,我并沒有給予恰當的引導。如果當時我再緊接著問一句:“孩子們,情勢這么危急,這樣讀行嗎?”效果就不一樣了。
二、孩子們的想象不是很出彩。當講到“擁戴”這個詞時,我順勢讓孩子們想象:此前老支書可能會做些什么讓村民如此擁戴?程國鵬等同學僅僅停留在幫村民打掃衛生、洗衣縫補衣物等日常瑣事上,只有路宏遠想到可能會在管理上有貢獻。同學們的想象不夠深遠(可能與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限有關),理解就不可能深入,對語句的內涵就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自己備課時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備的,當時也有備學生,考慮過如果學生不按照自己設計的環節那將采取什么方式繼續,但當孩子們真的在課堂上呈現跳躍思維時我還是顯得有點被動,極力地將學生往自己的設計思路上牽,這樣有一點生硬。這一點我早就知道是自己的弱項,但這得靠教學經驗的積累,慢慢的摸索技巧,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課堂就是孩子的天地,老師只是引導者,不能牽著孩子的思路走,切記!
四、本來設計教案時怕處理重難點耽誤時間就沒在課堂拓展上多考慮,但這堂課重難點處理地較順利,這就使最后的一二分鐘不知干什么好了,給人前緊后松的感覺,其實當時設計上在前面鋪墊的情感基礎上讀整篇課文就好了,正好給孩子一個活學活用的機會。拓展可以就課文中令人感動的人物延伸到課堂外的,譬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邊放幻燈片邊解說,將孩子們那份感動延續到課下。
總之,課是講完了,但反思應該及時跟上,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多講課多反思就能多鍛煉自己的能力,為孩子們講好每一堂課,向課堂要效率!
3. 小班體育獨木橋反思怎么寫
本案例預期目標: 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體驗成功體育的樂趣,培養學生互助互學的合作精神。
場地器材:一塊籃球場,體操凳四張 操作過程: 1、情境導入: 故事導入“兩只山羊”,(從前,有兩只山羊要過一座獨木橋,在橋中間相遇時,它們又互不相讓,結果雙雙掉入橋下身亡。今天的“山羊們”覺得這個故事簡直是對他們智慧的侮辱,他們打算練就“橋上互換位置,安全過橋的本領”,來改變這個故事的結局。)
于是,他們將體操凳擺放好成縱“橋”。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一次教學比賽。
(游戲方法:各小組將隊伍平均分成甲乙兩組,分別站在“獨木橋“的兩頭,甲和乙組同時往”橋“上走一人,然后在”橋“上進行位置互換后繼續走完”橋“。)游戲規則:(1)、橋上的兩人都不能掉下橋去;(2)、組內的同學不能攙扶橋上的同學進行換位。
教師觀看學生的練習情況,讓成功的同學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3、下達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橋上位置互換"練習。
比比哪一組想出既快速,又安全的方法最多。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學生練習。
請學生進行展示,了解大家所用的好辦法,并引導學生進行練習。 4、學生進行學習總結.讓學生明白同學間進行精誠合作,默契配合的重要性。
案例片段: 學生接到學習任務后便分組進行練習。 片段一:只見倆學生站在長“橋”上,背對著背,想交換位置,但由于臀部太厚,過了一半身體便過不去了。
在這進退兩難之即,“橋”下的學生伸手扶著他們,讓他們過了這一關。 片段二:兩個學生采用面對面,他們緊緊地拽著對方,一個側過身保持不動,另一個移動雙腳,轉個身,便順利地過了去。
“橋”下的學生開心地為他們鼓掌; 片段三:只見站在這端的這個男生突然跪在“橋”的中間,抬頭笑呵呵地對另一端的男生說“你從我身上跨過去”,說完自已盡量將身子縮成團。另一男生見此狀況,先將一只腳跨過他的身體,然后穩了穩重心,再將另一只腳跨過。
“橋”下立刻響起一片歡呼聲。(真玄呢,看到他們成功了,我提到嗓門的心也樂開了花,真想去擁抱那個聰明的小子。)
片段四:一組學生竟然在“橋”上玩起了“移泰山”的游戲,個頭大的學生抱起塊頭小的學生,然后做了個180度轉身,也成功地換了位。 ……“橋”上的學生在練習,“橋”下的學生也沒閑著,他們有的在做保護工作,有的在做指揮工作,也有的在嘗試著新的方法進行平地的練習,真是熱鬧。
四分鐘練習下來,我發現每一對練習者,都已經掌握一種以上“橋上互換位置”的方法了。 教后反思: 1)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與其告訴學生方法,不如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悟出這個道理。教育的過程便是學生體驗生活,掌握真理的過程。
2)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行動開始。” 教師力求在本次案例教學中目標分層化、組織游戲化、學生個性化,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享受其中的樂趣。
這樣,學生在練習中就擁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更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本次體育活動中體驗到一次或幾次成功的喜悅。